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求《我的母亲叫中国》苏叔阳,读后感
- 苏叔阳的代表作有哪些
- 京剧界历史上,张建国有哪些故事
求《我的母亲叫中国》苏叔阳,读后感
我们蜿蜒起伏的长城,就是我们民族古老文明的想象征,我们民族历史的脊梁,而且很有可能是联系星际间文明的立体坐标. 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在这天地里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又在寂寞中死去. 没有了盘古的世界,天地间空空荡荡.过了不知多少岁月,又一位人类的祖先女娲出现了.她不愿忍耐这寂寞,也不愿这美好的天地没有活泼的生灵.于是,便开始照自己的模样来创造一批最早的人类.她用水和泥,做了一些同自己相同的“泥娃娃”,有男有女,将他们放到地上.奇迹出现了,这些“泥娃娃”一放到地上就活动起来,发出声音.他们便是我们——人类
苏叔阳的代表作有哪些
苏叔阳代表作:
夕照街、故土、理想的风筝、春雨、丹心谱、万水千山、新龙门客栈等
京剧界历史上,张建国有哪些故事
人家都说他是奚派的传人,也就是说在奚派的这个戏剧的道路上他取得很大的成就,想问问他什么时候学的奚派,张建国他学习奚派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他在的就是奚啸伯的这个剧团,原来老的石家庄专区剧团,也就是奚啸伯先生所在的这个团,他就在这团没有人学习奚派,那么奚啸伯先生因为在这个团没有人继承不行。谁教他奚派的,当时呢他就想拜一个老师,就是张荣培先生。张荣培老师怎么教他的呢,拜师他不收他,他说因为你25岁了,形成的矛盾已经都形成了,就是根本就没有入道。拜师以后呢师父又从头开始,他天天到老师家,他先不说教你唱念、走脚步,师父当时说要砸好基础必须要从余派开始。教他几年余派,可以说两年,第一出戏一年半、《击鼓骂曹》,完了之后又学一出《三家店》、下来就教的《白帝城》、什么《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碰碑》、《杨家将》这些。那就说《白帝城》是他奚派的启蒙戏了,对。这个老师啊张荣培先生这么个教法,苏叔阳他认为是解决了一个源和流的问题,因为谭、余是京剧须生的这个源头,后边的这个像奚派、杨派等等是流。奚啸伯先生他可以说是学的老谭,因为他的师父是言菊朋,言菊朋在,他跟言菊朋学戏之前还没有形成言的那种风格,他完全是宗谭的一种,后来他又受到余叔岩先生的器重,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小小余叔岩,但是呢奚先生也没有拜过余叔岩,那么奚啸伯先生他后来形成了他的奚派艺术,但是里面、他的任何演唱里面,余的痕迹是非常非常多的。因为言菊朋和奚啸伯都是票友出身,也就是说这两位呢读了不少书,可以算作知识很高深,因此他对戏曲的理解也与众不同,这二位是热爱京剧、从戏迷又下了海而自成一家的这样一个典型。奚啸伯能够学言菊朋,也就学了言菊朋宗余、宗谭,宗谭这样一个路数,因此才创立了自己的风格。
张建国他有很多身份,他既是京剧舞台上一名出色的奚啸伯派老生名家,也是国家京剧院三团的好团长,而且呢,他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身份,那就是国韵堂堂主。他身材还保持得那么好,精神状态非常好,可是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建国老师已经是做爷爷的人了。一开始称呼他为国韵堂堂主有一点点开玩笑的意思,因为他这确实叫国韵堂,看起来就是他家里的一个书房,看到了墙上还真有“国韵堂”三个字,而且看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一个签名,是欧阳中石先生。是,起初是跟他学戏,后来他说先生、我喜欢书法,您教我字,他说你现在不要学,他说话当时这十几年前的事情,先生说你好好学戏,然后先生写字他天天在那儿看,因为对先生的字是非常地喜爱,可以说有一种偏好,那后来他就模仿先生的字,写完了之后,他有一天拿着让先生看,先生惊讶、这是你写的,不信,后来先生一看、有点意思,他就跟他说、他说这个地方应该这样,亲自就给他示范,慢慢的就一点一点地有进步了,先生也就习以为常了,除了学戏之外,又学了书法。