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在《封神演义》中,它是姜子牙的坐骑,“乃众神兽之首”;
“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何食兮庭中。”在《诗经》《楚辞》中,它是贵族争养的宠物,其风潮似可与现在养猫、养狗相比。
今时今日,它是洞庭候鸟迁徙之旅中的朋友,也和候鸟一起,成为了生态环境改善的见证者。
它,就是麋鹿。
本报记者章杨梓昕荆州报道
候鸟南来北往,麋鹿重回长江,在大自然里,故事一直在继续。
“麋鹿!三头!右边!”3月21日下午,由潇湘晨报与阿里巴巴公益联合发起的“飞向北极——跟着候鸟去迁徙”活动报道团向湖北出发,第一站为湖北荆州的石首。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报道团惊喜地见到了洞庭候鸟迁徙之旅中的朋友——麋鹿。
鸟儿从麋鹿身上薅毛来筑巢
柳丝拂在江南岸。一片片旱柳,一带带芦苇,共同织就一道保护区内的天然屏障。
麋鹿的分娩期到了。保护区内,大面积的芦苇和旱柳林为麋鹿产崽、避风提供了必要的隐蔽场所。
车队在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缓缓驶上了保护区的大堤。车上的人左顾右盼,寻找麋鹿的踪迹。
“快看!麋鹿!右边!”坐在前面的两人还在闲聊,后排就有记者发现了麋鹿的踪迹。从他指的方向看去,三只公麋鹿在林木掩映下若隐若现。从高倍望远镜里看去,麋鹿的鹿角毛茸茸的,在偷偷地看向这群陌生人。
大伙儿赶紧拿起相机一顿拍摄,但由于距离太远,麋鹿往远处跑开了。来不及遗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往里面再看看,还会再碰到。
惊喜如期而至。车队在大堤上拐了个弯,迎面便遇上了十来头麋鹿在大堤边游荡,大部分是还未完全褪去冬毛的母鹿,它们脚下是盛开的嫩黄色野菜花。
“停车,快停车。”随队专家姚毅迅速下车,却只是以车为掩体,静悄悄地拍着这群湿地精灵。大家都很兴奋,司机都拿出手机拍个不停:“我活了几十年,还是第一次碰到野生麋鹿,还这么近!”
记者拿着望远镜扫视时,这群麋鹿正好奇地看向报道团,一动不动。而一只八哥扑腾着翅膀,落在了麋鹿背上。
“这个季节,八哥会筑巢,它会从麋鹿身上薅毛。”姚毅笑着说,“我在保护区外围的桃林里拍到一只金丝雀,它嘴里叼着的也是麋鹿的毛。”
候鸟和麋鹿一同见证生态改善
展开全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报道团拍到的麋鹿在长江边的江滩上。
这片广阔的苇草沼泽湿地,有机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再加上水汽充足,雨量丰沛,滋生出大量鱼虫和草本植物。长江涨水时节淹没部分江滩,退水时水洼地留下诸多鱼虾,成为鸟类过冬的食物,植物则成了食草类动物天然的食粮。
由于环境适宜,30年间,石首麋鹿从最初引进的64头发展到2500余头,形成了核心区、江南三合垸、小河杨波坦及湖南洞庭湖4个种群分布区,且全部实现了自然繁衍,恢复了野生习性。有关专家认为,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我国首次成功重建了一个野外绝灭的物种种群,结束了数百年无野生麋鹿种群的历史。而长江石首段两岸湿地(含长江两岸江滩湿地),也成为了鸟类的天堂。近年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先后发现了黑鹳、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鸟类,且数量不断增加。
如今,南来北往的候鸟来这里繁衍生息,和麋鹿一起,成为了生态环境改善的见证者。
“到了繁殖季,我们又要忙起来了。”工作人员张玉铭告诉记者,“我在这里工作了12年,也是要耐得住寂寞。”
“我们保护区15.67平方公里的范围里有1500头左右的麋鹿。”另一位工作人员补充道,“去年繁殖季就增加了300头,今年估计也会增长不少。”
张玉铭给记者分享了一张2021年1月7日拍摄的照片,图里是浅滩上的一群麋鹿与飞翔的小天鹅,麋鹿肥壮,贴了不少膘,小天鹅成群,在水里浮游,也有在麋鹿头上翱翔的,画面美不胜收。
车队在驶离保护区时,报道团又遇见了之前遇到的那三头公麋鹿,它们跑到了更开阔的滩地上,又开始呆呆地看着大家。
“这些公麋鹿的角又大又漂亮。你们5月份还可以来这边看看,甚至可以举办一场‘鹿王争霸赛’。”姚毅笑着说。
鹿鸣在耳,飞鸟相伴。麋鹿和鸟儿那来自大自然的呼唤,回响在长江故道水草丰茂的江滩上,回响在洞庭湖周边和江汉平原的青山绿水间,成为大自然里永恒的乐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