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对中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尽到引领和导向作用_学生_大学_课程

1.在高中举办大学介绍和专家讲座

大学可以到中学里做宣传,宣传的内容除了展示大学优美的校园,先进的设备外,还要详细介绍与学生学业发展有本质关联的具体问题,例如学习的时间安排、开设的选修课、各种课程之间的关系、各学科之间的比重,招生程序等等,这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是学生经常碰到、非常希望了解,可是无法清楚知道的。

大学亲自到中学里边传递信息,可以极大地方便学生,为学生了解各方面情况提供便利,为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做好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大学在高中举办专家讲座,是国外许多大学的做法。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学生报考该所大学、大学招收到更多优秀学生,更重要的是大学教授的渊博学识、专家风范对高中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还有教授进高中做讲座还可以影响到高中的教师,大学处于科学文化的最前沿,教授的讲座在教法、研究、治学等方面对高中教师起到良性引领作用。

2.中学生开放日

展开全文

根据国外许多大学的经验做法,大学定期向高中学生开放。高中学生、学生家长、高中教师在大学受到热情接待,参观大学的校园、图书馆、博物馆、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运动场馆等场所,还可以在图书馆看书、在教室听课、在食堂就餐甚至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大学并备有专门人员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派在校生回母校

改革课程设置

针对大一新生,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大学普遍实行通识教育课程,实施通识教育课程的最佳方式是小班讨论课即习明纳课程,这种课型在西方高校内普遍得到认可和使用。

小班讨论课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冯忠良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张晓鹏教授认为,我国大学目前通识教育内容方法普遍存在偏差:①通识教育广泛开设各门学科的概论课而非小班讨论课程,为了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我国大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更多的小班讨论课程;②忽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平衡,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应该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

国外有许多大学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例如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以下四个领域:领域1:人文学科导论(一年级每学季一门课);领域2: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以及数学(三门课);领域3: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三门课);领域4: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两性研究。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至少需要完成9门通识教育课程。

其中“领域1”的课程基本上就是读经典名著。几乎每一门课都强调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尽可能地将文、史、哲知识综合在一门课里。

“领域1”课程开设的方式是:每门课都是由一个特定题目来组织的:实行小组研讨班教学;学生在聆听、讨论、阅读和解释课程题目时发展批判性思考和解释技能;主讲教授每周和学生见面2次,每次2小时;讨论由博士后学者领导,每周2次,每次90分钟,每组15人;每学季读5~8本由教授指定的紧扣特定题目的经典著作。

每门课要求学生写2~3篇文章,共15页左右,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使用网络技术,作为师生讨论的论坛和学生寻找教育资料的场所。

另外三个领域的课程,虽然不要求学生读经典名著,但也很少开设概论课。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一般从学科知识的某一个片断切入,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他们的通识教育课程不是“营养学分”课程,学生在课内外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学习。

从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成功的范例来看,通识教育课程最好的实施方法就是习明纳课程,习明纳课程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学生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具有莫大的作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