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有约|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专家来本报接听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热线,多鼓励与陪伴会让孩子更阳光_孩子_家长_心理

极目新闻记者 常怡

摄影记者 肖颢

通讯员 吴晶

动画电影《深海》正在热映,电影折射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重新被大众所关注。近些年来,心理问题低龄化呈上升趋势,抑郁、自卑、情绪激动、厌学、逆反等问题时常出现在青少年成长路上,如何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出发,缓解这些心理问题,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市民有约”栏目

2月7日上午10时至11时,湖北武汉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督导贾洪武、心理专家朱斯斯做客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市民有约”栏目,对青少年相关心理问题进行解答,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电话不断。

二孩出生后,孩子成绩下滑情绪低落

心理专家:增加与孩子的单独相处时光

家住武汉武昌区的黄女士第一个打进热线,她说,女儿今年12岁,这一年成绩下滑严重,突然情绪变得低落,沉默少说话,和女儿沟通也不怎么说话,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朱斯斯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在家的一些情况,黄女士介绍,家里二胎出生后,孩子的状态就与从前不同,从前心事都会跟自己分享,成绩下滑也很严重。弟弟出生后,她就变得不爱说话,据老师反映在学校里也很少和同学交流。“我在网上搜索相似的家长经验,怀疑她是不是患了抑郁症。”

展开全文

心理专家朱斯斯

听了黄女士的介绍,朱斯斯表示孩子交流少并不一定表示患有抑郁症,家长也不要在孩子面前直接表述“你现在有抑郁症”或者“你心理有问题了”等内容,抑郁症的诊断是一项专业的工作,需要到正规医院心理门诊请专业医生进行评估诊断。目前二孩政策落地后,不少家庭孕育了二孩,家长观察到孩子性格变化可能与家中孕育二孩有关,可以考虑是否是在生活、学习、个人发展方面确实减少了对孩子的精力投入。朱斯斯建议家长适当增加与孩子的单独相处时光,了解孩子近期成长的点滴,及时帮助孩子疏解在学习、人际和个人成长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消极情绪。同时邀请孩子参与到家庭共同事务中来,让其感受到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黄女士还追问,是否有一些信号或者征兆能体现孩子患了抑郁症,家长也能尽早发现尽早解决。朱斯斯表示孩子如果有这几种表现,很可能是抑郁的征兆,父母要多多关心,及时疏导。包括心情糟糕、有轻生倾向、性情大变、容易悲伤、绝望或内疚、失眠等情况,特别是二胎家庭中的大孩子。

夫妻离异后,孩子和异性走得近

心理专家:鼓励孩子群体式交往

“不知道女儿是缺乏父爱还是早恋,问她也很抵触,我该怎么办啊?”一市民打进电话来焦急地询问。她介绍,自己和丈夫是在女儿小学时离婚的,上初中后女儿和异性交往越来越频繁,还经常有男同学打电话到家里来。有次跟女儿提起此事,女儿反应激烈,自己也就不敢多问。

贾洪武分析道,随着初中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他们已经进入了“异性好感期”,这位妈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必烦恼,这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不要敏感地将孩子所有的异性交往都理解为早恋,也不要随意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此外,要从孩子和异性交往这个行为背后看出孩子的情感需求,她对男性产生的依恋可能源于父爱的缺失,这个时候的女孩并不是在谈恋爱,她只是在寻找替代父亲。建议家长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和父亲一起相处的机会,或是接触正能量的男性长者。

心理督导贾洪武

贾洪武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最需要注意的是耐心倾听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询问孩子是否在同性交往中受挫,缺乏同性交往的经验。其次,尊重孩子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要一味制止他们和异性接触,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群体式交往,发展广泛的友谊,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异性同学。

焦虑到晕倒,孩子害怕考试

心理专家:制定一个弹性的目标

市民陈女士介绍,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对自身要求也很高,但每次临近考试就会很焦虑,睡不好吃不好。有一次考试前还焦虑得晕倒了,现在孩子很害怕考试,不知道专家有没有办法能缓解这样的状况。

贾洪武称,焦虑比不焦虑好,这种焦虑是孩子对自身高要求的一种表现。但是过度的焦虑影响到学习生活,就需要降低期待值,保持在一个适合的范围内。贾洪武建议家长给自己和孩子制定一个弹性的目标,不去过多地控制成绩的排名,专注于学习本身,让孩子们能够正确理解考试的意义,从而正确面对考试成绩。让孩子学会自己和自己比,不要盲目和别人比,不要把自己复习得怎么样、考得好不好建立在别人考没考好的基础上。

对于孩子晕倒的情况,贾洪武称这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如过度紧张、低血糖等)。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态,不要搞疲劳战术,要注意正常休息和保证锻炼时间,达到一个身心平衡的状态。

嫉妒心理强,孩子人缘差

心理专家:鼓励孩子制定自身成长计划

来自汉阳区的杨女士打来电话,她说自己孩子上3年级,有很强的嫉妒心。发现同桌考得比她好,就说别人考试作弊;看到别人衣服穿得漂亮,就说人家是出风头;看到父母关心亲戚家的孩子,心中就不愉快,总想攻击别人。不知道这种算不算心理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呢?

朱斯斯表示,从刘女士的描述来看,孩子出现明显的嫉妒心理,可能与其在某些方面感知到的胜任力不足有关,忽视了自己纵向的成长变化,也就是缺少“自己跟自己比”。嫉妒心理会破坏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和谐,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并未建立完全,她的认知来自别人对她的肯定。建议家长让给孩子稳固的自我价值感,多表扬孩子,增强她的自信心。其次,在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时,别忘了鼓励一下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朱斯斯介绍,嫉妒心理是个体在与别人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对方时产生的一种复杂消极情绪,其中可能包含愤怒、羞愧、委屈等,往往带有指向对方的敌意。建议家长与孩子进行平心静气的耐心沟通,在生活中留意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情况,鼓励孩子制定自身成长计划,在其遇到困难时鼓励或协助其共同面对困难,寻找资源解决困境,一方面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帮助孩子增长实在的、看得到的自信。引导孩子认识到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人格、能力,都存在优势和相对弱的方面,以更包容的态度接纳自己和他人,树立积极应对未来的信心。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