都说字如其人,看字能够多多少少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不知道张老师在生活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感觉挺恬淡的一种总体的印象。是,他比较爱静现在,除了练功学习之外呢,坐在那儿品品茶。估计在家里的话也是在国韵堂这个地方可能是花的时间最多、待的时间最长,回家基本上就在这儿,就是三件事情,第一件练功、然后书法,书法、练字、喝茶。说到这一点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就是说接触了很多京剧名家学艺、唱戏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会去练字、练画、讲究品茶等等。那么在他看来唱戏、练字、喝茶这三者到底有什么样的一种内在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呢。张建国言,“一个好演员呢,最后拼的就是文化修养。那么文化修养有多种,喝茶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很深,你喝茶你先了解这个茶是什么性质的,它是碱性的还是酸性的,那么你的身体是碱性的多还是酸性的多,要中和它呀,你身体就会健康啊。那么泡茶要泡多长时间呢,水要到什么温度啊,用什么水泡什么茶呀,这就慢慢、慢慢就都是一种文化、要了解它,就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讲究的过程,也是磨炼一个人的性情,实际就陶冶自己也是一种欣赏。觉得就是他在写书法的时候也得运气,提笔的时候其实跟气息也是有关系的、唱戏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样的道理呀,同样。你比如说这一张字里有几个同样的字,那么在你的处理当中你不能写一样的,就是说每一个字它也有自己的情绪,对,我(他)们唱也是一样,有几个同样的字这一个唱段里头,特别是奚啸伯先生、他是文人,你比如说“我定下文题叫八十股“,《范进中举》这段唱有九个“考”字,那每个“考”字都不能一样的,所以说字和唱它有直接的连带关系。其实在家里有那么一个国韵堂其实也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氛围浸泡在其中。中国文化讲究的就是一个品字,不管是茶也好、戏也好。
特别想知道他是怎么样从一个村子里面走到了国家京剧院三团的团长这样一个职位上的,其实人生大家都是几十年,为什么他的人生就有那么大的跨度呢,发现在建国老师成长的路上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要说最重要的恐怕有三个年份是刻骨铭心的、三个阶段。哪三段阶段,1972年、1984年、1989年,这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年份,第一个就是1972年正式开始坐科学艺,那一年是十四岁,十四岁对一个学习戏曲的同学来讲似乎晚了点,对,但是他没长个儿,他特别小,就不像十四岁的。小时候因为、怎么说呢,农村很穷、吃不上饭,吃不上饭。长得也慢,长得个儿特别小,就没发育,可是那个时候毕竟十四岁了,如果这要从头开始练功撕腿、这个那个的很硬、特别,每天撕腿、每天哭,哭得哇哇的,太痛了。可是一边哭着一边还得继续干,今天哭完了明天还得来。对,那每天就跟过关一样。那有一个问题,要说对戏曲的梦想打小就有,家里好像也有多多少少有一些这种氛围,那为什么到十四岁的时候才正式开始去坐科学戏呢,为什么不早点,说起来很坎坷,十一岁的时候部队野营拉练到他们村,军民联欢呀,军民联欢完了之后就演唱,部队出节目,他们村出节目,那会儿他就唱的《智取威虎山》少剑波那一段“朔风吹林涛吼”,他唱完了,首长高兴,下来就抱着他,他个儿小、就抱着,这孩子太好了,村里商量我能不能带走,要带走当文艺兵,种种原因就没走了。其实也是一个挺好的机会,是、没走了,然后他连着考了三年戏校都没去成,就是一考就考上、都没去成,不是因为专业的问题,因为别的原因。对,那么十四岁才进去,进去之后呢他们排《红灯记》,他就分在老生组。