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发展史上,徽班扮演怎样的角色?它是如何促进京剧形成的?_京剧_京城_演出

《徽班进京》

在中国漫长的戏剧发展史上,京剧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剧种,到今天它已经有200年左右的历史。

京剧,不仅在华人中广为传唱,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关于京剧的形成,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论。

但是普遍形成共识的是:1790年前后,“四大徽班”相继入京,为京剧的诞生和京剧流派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徽班,就没有今天的京剧。

徽班,顾名思义,就是安徽籍的艺人组建的戏班,徽班的产生和当时安徽商人的富甲一方有很大关系,徽商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儒甲不分”或者“士而兼商”。

正是徽商的这种特质,让他们在经济上越来越富有之后,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于是很多富商就在自己家里养戏班,这就是徽班最初的由来。

展开全文

严格说起来,当时徽班所唱的戏曲风格,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徽剧,而是唱腔比较复杂的一个剧种。

唱腔为以昆曲、乱弹两者结合起来一种演唱形式,徽班所演唱的声腔和剧目都非常丰富,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

1790年,正赶上清朝乾隆皇帝的八十寿辰,全国各地的高官都需要敬上寿礼来表祝贺。

这时候,浙江省盐务重臣伍拉纳,就征选了徽班中的三庆班,来到北京给皇帝祝寿演出。

其实三庆班刚到北京时,像他们这种地方戏,没有资格进入皇宫为乾隆皇帝演出,当时能够去皇宫里唱戏,主要是昆曲和弋腔两个剧种。

那三庆班初到北京,是在哪里演出呢?

当年,从皇宫前一直向西,沿途的三五里处都搭上了戏棚,所有外地来祝寿的地方戏,就在这些棚子里演出,众多京城老百姓们都前来看戏。

在这里,三庆班以“色艺俱优”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青睐,被京城的百姓们连连叫好。

乾隆皇帝的寿辰庆典结束之后,三庆徽班并没有马上回去,而是继续留在民间演出。

三庆班的风格以徽戏为主,同时吸取了其他剧种与声腔的优势,剧目构成与声腔组合都非常丰富,让北京的观众们耳目一新,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三庆班在京城唱火之后,紧着着,又有“四庆”、“五庆”、“启秀”、“霓翠”、“三和”、“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也相继进京献艺。

在这众多的徽剧班子中,最受欢迎的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个徽班。

四大徽班在唱功唱法上各有千秋。当年民间流传一个说法,叫做“三庆的轴子(读zhòu),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

纪念徽班进京228周年,原创徽剧《徽班》

这个说法的意思就是,三庆班擅长演整本的大戏,戏剧术语被称作轴子戏。

四喜班擅长唱昆曲戏,“四喜的曲子”中“曲子”指的是昆曲;

和春班擅长演武戏,“把子”是戏曲界专门用来指武戏的术语;

而孩子指的就是年龄小的演员,所以“春台的孩子”意思就是春台班以童伶为主。

这四个各具特色的徽剧班子,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当年在北京城的演出可谓是独霸京华、盛况空前。

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布京城的各大戏园,占据了戏曲界的主导地位,其他的剧种要想演出一场,只能是搭上徽班,勉强凑几场戏而已。

清光绪北京《茶园演戏图》

自此,徽班在北京的戏曲舞台上站稳了脚跟,扩大了影响。这种来自南方的戏剧,开始向京剧的道路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徽班之所以能被京城的观众认可,并且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绝对不是偶然的现象,有一些必然的因素在里面。

这些因素归纳起来和四大徽班中的每一个戏班的发展都密不可分。

我们前面介绍过,四大徽班中最早入京的是三庆班,三庆班的演出之所以在北京受到欢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庆班的“明星演员”——主角高朗亭。

高朗亭生于扬州,长在杭州,专攻旦角戏,他扮演的女性角色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神情惟妙惟肖,很有生活情趣,具有深厚的表演功力和高超演技。

同时他还吸取各家之长,为以后的京剧剧种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戏唱的好以外,高朗亭的管理才能也十分超强。三庆班到了北京,由他任三庆班的班主,负责掌管三庆班三十多年的时间。

同时他还带了一批优秀的旦角弟子,这些旦角演员活跃在京城的舞台上,发扬光大了戏曲艺术。

三庆班主要擅长排连台整本的大戏,到了道光25年,三庆班又培养出了著名的老生演员程长庚,程长庚也是一个敢于创新的戏曲艺术家。

京剧主要创始人之一程长庚

他创新了徽剧、汉剧、秦腔融合在一起唱法,并且在念白、唱腔方面收录了大量北京方言,正是他的这种创新进一步促进了京剧的诞生。

“春台”班也是四大徽班中的翘楚,是由徽商江春在扬州创办,江春曾经是两淮徽商的总领,他办事果断,身家富裕,并且有一定的势力,还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

乾隆几次下江南,每次来到扬州都要接见江春,江春为了讨好皇上,从安全保卫到生活接待方面都是费尽心机。

自然,迎驾的节目中更是少不了唱戏环节。

江春自己有着两个徽班,其中的一个就是春台班。春台班子不仅有能唱二黄调的当地演员,还在广罗招聘外地的优秀演员,其中就包括秦腔花旦名角魏长生。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春台班戏单

