宝宝进入"尖叫期",爸爸妈妈可以做些什么
试想一下,当宝宝尖叫时,你是否会脱口而出:"吵死了!"、"不要叫了!"、可当家长们用气急败坏的语气警告孩子时,对世界懵懂的他们并不能准确明白你的意思,相反,他们还会模仿家长暴躁的模样,将尖叫变本加厉。
那面对宝宝的尖叫,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当宝宝哭闹尖叫时,家长基本上是会进行温和的语言安抚,可当语言安抚无效后,许多爸妈便会在宝宝持续的哭闹尖叫声中,怀疑自己为人父母的能力,所产生的挫败感会带来紧张情绪,甚至最后变成进攻性的行为,或者导致消极沮丧的态度。
这点在北辰爸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向脾气火爆的北辰爸在面对小北辰尖叫哭闹时,他会先温声细语地对小北辰说:"宝宝乖,咱不哭了哦!"可安慰不到5秒,如果小北辰继续大吵大闹的话,北辰爸便会选择用更强硬的语气和更大的反应,甚至是用打手、打屁屁的方式来"镇压"小北辰。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模仿力超强的小北辰鼓起腮帮子,举起自己的小粉拳,一边大吼,一边朝着他爸呼呼地扇去。而我也和北辰爸因为育儿观的不同而陷入冷战。
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因为宝宝哭闹尖叫而导致无力的状态,再冷静、科学地对待。
2.做宝宝尖叫的“语言翻译官”
对处在语言敏感期的宝宝,如果利用尖叫得当,还可以让宝宝的每一次尖叫都成为宝宝学习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宝宝的尖叫示意着某种需求,当宝宝尖叫时,家长可以用简单的语言,缓慢地问宝宝:"宝宝,你想让妈妈做什么呢?"
比如孩子想让家长帮忙打开零食的盖子,他可能会抱着零食的盒子,尖叫着来到妈妈身边。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场景猜测宝宝的意思,再用清晰的语言慢慢地向宝宝说出他们的想法:"宝宝,你是想让妈妈帮你把盒子打开吗?"让孩子了解对如何描述自己的行为,然后家长看着宝宝的眼神,确认了他的需求后,再将话语重复:"那么妈妈现在就帮宝宝将盒子打开啦!看,盒子已经打开啦!"
展开全文
在这样的互动中,既能平复宝宝的心情,也增强了亲子间的信赖,同时宝宝的词汇量也在无形之中得到积累。
3.分辨需求,延时满足
在宝宝尖叫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判断出他想要表达的需求。
如果宝宝叫声欢快,情绪愉悦,那可能是宝宝感到开心而发出的叫声,家长可以符合一句:"宝宝现在真开心!"
如果宝宝叫声痛苦,或者看起来很急躁,那么家长要先检查宝宝是否身体有不舒服地方,排除危险信号。
如果宝宝是遇到挫折而发出的尖叫,那就不要马上去帮宝宝完成他所要求的事,在一旁观察他是否能独立完成,再予以指导,避免让宝宝产生"用尖叫便可达成目的"的意识。
4.坚守底线原则
有些宝宝会通过尖叫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合理的、正确的需要,家长可以适当满足,但对于宝宝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应该用和缓的语气告诉宝宝"不可以",用表情向宝宝传达"爸妈真的生气了"的信息,但立场一定要明确坚定——"哪怕你尖叫一天,爸妈也不会答应的!"不能因为宝宝的尖叫和哭闹而动摇、妥协,否则宝宝便会认为尖叫是一种可以威胁家长的手段。
5.给宝宝一个温和平静的环境
宝宝长期尖叫到底怎么回事?在排除病理性原因外,家长们应该反省一下自身,是否自己在面对宝宝的尖叫时,自己只会用更大的嗓音去强硬地恐吓孩子,暴躁地制止孩子尖叫的行为?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从最敏锐的观察、最细致地模仿和最准确的判断开始。
所以各位家长,下一次当宝宝尖叫时,你需要做的不仅是读懂宝宝尖叫的原因,做出反应,还需要心平气和地纠正宝宝尖叫的行为,用温和、平静的声音要求宝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解决问题。
平时可以和宝宝一起玩悄悄话的游戏,让宝宝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音量。
注意:
若是孩子尖叫频繁出现,同时伴有言语、理解力发育迟缓,交流困难,行为让人费解等表现,家长还要警惕自闭症的可能性,尽早诊断,尽早干预。
(自闭症通常在3岁以前就可以被发现。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言语障碍,局限的兴趣和刻板的行为。通常伴有情绪和行为问题。)
写在最后,宝宝的尖叫里也有大奥秘,学会冷静处理,让孩子平和地度过"尖叫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