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南飞_海南_候鸟_人才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南飞 候鸟 海南 候鸟 人才

南繁育种人员、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医疗领域学科骨干、已退休的水利专家……每年秋冬季节,总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候鸟”奔赴海南,第二年三四月返回内地。他们或利用海南的光热条件开展科研攻关,或受聘于海南相关单位,或在民间从事科技志愿服务工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出力献智。

1998年冬季的一天,从海口开往三亚的大巴车一路颠簸。坐在车里,20出头的乔卫华倍感新奇,这是他第一次从北方来到温暖的海南岛。车窗外,大海碧波荡漾,椰子树随风摇曳……处处皆景的热带风光让他的视线无法移开。

彼时的乔卫华刚大学毕业,在山东一家科研院所工作,此行是随团队来海南育种。他未曾想到,此后的20余年,他几乎每年冬春都在这里度过。

南繁育种、水利建设、技术咨询、科技志愿服务……近年来,基于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及自贸港建设提供的广阔舞台,越来越多科技“候鸟”选择在海南发光发热。和乔卫华一样,他们冬天来到海南,发挥所长在专业领域工作或从事志愿服务,第二年春末返回内地。而海南,也在想方设法为这些“候鸟”搭台筑巢,以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智力资源。

南繁人在琼岛追光逐热

今年春节假期,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天气晴好,最高气温达27℃,正是玉米生长的最佳时期。上午9点,重庆市农科院玉米所所长杨华如往常一样,身穿蓝色大褂,手拿回形针、授粉袋、剪刀和记录本,准时出现在科研基地。

从事玉米育种工作以来,杨华和所里的其他科研人员每年辗转于重庆、云南、海南三地之间,实现了一年种3季玉米。“一个杂交组合要成为一个品种,要种10季。我们来海南,就能把育种周期从10年缩短到3年至5年。”杨华说。

展开全文

位于三亚市崖州区的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南繁基地,玉米育种专家在田间忙碌。资料图

经常春节期间守在基地的他,还发现了在海南过年的乐趣。他说,春节前后,海南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玉米育种专家,大家闲暇时聚一聚,聊聊科研进展和新发现,经常可以有所收获。“比如,聊到谁发现了一种好材料,我们就直接把花粉取回来杂交授粉了,多好!”杨华笑着说。

和杨华一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乔卫华从1998年至今,几乎每年都在基地过年。

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来自四川成都的科研人员在观察记录水稻植株的生长情况。

对于这些年南繁的变化,乔卫华感触颇深。“与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回忆,第一次来海南育种,他和同事从山东出发,坐飞机、大巴、三轮车,花了近一周时间才在三亚安定下来。

乔卫华表示,20世纪90年代他们在农田里搭棚住,自己生火做饭,也干农活,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光,是晚上忙完以后,来自天南地北的同行坐在一起聊科研、拉家常。

从某种程度上说,“南繁人”是海南最早的一批科技“候鸟”。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前后,每年有29个省份超过700家育、繁、推相关单位的上万名科技人员,来海南开展南繁育种相关工作,累计超过2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借助南繁平台加代繁育,占全国育成新品种的七成以上。

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热带葡萄种植实验基地,科研人员在查看葡萄长势。

这些年,随着《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等文件的出台和落实,以及高标准农田、实验平台、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海南对种业科研人员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目前,共有包括数十名院士在内的8000多名科技人员活跃在海南南繁基地,其中就有许多科技“候鸟”。

科技“候鸟”的舞台更宽了

不仅是南繁“候鸟”,随着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平台落户海南,越来越多专业领域的科技“候鸟”选择向南飞。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国际人才工作站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崖州湾科技城累计服务“候鸟”人才368名。这些“候鸟”人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园区各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的328名高层次人才;二是其他“候居”(候鸟式居住)科技城的人才,核心成员已达40人,涉及农业、海洋、生物、教育、医疗、信息技术、能源等专业领域。

“科技城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柔性引进的人才将更多资源带入园区,目前已促成包振民院士、侯保荣院士等多名A类人才将团队落户科技城,吸引赵玮教授、吕玉平博士等一批B类人才长期驻扎科技城开展工作。”该负责人说。