魏长生所唱秦腔曾经在京城轰动一时,但是在乾隆50年的时候,也就是1785年,清朝廷却因“科混诲淫”的罪名禁止秦腔的出演,为此魏长生便投靠了江春在扬州的春台班。

魏长生来到扬州,本地的演员都向他学习,这就使得春台班的徽剧唱法融进了秦腔的技艺。

秦腔唱法的加入,让徽剧的唱法不仅深沉凝重,也有高亢激越的特点。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春台班进京的时间要比三庆班的时间晚,到了京城以后,因为独具特色而备受欢迎。

春台班的的演员主要以青少年为主,所以民间有“春台的孩子”之赞美。

到了道光25年时,推出了老生名角余三胜,他在那个时代,同三庆班的老生程长庚各领风骚。

余三胜

四喜班最初创建是在安徽组成,他们曾经多次到苏州、扬州等地演出,一路上又吸收了一大批善唱昆曲的名家名伶,因此四喜徽班在徽调和昆曲方面都很拿手。

到了京城以后,他们还是以唱昆曲为主,因此也就有了“四喜的曲子”这样的赞誉。

当时他们排演的《桃花扇》扮相精美,舞蹈方面婀娜多姿,表演非常火爆,受欢迎的程度令人惊叹,到了在百姓中四处传唱的地步。

尽管一些演员坚守昆曲阵地不加入其它剧种,但是大势所趋,同样到了道光25年,四喜班也出现了专唱皮黄戏的老生名家张二奎。

《同光十三绝》,十三位京剧领军人物的画像

张二奎早期是一名小官吏,因酷爱戏剧而被解聘,后来加入和春班正式“下海”,只不过他并没有在和春班多长时间,不久后加入了四喜班。

再来说说四大徽班中的和春班。和春班进京演出,所唱的最叫响的曲目是《收妲己》,这部戏在演出之后更是引起轰动。从而使得和春班在京城一炮打响。

和春班的演出以武戏见长,演员们武功技艺个个高超,因此有“和春的把子”之称。

最初,和春班的也是徽昆、徽秦兼演,但是在演出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他们也开始趋向皮、黄合奏。

道光25年,也出现了以老生王洪贵为首的专唱黄戏的新局面。

以徽班进京为背景的电影《进京城》剧照

四大徽班在到了京城之后,后期都开始倾向于唱二黄腔为主,逐渐取代并糅合了昆腔、京腔和秦腔等剧种。

他们不断改进并发展,博采众长,不仅在京都站稳了脚跟,更促使了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对于看戏的观众来说,一部戏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唱得动听,更要有符合大众爱憎心理和审美要求的故事情节。

徽班艺人进京之后,不仅在唱腔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题材上也是精心创作。

他们的剧目非常丰富,既有取自民间生活的小戏,也有像《昭君出塞》、《徐策跑城》等反映社会与政治的大戏。

京剧《昭君出塞》一幕

还有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改编的传统剧目,比如《水浒》的故事等这些剧目都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非常“大众化”。

总之,观众喜欢什么戏,他们就唱什么戏。

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出身阶层的观众,都能够在徽班的演出中找到自己喜爱的剧目。

这种“妇孺尽能解”的特点,同样使徽班得以在北京长足发展的保障。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需要融合很多方面,不仅要有优美的唱腔,引人入胜的情节,更需要演员出神入化精湛的表演。

徽班的艺人们在长期表演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

京剧《四郎探母》一幕

他们在演出中不仅在外非常重视对人物的形象、性格的精准塑造,对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是进行深刻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演员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这些珍贵的经验,为京剧表演艺术形成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个演员,如果有着良好的天赋条件,外形姣好,嗓音纯正,自然是能够与舞台表演相得益彰。

但是也会有一些先天条件差一些的演员,却仍然能够在舞台上表现演出的出神入化,这就更加的难得。

如高朗亭在生活中本是一脸苍老、身材也是高大壮硕,但是他只要一登上舞台,随着锣鼓铿锵一挑帘,一迈步,出现在观众面前的马上是娉娉婷婷的女旦形象。

一颦一笑,一起一坐,嬉笑怒骂,出神入化。

京剧《徐策跑城》

这不仅得益于其高超的表演技巧,更来源于演员在台下所付出的辛苦。

从化妆到服装、扮相都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够让徽剧艺术达到相当完美、高超的境界。

而京剧界后来流传的“手、演、身、法、步”这些表演技术,正是受到了众多高朗亭般的艺术家们影响的结果。

四大徽班中,尤其是和春班以武戏为主,当时他们的演出让戏迷非常痴迷,甚至到了观众不可一日无武打的程度,刀枪剑戟,翻跌扑打,常常是舞台上灰尘弥漫,而观众们乐此不疲。

尤其是演出一些以神话故事和战争题材为主的剧目,比如《杨家将》、《水浒》、《封神演义》、《三国》等,更需要演员有过硬的武功,不然很难完成这些有着高难度动作的老徽戏。

京剧《杨家将》一幕

这些高超的武术技巧,深深折服了当时的观众,尤其是武戏中表现出的崇勇好义的民族精神,被徽班艺人融入到剧情之中,也成为了后来京剧表演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不得不说,正是四大徽班里的优秀戏曲演员,他们在发展徽戏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付出了大量和心血和汗水,在剧目完善、曲调声腔,表演艺术、演唱形式上等多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为京剧的诞生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京剧大家梅兰芳就曾经说过,京剧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同四大徽班的创业者,以及每一位戏曲演员不断努力与互助是分不开的,是徽戏奠定了京剧的百年基础,四大徽班在京剧的发展史上,功绩不可磨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