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统筹、资源融合”,松山湖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_松山湖_发展_统筹

各镇街行政独立、教育政策各有不同、跨行政区域统筹工作的壁垒需要破解、区域教育统筹发展需要强化……如何推动区域内各维度资源统一贯通,是松山湖功能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

基于区域教育共享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松山湖以推动松山湖“1+9”功能区为试点,坚持以“融”为径,以“生”为标,聚焦“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三大教育发展主体,探索区域教育资源有机融通,促成松山湖功能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

共谋全域统筹的教育体系

众所周知,跨镇街的教师培训、教研联动、学生评比等活动所涉及的人、财、物均面临各自的管理问题。同样地,集团化办学的难点也是在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学校的人财物要根据哪些规定执行?集团的管理权限属于哪里?集团化办学的专项资金由谁出?

针对这些问题,松山湖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合作框架,并与各镇街政府签订管理协议,对集团章程、发展规划、办学专项资金等进行统一制定和管理,涉及学校发展理念、教育教学、组织架构、人事安排、工资待遇等人财物管理权限则统一按照松山湖的标准执行。

要推动整体统筹发展,除了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更离不开各镇街的大力支持和强力推动。有了“拧成一股绳”的行政驱动力,才能高效高质地统筹推进区域教育的组团与融创。

松山湖大胆先行先试,从学校共建起步、从教师教育资源共享引领、从学生共育协同,建立“1+2”的教育统筹协调机制。

“1”是指有工作小组引领,由高新区及周边镇共同成立了松山湖功能区教育统筹发展协调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教育统筹工作部署安排,并召开相关研讨会。

“2”是指有工作方案指导,制定了《2020-2023松山湖功能区教育统筹发展工作方案》和《建设松山湖“1+9”功能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松山湖功能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要求、目标和任务。

高效的统筹规划,打破了各承办镇街的管理壁垒,理顺了镇街联合盖章发文的执行制度,打通了镇街人财物的管理。不论是镇街、集团还是学校,各自工作有章可循、衔接紧密、综合管理。

展开全文

品牌带动

共建有持续发展力的办学集团

2017年9月,松山湖中心小学率先与寮步镇西溪小学进行教育共建。2018年3月,松山湖成立首个教育集团——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将学校共建转变为托管型集团化办学。2018-2022年年间,松山湖成立6个跨行政区域教育集团、7个镇街、1个市直属单位,22个学校参与其中。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松山湖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校际共生格局。

有了第一轮集团化办学的五年经验,在第二轮集团化办学工作中,松山湖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品牌学校辐射带动为契机,以深化集团化办学为抓手,实施“名校+分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办学模式,大力开展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

站在前期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松山湖开启“深度集团化办学”的新动力激发。从“共享—联动”到“联动—创生”,从托管型合作到联盟型合作,松山湖集团化办学更注重促进成员校用好自身发展新优势,激发内部创生动力,形成具有自我可持续的发展体系,推动成员校走向集体卓越。

同时,探索连贯培养改革。利用松山湖实验中学与东坑镇第三小学的跨学段集团化办学,开展小学、初中教育衔接与连贯培养改革,探索在学段、课程、资源上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跨镇街集团化办学工作从“实践、认识”向“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新台阶迈进。

飞行导师运行机制,也值得我们关注。在与大岭山实验小学的合作中,松山湖创新了飞行导师运行机制,从“亲力亲为”转变为“指导提升”,从“外部输血”转变为“自我造血”,这些由学科领军人物、一线优秀教师、专家教授组成的飞行导师团队,对教师进行点对点教学,为进一步扩大跨镇街集团化办学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人力保障。

专业引动

共享研训一体化的成长新模式

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过去,松山湖的园区镇街间培训资源和教研力量各有差异,教师交流思维较为传统被动,急需创新培训、教研一体化的理念,打造教师交流新模式。

对此,松山湖成立东莞市教研室松山湖功能区分室(非实体),探索“规划统筹、资源共享、人事多元、财政多维”的教师研训模式。为促进功能区教科研的发展、补齐初中教研工作的短板,松山湖从先行先试组建交流跟岗的骨干队伍入手,探索出了功能区“1+9”初中教研员交流制度的雏形。

从2018年起,松山湖探寻教师教育资源的区域统筹优化,至今已形成了功能区两大培训品牌项目,每年组织10场以上全域参与的研训一体化活动。以共建共享为引领,融贯培训资源、教研资源、品牌咨询,形成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内生。

通过定期召开功能区初中教研工作会议(松山湖、石排、东坑),并到三地的初中进行实地调研工作,松山湖根据各镇街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功能区初中教研工作计划,做好教研工作的统筹。

除此之外,还建立了“项目+”路径。通过对三地的有益探索,强化教研员深入学校指导实践职责,形成了“小学语文品质提升+东坑”“小学科学品质提升+石排”“小初学段衔接探索+东坑”“质量监测结果应用能力提升+功能区”,完善市、功能区、镇(园区、街道)、校四级的教研工作体系。有了项目这个抓手,松山湖开展多项专题研究和联动活动,形成教科研一体化统筹常态化发展路径。

协同联动

共育差异化特色化的复合型人才

2018年2月,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全面托管松山湖青少年活动中心。借此契机,基于统筹合作、资源共享优势,松山湖积极探索学生联动活动的新形态。

近年来,松山湖分中心对培训课程进行了梳理和整合,编汇了涵盖6大模块39个项目课程的《课程纲要》,打造了五大面向功能区各镇学生的特色活动。不论是音乐、舞蹈、美术,还是科技、体育、综合类,学生的差异化特性都能得到融通培育,社团共建、导师共聘、活动共联等机制更是让人才培养有更多落地点。

人才的成长,必须要靠优质课程的培养。如何让更多更优质的教学内容覆盖更多的人?松山湖构建了以国家基础课程为主、特色课程为辅的品牌课程体系,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集团内各校深度融合,从而深化成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另外,充分结合成员校的镇域文化、学校特色、科学拓展、办学取向等因素,丰富课程资源的共生,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为解决各镇研训力量不均衡等问题,松山湖把功能区教师培训纳入了全市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借助市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力量,充分利用和整合功能区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并结合功能区教师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教师培训项目和内容,多形式、多层次、多路径开展功能区教师“联合研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奋楫扬帆风正劲,勇立潮头逐浪高。

松山湖功能区教育统筹工作受到社会高度评价,获得东莞市2019年度单打冠军十大基层优秀改革创新案例奖。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连续四年获优秀等级,松山湖无痕教育集团和松山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级,松山湖中心小学、松山湖实验小学、松山湖实验中学三所学校被评为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松山湖第一小学、松山湖无痕教育集团成员校大岭山第三小学被评为东莞市第三批品牌学校……改革的成效显著,并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松山湖通过融生路径和有效机制实践探索,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的教育统筹发展可行之路,有效促进了松山湖功能区教育内涵发展和优质均衡发展,初步形成了东莞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样板经验。

接下来,松山湖将以建设功能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区为抓手,继续深入推进改革攻坚揭榜,从教育统筹协调机制、教育教学新样态、师资队伍锻造机制、数字化赋能均衡发展新格局等四个方面入手,利用信息化手段切实推动教学教师教研资源共享,带动区域内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个孩子共享优质教育、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来源:东莞+

责编:凌乐仪

审校:黄少宏 陈启亮

【创新松山湖热点索引】

▶ 新增3300个学位!松山湖台湾园北部学校(初中)项目正式动工

▶ 普法强基显成效,松山湖这一驿站入选东莞“八五”普法基层阵地

▶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艺术名家陈传席松山湖精彩开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