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熊盛武带领团队成员在崖州湾科技城开启“候鸟式”的科研生活——根据工作需要武汉、海南两头跑。2022年全年,熊盛武在海南工作的时间长达150多天。

熊盛武(右一)带着学生研究遥感技术在农业和海洋领域的应用。

“我们团队针对海南自贸港发展需求,基于自身在互联网+、人工智能、车联网和区块链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优势,与科技城里的涉海、涉农科研机构开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合作。”熊盛武介绍。

在熊盛武看来,这两年在海南生活工作的体验,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刚来的时候,科技城还在建设,就像一张白纸。如今无论是科研设施还是生活配套设施都非常完善,大大提升了我们这些科技‘候鸟’的幸福感。”

2021年5月,崖州湾科技城“候鸟”人才联络站揭牌成立。近年来,在联络站的统筹协调下,居住在崖州湾科技城的科技“候鸟”们在疫情防控、救援行动、海洋环保等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

不止于三亚,我省文昌、琼海、儋州等市县也活跃着科技“候鸟”的身影——

文昌市中医院特邀坐诊专家刘维忠从医40年,对各类顽固性失眠、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疾病、糖尿病的治疗有独到见解。退休后,刘维忠被海南良好的气候条件所吸引,来到文昌居住。2020年,作为“候鸟”人才的他,开始在文昌市中医院名医工作室坐诊并指导医院学科建设。

今年67岁的王小烈,曾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2019年,昌江恒科“候鸟”人才工作站成立,他开始热心为昌江有关单位提供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志愿服务。“来昌江居住后,我就想着怎么把自身的资源利用起来,将地质专业的人才聚集起来,为昌江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王小烈说。

发挥所知所长助力海南发展

最近,位于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市,迎来一批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吸引他们远道而来的,是扎根五指山的名医——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康复预防学科专家胡大一。

胡大一是国内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作为一名科技“候鸟”,他与五指山市的缘分,要追溯到2017年。那年,胡大一来五指山参加一个康养讲座,一到五指山,他就喜欢上了这里。

最初,胡大一与五指山市政府约定,每个月胡大一团队指派医生到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坐诊,而他本人每个季度也会到该医院坐诊,通过“传帮带教”提升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但事实上,这些年,胡大一来五指山的次数越来越多。

胡大一的到来,也带动了其他名医“飞”往五指山。其中,仅胡大一团队就有专家150余名,他们运用自己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推动五指山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发挥所知所长助力海南发展,这是科技“候鸟”们共同的心声。对王小烈来说,为昌江打造一张“健康名片”,是他近期在做的事。

“我们住在这里有切身感受,昌江的空气质量好、水质好、土壤好、蔬菜水果品质好,本地人长寿,但这些口说无凭,要靠科学数据说话。”王小烈说。

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健康地质调查项目启动。历经一年半时间,如今该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调查成果。借此契机,王小烈建议,昌江具备很好的健康地质条件和健康地质资源,可以“康养+宜居”为特色,打造健康地质小镇,发展康养产业。

为用好“候鸟”人才这一独特资源,近年来,海南以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为抓手,逐步完善“候鸟”人才政策体系,加强平台建设。许多科技“候鸟”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大显身手。

去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7个院级创新工程团队入驻仪式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举行,团队首席科学家均为柔性引进人才。近半年来,这些团队积极开展科研攻关,成果丰硕。比如,科研项目突破性增加,获省、市级等资助立项67项;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7项,制定农业团体标准4项,一些优异成果就地转化。

“科技城积极融入专家人才朋友圈,充分发挥现有专家人才桥梁纽带作用,搭建汇聚更多才智的人才服务发展平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国际人才工作站负责人说。

进入3月份,来海南越冬的候鸟开始陆续北归,但仍有许多科技“候鸟”在海南各地忙碌,试验田、实验室、水利工程建设现场、医院手术室、学校讲台……他们正用智慧和汗水接续书写对海南的热爱。

免费!半价!三亚“3.8”节景区优惠来了

三亚·开局,抢春!

2家国企招人!令人心动的offer来了→

来源:海南日报

编辑:陈美莹

审核:田小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