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死刑犯在执行死刑的路上救了一个人,可以减刑吗?怙恶不悛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_法警_怙恶不悛_悔改

本文目录

  • 如果一个死刑犯在执行死刑的路上救了一个人,可以减刑吗
  • 怙恶不悛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 怙恶不悛的解释

如果一个死刑犯在执行死刑的路上救了一个人,可以减刑吗

2005年,我被借调去了民政局,在此期间,我配合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参与过一场执行死刑的任务。

当时,民政局因为人事变动需要,我被借调过去后临时负责管理殡仪馆的日常工作。

9月底的一天,我们接到上级通知,让我们派一辆殡葬车和工作人员数人,于次日配合法院等部门完成一场死刑执行任务。

这场任务,简单说就是收尸。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三名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开着车准时到了市第一看守所。

因为刑场是保密的,所以我们被通知在市第一看守所门口集合,届时跟着行刑队伍走就行。

我们到的时候,医院的救护车也到了。法院、检察院和公安上的同志们比我们先到了一步。

六点正,法警通知看守所的值班民警说“提人”。

不多时,一个光头,戴着手铐和脚镣的死刑犯被押进了值班室,法警向他宣读完最高法的核准执行死刑决定书后,他被命令坐在了椅子上。

然后,看守所的民警拿来了榔头等工具,取下了脚镣上的铆钉。

拿掉脚镣后,法警又在他的两条腿上绑了一根绳子,据说那绳子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预防犯人乱蹦乱跳,二是可以防止执行过程中犯人的排泄物流出来。

犯人手上的手铐也被拿掉了,拿掉手铐后,两名训练有素的法警迅速上前,扭过犯人的两条胳膊,用一根拇指粗细的麻绳在眨眼之间就给他来了个五花大绑,拽绳子的时候弓着腰的犯人“哎哟”了一声,其中一个法警对另一个说“稍微拽松点”。

绳子稍微被放松了一点后,犯人这才直起了腰。

以前在公判大会上我见过死刑犯,离这么近,还是第一次见,整个过程严肃而又紧张,但却有条不紊。

那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男子,是个毒贩,据法院的人说,按照他贩卖毒品的数量,他可以死好几回。

他没有反抗,看得出是尽量在配合,我觉得他算是个识时务的人,如果这个时候稍有不配合的话只会多受一份罪。

他的眼神空洞而又迷茫,额头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汗珠子,他极力想作出一副镇定的姿态,但是能看得出他的双腿在微微发抖。

他问法警能不能给他一根烟?

那个法警说他不吸烟,另外那个法警掏出烟给他嘴里塞了一支,点着后他皱着眉头“吧嗒吧嗒”吸了起来。

看着眼前这条即将陨落的生命,说实话我确实对他产生了同情心,我在想,假如法律在此刻能给他一次活着的机会,他一定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

在那一刻,我切实感受到了“活着真好”这句话的分量。

然而,同情归同情,现实归现实,眼前这个人的命运已经注定是无法改变的了。

后来,在法警的押解,检察院工作人员的监督下,他被押到会见室跟亲人做最后诀别去了。

十多分钟后,在其家属的哭泣声中,他被押出了会见室,出来的时候,他原本空洞的眼神此时浸满了泪花,我这是见他第一次流泪,也是唯一一次流泪。

在被押上刑车的一瞬间,他挣扎着扭过头,对抱着孩子的妻子哽咽着嘶吼了一声:“教育好我们的儿子!”

看到这生离死别的一幕,我的心不由得颤抖了一下,瞬间想到了那句老话: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他的妻子和家人哭得撕心裂肺,而刑车的门早就被关得严严实实,从外面根本看不清里面的状况。

这样的生离死别是个人都无法直视,即便是那些经历过太多这样场景的法警和公安民警们,他们的心里也一定会和我一样不愿意再经历,只是,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法律面前,情感只能让步。

跟着刑车走了十多分钟,最后才知道刑场设在离市区十几公里外的一处山脚下。

在去往刑场的路上,三三两两的晨练的人们,迎着初升的太阳开始了他们新的一天,没有一个人能留意到刚过去的那辆车上,一个年轻人正在走向生命的终点。

短短的十几公里路上,我想了很多,我极力控制着自己不去同情那个死刑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给无数个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包括他的家人在内,他伤害的人太多太多,就像那位警官说的,按照他的贩毒数量,他得死好几回,所以我使自己不去同情他,我知道对他的同情就是对受害者的残忍。

我为他那条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什么叫悔之已晚。

行刑过后,法医鉴定此人已无生命体征。

随后,法警示意我们可以收尸了。

这个人是被枪决的,一共打了三枪,一枪打的是脑部,子弹从脑后进去,从眉心出来的,子弹进去时的枪眼只有花生米大小,而出来的时候却形成了一个核桃大小,不规则的窟窿。

可能是没有一枪毙命,后来法警又在其后背朝心脏部位补了两枪。

我们解开警绳,把遗体装进裹尸袋,为了防止脑液乱流,用绳子在遗体的颈部勒了一圈,然后清理了一下现场,便把遗体抬上殡葬车运回了殡仪馆。

数小时后,遗体被火化,之后便通知家属领走了骨灰。

从收尸到运输,再到火化,全程有法警在监督,并做了比较完整的相关记录。

总结

从提出看守所一直到刑场,甚至在被枪决以后,这个死刑犯的人身自由受到了极其严格的限制,手脚不但被绳子牢牢捆着,而且押解的两名法警分秒不离地控制着他,整个过程中,他连多说一句话的自由都没有,更不要说什么救人了。

他救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别说他救不了别人,在最高院的核准执行死刑命令下达后,任何人也救不了他了。

从看守所到刑场,除了贴身押解他的法警外,外围全是荷枪实弹的法警和公安民警,而且为了保障畅通,通往刑场的每个路口都提前安排了交警负责指挥交通,任何社会车辆和行人都无法靠近行刑车队,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奇迹都不会发生。

所以说,死刑犯在执行死刑的路上救了一个人,会不会被减刑这个问题是不能成立的。

怙恶不悛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意思是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成语正音】:怙,不能读作“ɡū”;也不能读作“ɡǔ”;恶,不能读作“ě”或“wù”;悛,不能读作“jùn”。

《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对于~、民愤极大的罪犯,我们应予严惩,不能手软。

死不改悔,罪大恶极

翻然悔悟,痛改前非

怙恶不悛的由来:

西晋末年,中原再次出现混乱,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史称16国时期。前赵的国君刘濯,本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夺取了汉刘渊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和刘濯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从小做商贩。后来,石勒投奔刘渊从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

石勒对刘濯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濯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濯交战,使刘濯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

于是,刘濯对石勒改换收买拉扰的策略,派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去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进爵赵王,领二十部,出入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夫人封王后。

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濯处拜谢。

刘濯手下有个叫曹平的谋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诫刘濯说:“石勒派王修等人前来,外表上是来答谢,实际上是要观察各郡的虚实,以便伺机发起攻战。”

刘濯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

石勒听后怒不遏,下令灭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说:“我们派出使者本是为了修好如初,并无他意,但刘濯却‘长恶不悛’,反而杀害了表示诚意的使者。这实在是作恶多端,不可饶恕!所以,我决定自取赵地自立为王。”于是,石勒设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正阳门,正式称起王来。

公元318年,石勒杀了刘濯,建立起后赵政权。“长恶不悛”,后引申为“怙恶不悛”,用以比喻作恶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怙恶不悛的解释

怙恶不悛,怙:依靠,依仗,也有父亲之意;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亦作“讳恶不悛”、“怙恶不改”。出自《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怙恶不悛,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