老生组呢,因为那会儿自己心特别傲,小孩也不懂事,就觉得自己唱得特别好,他看那李玉和,他这没我唱得好啊,凭什么他来李玉和、应该我来李玉和呀。就小时候这种天真。过了几天老师说你学王连举了吗,他说没有、没学,没学那你学侯宪补吧,侯宪补简单。从王连举到了侯宪补一直是反面人物,刁德一、温其久,就是没演过正面的人物。但是临毕业、临毕业的时候他倒仓特别快,也倒得不苦,倒仓时候还能唱,临毕业了还有半年毕业嗓子就出来了,他们那师哥全倒仓倒得就不出音了。老师说他倒仓倒出来让他学李玉和,很快、老师教,一两个月把李玉和学会就要演,就终于站到了舞台中央来了,没错、排完了之后就全锅端,他们就进了剧团了。那励志自己到了团里了,我要下下功、自己要改变在学校里的那种总演反面人物的那种境况、要演正面人物,又好胜嘛,然后就天天练功每天四点半起床,因为有嗓子、就有高音了,那声音特别难听,练好听就要去喊嗓子,那会儿到了剧团里有的人讲、说这嗓子要好听啊得含黄连睡觉,弄块黄连含上,起来之后把黄连吐出来然后第二天洗洗晚上再含上。那能睡得着吗,睡得着啊、那练功累得够戗,一躺就着了。有一时期就这样。原来张老师的青春年华是这样度过的。至今想起来的话会不会有一种青春无悔的感觉,这人哪,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坚持,这坚持太主要了,得利于他父母对他的教育。另外一个呢,得利于他呢从小在农村吃的这些苦,七八岁就下地,种过粮食,知道种地的那种苦,所以说就想着离开农村改变自己的这种生活到城市去,怎么办,自己最喜欢的是京剧艺术,恰巧也考上了这个学校从事这一行,那么就应该干出点名堂来。可不可以这样来归纳一下分享这一段对青春岁月的感怀,就是说坚持了以后也不见得一定能成功,没错。但是你不坚持是肯定不成功,但是你不坚持是肯定不成功,你只要坚持就有成功的希望,就是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多好的事。那刚才我们说的是第一段,那么要说第二个重要的年份,第二个就是1984年,1984年他拜师,拜的是张荣培先生,张荣培先生是奚啸伯先生的亲传弟子,在拜师之前因为自己喜欢唱什么就学什么,最喜欢的杨宝森派、余叔岩派,但是总觉得呢在艺术上的追求还不过瘾,后来他们石家庄地区京剧团的团长奚啸伯先生的公子奚延宏他的师叔,他跟他谈话,他说你愿不愿意学习奚派艺术、他说我对这个奚派没听过、知道奚啸伯,但是他跟奚先生始终没有见过面、没听过他的戏,完了师叔给了录音、找寻音去听一听,听完了之后很难接受,奚先生在用字各方面因为他有文化,他更婉转一些,你要反复地听、反复地琢磨它,原来奥妙在里面。那他师父张荣培先生教他也不是从奚啸伯派开始教,还是教他余(叔岩)派,他说咱们虽然学奚派,但是要从余派开始,他教的第一出戏是什么,《击鼓骂曹》。先练身上,每天走脚步、三个月没教戏,天天到家走脚步,一上午、两三个小时。那就从头归置,练完脚步、练老生的晃,老生晃,过去钱金福、钱宝森先生创作的那个“轱辘椅子”,在椅子上练,师父教他们是站着,站着练、站起来练、浑身放松,就跟练气功一样,八字开始,要练横,阿拉伯的数字横八字、练晃,就这样练晃,这一练一个多小时,他要你练这晃的原因就是你将来在舞台上逢左先右、逢右先左,你比如往右转身、对不对,你肯定是先往左来,往左转身你肯定是先往右来一转身,没有这个、也没有这个,这就没有味道,所以京剧舞台上要味道,不但唱要有味道,表演、身上都要有味道,那要从最基本的练起,练脚步,他师父那教、那比正步还难,真的比正步,自己觉得比正步难,他要求他你要走脚步、先练晃、晃起来之后抬脚后跟、脚尖抓地起,眼神要瞧地取神,然后踹脚后跟、要画一个圆形,然后落地、落地完了,眼睛这又练晃,你看又是晃、眼睛再瞧地起,还是同样、脚后跟踹起来,这是最初的练习,就是一点一点地走。全身要协调,一点点的,将来你再走快了你才能有身上,我穿褶子怎么走、我穿箭衣怎么走、我穿官衣怎么走,你的身上就全有了。但是最基础的这正步是非常难的、要耗着、这个整个感觉就在舞台上的像你们在表演的时候自己的感觉整个这个人就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原来都是有这样一些细节在那儿支撑着,对,必须把这关练好了,你身上才能将来运用起来、才会达到漂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