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伪造童谣的方法达成政治目的?古代童谣的运用_童谣_伪造_山阴

元代以前的童谣具有公众舆论的特质,一首童谣的最初创作者,也许是在表达个人对社会的感受与见解。

但因童谣的内容能获得受众的理解与共鸣,进而被受众接受并加以传播,于是童谣凝聚了社会大众的共同意识,成为公众的意见,童谣在这传播机制中代表一种众人的力量。

古代娃娃唱童谣图

童谣的创作者就是要凭借着这股力量以发挥讯息的作用,由此角度而言,童谣的创造即是一种语言策略,创作者运用修辞技巧创造一种言论,而受众透过译解童谣语言而获得讯息,甚而更进一步诠释童谣语言以扩大其意涵,由此观之,童谣的传播表现,就是一种语言策略的运用与实践。

有鉴于童谣透过语言策略所展现的集体力量,于是历史上即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士,欲利用童谣达成某些目的,像这样的例子,也是利用童谣的一种语言策略,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几种童谣语言策略面向。

古代娃娃像

展开全文

古代童谣在流传过程中代表的是一种公众舆论,是社会民众共同的想法,其被创造与传播是出自民众"言为心声"的自发性,但伪造的童谣,却是出自特定人士之手,为了个人的某种目的而创作,伪装成童谣的面貌,企图利用童谣的传播特性以逞个人私欲,这样的童谣即是"伪造童谣",历史上伪造童谣的目的大约有二种:

(一)为陷害政敌的伪造童谣

第一个例子,是发生于北齐时期,《周书‧韦孝宽传》记载说,

此段资料,说明韦孝宽为了离间北齐君臣关系,于是乃令部下做谣言,并派间谍传播于北齐首都邺城。北齐大臣祖珽对这首谣言又加以润色,斛律光才被杀。

那麽祖珽在这首歌谣传播中的作用究竟又是怎样的呢?原来,祖珽和斛律光素有积怨。

这段史料说明,祖珽在得到韦孝宽的歌谣后又做了三件事情:

增加润色词句,加强歌谣的针对性;

让儿童在道路歌唱,形成童谣的舆论效果;

把这首童谣告诉皇帝,发挥歌谣的政治作用。

但是直接把这首歌谣告诉皇帝的并不是祖珽,而是郑道盖,但祖珽的作用却十分微妙:

斛律光家族最终因这首歌谣而被杀。

第二个伪造童谣以陷害政敌的例子发生于唐代,据《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八引《朝野佥载》逸文:

此谣与韦孝宽、祖珽联合陷害斛律光的谣言如出一辙,一方面骆宾王们希望得朝廷重臣裴炎之助,或离间朝廷,以削减武则天之势;

(二)为政治图谋的伪造童谣

此类童谣是政治人物为实践其政治野心,借用童谣制造舆论的情形。第一个例子为南齐武将张敬儿的事例。据《南史‧张敬儿传》载:

根据史传资料分析,南朝宋末齐初,张敬儿因缘际会,帮助萧道成打天下,他因见天子易得,自己也野心勃勃,特别是萧道成死后,其子齐武帝萧赜即位,不为他所信任,在离开襄阳为开府仪同三司后,不满之心大炽。

平生愚妄无知,极信梦谶,其后妻尚氏受其影响,也鼓舞怂恿之,于是张敬儿开始谋划他的皇帝梦。

张敬儿影视形象

张敬儿的缺点还是武人不逊,不学无术。南朝帝位变动频仍,武将纵横其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这易引起在上者的不安,故总是在威胁解除之后,即迅速铲灭功臣,张敬儿也未能摆脱这个宿命。

第二个例子是唐末武将董昌的故事,

此段资料《全唐诗》卷八七八亦载之。董昌因黄巢起义,崛起于浙东,又凭借富饶,贡献朝廷甚丰,于是唐朝封他为司徒、同平章事,爵陇西郡王。

但他仍不知足,欲为越王,国君不许。董昌大怒,说自己贡献如此大,连个越王也不得,其部署干脆叫他当越王,于是拥护者蜂拥而至,献符瑞者不绝于途。

董昌 影视形象

《新唐书》载有山阴老人献民谣说,而在《太平广记》中则说姓董名昌者将为天子。此老人说谣言已传三十年,时记可能是他自己编造。而《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均为载此事,证明谣言之事不那么重要,或全然不可信,或者以为只是万千献谄者之一,无须记载。

黄巢起义

当时唐朝虽遭黄巢之乱,四方武人蜂起,李克用、朱温、杨行密、李茂贞之徒等横行于世,但是还没有人率先称帝。况且以浙东、西之狭隘,虽有财富之饶,毕竟地狭人少,更非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中心,影响甚小,董昌虽崛强于此,但要据此称帝,离成熟条件尚远。

可是愚昧冥顽的董昌夜郎自大,以为做皇帝的时机已到,而属下一派无耻之徒,昧着眼睛,以非为是,伪造董昌的天命之说,是对事实和大势的歪曲,当然这也只不过出于讨好上级求富贵的心态,根源在于董昌的狂妄无知,因此山阴老人的伪造童谣,可视为董昌和山阴老人上下两种层次的共同迷失。

因为童谣的误导,结果自是不善,董昌称帝后,朝廷下诏削去董昌官爵,并派遣军队讨伐,董昌不敌,最后愤而投水致死,结束了荒唐的一生,在董昌可悲的下场中,山阴老人伪造童谣的误导无疑是重要的原因。

董昌图画形象

伪造所以发生,是因童谣的真实性使然。反过来说,如果某现象没有真实性质,在上面很难产生伪造现象。如果童谣的主体是附会组成,则其价值必然为人轻视,人们根本不会在它上面制造假信息;即使有个别的现象存在,也不会使人相信,更不会反复出现。从以上诸谣看,诸伪作跨度时间颇久,表明此现象非偶然发生,足证伪造现象贯穿久远。同样由此可知其反面特点,即童谣本身具备客观真实的性质。

参考文献:

《周书》

《北齐书》

《太平广记》

《资治通鉴》

《全唐诗》

《新唐书》

《南史》

《新五代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