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青少年时期友谊关系的发展,便于找到提高友谊质量的方法_友谊_质量_观点

已有研究明,友谊质量受到观点采择和人际信任的影响。

在社交关系中,信任对社交关系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观点采择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认知倾向,中学生通过逐渐弱化“我向思维”减少朋友间的冲突从而促进友谊的发展。

依据前人研究基础,研究试图探讨青少年人际信任、观点采择与友谊质量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丰富和发展国内青少年友谊质量的研究。

不仅可以让学校和家长了解青少年这一时期学生友谊关系的发展和影响机制,而且为培养好的友谊质量水平提供思路和依据。

中学生人际信任、观点采择与友谊质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以人际信任为自变量,观点采择为中介变量、友谊质量为因变量,通过逐步线回归和bootstrap检验法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当把观点采择引入人际信任和友谊质量间的关系中。

即将人际信任和观点采择作为共同变量对友谊质量进行回归分析时,所得直接效应的回归系数下降,并且人际信任对友谊质量的直接作用显著消失,这说明,观点采择在人际信任和友谊质量间发挥了中介作用。

展开全文

也就是说,个体对他人可靠的预期和信任感会影响采择他人观点的倾向,而观点采择倾向的高低又会进一步影响一个人友谊质量的高低。

对青少年的友谊质量来说人际信任的单个解释力度并不高只有,但将观念采择纳入人际信任对友谊质量的回归模型中,却发现人际信任的解释力度提高到了。

也就是说中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可以预测观点采择状态,而观点采择状态又进一步的预测了友谊质量水平。

这种影响的过程体现在:人际信任高的中学生会愿意相信他人不仅有实现承诺或约定的意愿,并且相信他人能将这种意愿付诸行动,因此对身边人的言语或者行为抱有积极的预期,在交往中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降低不信任感和怀疑。

Kramer提出的人际信任的相互关系理论认为当个体的内心认为身边的人和周围的事物都是可靠的、可信赖的,就会促使个体做出做出亲社会行为。

因此,在这种信任的前提下,个体倾向于选择观点采择这种亲社会认知策略,站在他人角度觉察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也能发现彼此之间观点的差异,这使得个体调整自己在交往中的行为,降低冲突的可能。

此外由于提升了和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和亲密的程度,往往在友谊关系中就会获得更积极的体验,从而获取高质量的友谊。

首先,愿意采择他人观点的个体,通过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从而减少了和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增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心理重叠,使自己完成去自我中心化从而减少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

此外,通过观点采择增强了他人导向。在观点采择影响群际关系的机制中,提出了自我-他人融合机制,该机制提出:

当个体进行观点采择的时候,会出现两个客体,一个是自我,一个是心中采择的对象。当个体进行观点采择时,通常会激发自我概念促使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心理征趋向融合,从而将对自己的积极评价投射到他人身上。

总之观点采择增加了与他人的心理重叠度和亲密感。人际信任低的个体通常对人缺乏信任感,这种缺乏信任可能会使他们固执己见,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在一份关于观点采择影响冲突解决的实验研究中显示,观点采择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对于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

观点采择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的个体通常选择积极的冲突解决策略,他们更能够接受别人与自己观点的不一致,能够把不一致的观点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反之会陷入一种“我行我素”的消极策略之中,这极大的损害了与同伴间的友谊发展。

无法正确的采择他人的观点,在人际沟通中造成信息的歪曲,给友谊关系带来不可避免地冲突与争吵。

综上所述,根据数据结果显示和分析讨论,可以初步了解青少年的人际信任和观点采择是如何影响个体友谊质量的,而这一结果对于提升个体友谊质量水平,促进同伴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际信任水平高的青少年,通过发展良好的观点采择,进而提高自身的友谊质量。因此,想要提升高中生群体的友谊质量,可以通过提升其人际信任水平和有意识培养中学生的观点采择倾向来提高学生之间的友谊关系,促进形成高质量的友谊。

教育对策

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信任、观点采择和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意在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提供指导依据,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大众逐渐关心的热点话题。

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点关注的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基于研究,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

(1)提升中学生友谊质量的总体水平。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中学生友谊质量的水平处于中等略偏上,这个结果较为理想,但是友谊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在友谊质量的六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亲密袒露、陪伴和娱乐,而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维度得分最低。

看来青少年很少会受到来自身边亲朋好友的赞美和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现象也比较少,而他们主动去肯定赞美他人、一起互帮互助的情况也并不常见。

这给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思考,许多老师和家长可能过于看重成绩,认为初高中阶段,学生应该以升学为主,首要的任务就是全力以赴备战中考高考。

这种观点会逐渐加剧同学之间的竞争,为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业压力,而朋友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中学生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了三五好友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学业负担,增加互相帮助指导的机会。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加强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让学生明白亲密友谊关系的重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原则。

班主任可以多开展有关互助合作的主题班会或者采用小组互助的学习模式,从而营造良好的互帮互助氛围。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交友空间,让孩子获得积极的友谊体验。

另外,初二和高二作为拐点,发现初二和高二阶段的学生较少发生关心和赞美他人的现象,应重点关注这两个阶段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在重视学习的同时关注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现象,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鼓励他们更好的开展合作。

对于中小学的友谊质量,应该引起重视,平时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多向学生讲授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

或者是人际交往的技巧,还可以设计一些关于解决人际冲突的游戏,在模拟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冲突和矛盾的情境,让中学生自己试着自己去解决冲突。

(2)从友谊质量的人口学变量出发,需要重视友谊质量的别差异。研究显示,女生的友谊质量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差异上,初二年级的肯定与关心达到最低点。

因此学校应该对男生的和初二年级的友谊质量水平有所关注,根据男女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不同的人际交往现状,设计出和符合发展规律的课程模式。

男生的友谊质量显著低于女生,如何提高男生的友谊质量,为男生创造能够自我达、促进相互之间交流从而释放情绪的机会。

初二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转折点,对于这个年级的同学给予高度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课堂上,对初二年级增加有针对的课程,重视人际交往技巧的讲授和训练,鼓励中学生彼此之间在学习上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也可以通过班级内部开展关于人际的主题班会,设计人际主题的团体辅导。在友谊质量的六个维度中,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的得分最高,这说明中学生友谊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之间的陪伴相处,坦诚交流的程度。

因此,学校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我暴露的场所,心理健康课程中可以多设计一些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