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材精选」“90后”天文摄影师刘博洋:星河滚烫,热爱不止_空间站_天文_中国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写作主题:梦想、航天、执著、克服困难。

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30年历程的圆梦之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天舟”升空、“神舟”飞天、“问天”腾飞、“梦天”启航,伴随每一次发射任务而来的,是中国空间站构型的不断变化。为了捕捉到中国空间站的变化过程,越来越多天文爱好者用光影,寻找和记录夜空中那颗耀眼的“星”。

“天文摄影是我的最爱,中国空间站就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朴素的话语,表达着对灿烂星空的热爱、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支持。

今天分享的这则作文素材,主人公就是一位与“空间站”结缘的天文摄影师,他的名字叫刘博洋。

01、为什么会有拍摄“空间站”的想法?

展开全文

刘博洋几年前就有拍摄空间站的想法。在他之前,早就有国外天文摄影大神拍出国际空间站的精细影像,而国内鲜有人能做到类似程度。

天文学科班出身,加上打小就是天文爱好者的他,内心有了一个想法——我也可以拍出这样的照片。

2020年开始,刘博洋试图使用现成的软件拍摄空间站,但不是软件停止服务,就是出现软件崩溃等无法实际使用的情况。痛定思痛后,他决定自己编写程序,开发追踪拍摄空间站的软件。

仅一个月,由刘博洋、龟龟、王卓骁3人组成的小团队成功拍摄到中国空间站。“天宫”被成功地捕获在画面中,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柔性太阳翼、机械臂等全都清晰可见。

50多次拍摄,记录了中国人的“太空之家”不断完备的过程,也闪耀着一名“追星”青年心怀热爱、克服困难、不断求索的精神。

02、越是浪漫事,越是要付出超过常人的艰辛

距地面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每天绕地球飞行16圈,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然而,在地面上跟拍空间站并不容易,因为空间站过境时的移动速度将近每秒8公里,实现稳定跟踪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在地面观测并拍摄的时机十分有限,某种新构型的拍摄机会甚至只有一两次。高难度的拍摄要求程序算法不断迭代演进,观测条件的瞬息变化更让团队经常带着上百公斤的设备奔波赶路。

承德、敦煌、文昌……我们可以在刘博洋微博上看到这些地名的定位。

为了寻找具备更好拍摄条件的地点,刘博洋去过荒漠、上过高原,拍摄过程中经常风餐露宿、受冻挨饿,通宵熬夜更是寻常事。

但刘博洋觉得这些辛苦并不算什么——

“我是在做一件好玩的事,而且在自己得到乐趣的同时进行了天文科普。”

让我们想起《送东阳马生序》中那句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这名90后“追星”青年,在一次次迎难而上、克服困难中,完成了一场场与“星星”的浪漫约会。

03、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刘博洋除了是一名天文学人和星空摄影师外,还是一位科普作家以及天文教育从业者。

在2014时候,他便发起了一个天文教育公益机构——成立了青年天文教师连线,开始传道受业解惑。

目前,青年天文教师连线已经翻译超过50种天文科普图书。

天文学这个领域,说大不不,说小也不小,有很多事情是一个人无法完全了解的。但有的人比我更了解,更懂得这片星空。

”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用更多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星空,把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故事讲给每一个人。“

他在视频中如是说。

我们喜见,无数像刘博洋一样的天文爱好者,无数对科技充满好奇与向往的人,培厚了中国航天、中国科技发展的社会土壤。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航空航天知识的传播普及,科学的种子必将扎根于越来越多人心中,托举中国人的航天梦飞得更稳更远。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注:以上文字摘编自北青报、人民日报等媒体,部分图片来源于刘博洋微博和网络,本文仅供广大师生作文教与学使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