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京剧杨派老生创始人杨宝森的唱腔特点有哪些
- 现在京剧里老生有哪些常见的流派各派都有什么特点
- 上联:三娘教子泪花流,下联怎么对
- 京剧界历史上,杨乃彭有哪些故事
- 陶阳唱什么派
- 余秀华和杨槠策的大戏在后面!——何处是高潮
- 为什么很多人黑于魁智
- 从余秀华短短的65天的老少恋的婚姻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 如何评价京剧大师李少春先生的艺术人生
- 南京哪里的烤鸭好吃可以带走的不一定要北京烤鸭
京剧杨派老生创始人杨宝森的唱腔特点有哪些
杨宝森是京剧后四大须生之一,开始的时候是学习余派的,在继承京剧余叔岩余派的老生演员里,杨宝森的唱腔可以算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杨宝森不仅学到了余派的精华,而且能根据自己嗓音的特色,有所发展和创造,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一一杨派。
一、杨宝森的行腔特点
杨宝森的嗓子高音少低音多。他的行腔平易、朴实,但越听越有味道。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唱腔是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的。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声由情出,情赖声传”。
就拿《文昭关》和《捉放宿店》里两段(二黄慢板〕来做一个比较吧。这两段唱的曲调结构基本上是一样的,可是所表达的人物心情却不一样。杨宝森能够在行腔里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和意境,所以听起来就有不同的韵味。
《文昭关》里的伍子胥,因为全家被楚平王杀害,急于要报这个不共戴天之仇。当时他的处境险恶,随时有被捕的危险,心情是悲愤而焦急的。可伍子胥毕竟是一员武将,不是文弱书生,尽管悲愤焦虑,还是不失武将的豪迈气概。
杨宝森在这出戏的一段唱腔里,比较恰当地体现了伍子胥这个人物的这种情绪。在咬字、喷口方面劲头都比较大,行腔方面也比较爽朗。比如“一连七天我的眉不展”的“不展”两个字、“俺伍员好一似丧家犬”的“家犬”两个字,都唱得简练、干脆,悲愤之中有一种激昂的情绪。
《捉放宿店》里的陈宫是个文人,唱腔要体现出温文尔雅的风度。陈宫原先以为曹操是忠义之人,所以情愿弃官出走,想和曹操共图大事,但曹操无缘无故杀掉吕伯奢一家这件事,给了陈宫一个很大的刺激。
杨宝森唱的这段比较细致地刻画了陈宫当时那种悔恨的心情,抒情的味道比较浓厚,他根据陈宫那种悔恨交加的消沉心情,常常运用“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方法,使曲调有起伏、有变化,跌岩有致。
比如“悔不该心猿并意马”一句,在唱出“心猿”的“猿”字以后,突然一顿,后面的腔就显得曲折悠扬了。“并意马”的“并”字使一个平易的小腔,后面的“意”字稍稍翻高,就显得起伏很大,并且突出了人物的悔恨情绪。
通过这两段的对比可以看出,杨宝森在曲调的抑扬顿挫上,安排得是很巧妙的。
二、杨宝森的发音、咬字特点
杨宝森的嗓音条件并不好,他的中、低音好,高音不太够用。这样的嗓子容易带噪音,听起来觉得干涩。可是,杨宝森善于运用鼻音来作为辅助,听起来柔和、圆润,避免了噪音。
另外杨宝森的共鸣运用得很好,能够把许多闭着嘴唱的字唱得响,放得远。比如《空城计》的一段“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的“请”字,“官封到武乡候执掌帅印”的“印”字,不但圆润、动听,而且声音送得很远。
杨宝森的咬字和余叔岩一样,能够做到“显而不露”。他咬字不很重,可是清楚明确、自然流畅。如果咬得很重、很死,就会使人感到矫揉造作了。《武家坡》里的那段“一马离了西凉界”,里面有一些复音字。
杨宝森把这些复音字的“头”、“腹”、“尾”三个部分唱得很清楚,又结合得浑然一体。比如,“一马离了”的“了”字,听起来既有“立、衣、奥”三个音,又不至于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浑然一体的一个“了”字。
杨宝森还能够利用字音的变化,加强感情的表现。比如“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的“胸”字,他利用“虚乌翁”的切音,使了一个婉转动听的小腔,听起来就有点伤感的味道。
由于杨宝森的音高受限,他的音色用来表现苍凉、悲哀的感情很合适,这是他独到的地方。不过杨宝森的身体很不好,49岁的时候就病逝了,未能给人们留下很多作品,也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
现在京剧里老生有哪些常见的流派各派都有什么特点
承蒙陈老师之邀,简述如下。
现在流行的还是以前的主流流派。
主要是谭派(谭孝增,谭正岩)。马派(张学津,马长礼,冯志孝)。高派(倪茂才),余派(小冬皇王佩瑜,女老生)。言派(言兴朋)。奚派(张建国)。武生张派(张幼麟),麒派(小王桂卿,陈少云,鲁肃)还有的演员我说不上他具体是那一派。比如于魁志,听上去李少春李派的味偏多一些。
还有李军,王平,杜镇杰,杨少朋,傅希如等都是大家常听常见的老生演员。
一般特点是谭派奔放,高派激昂,言派俏丽,马派潇洒,麒派浑厚,杨派凝重。
上联:三娘教子泪花流,下联怎么对
三娘救子泪花流,岳母刺字忠报国。
(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京剧界历史上,杨乃彭有哪些故事
杨乃彭先生,京剧名家,老生名宿、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公认为“杨派“正宗传人、有“高嗓杨派“的美誉、杨宝忠亲传弟子、有名杨派老生、杨派老生名家。
杨乃彭老师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京剧的,喜欢京剧了,年龄很小,实际上在四五岁就开始了。六岁的时候,就可以在他父亲棉纺厂站在台上,摆一个凳子,站在凳子上,唱一段《武家坡》了。当时效果怎么样,因为那时候是小孩嘛,他们厂里的同事也叫他六岁红,就是大家也是非常的鼓励,所以从那儿,好像就是自己也有一种感觉,也非常喜欢了,从那儿就开始爱上京剧了。振兴京剧艺术,真的应该从娃娃抓起。就他来说,他从小喜欢京剧,应该说跟他的父亲是分不开的,他父亲这一辈子就只喜欢京剧,什么都不爱好,所以在他的影响下呢,也就喜欢上京剧了,后来又给他请老师,应该说是他的开蒙老师叫陆宝忠,后来他考戏校的时候,他那校长问,他一听他当时唱得不错嘛,说这小孩你跟谁学的,他说陆宝忠,他们的校长就问旁边的老师,有这么个人吗,有这么个人,那让他一起来到学校来教课吧。其实陆宝忠老师应该算是他的开蒙老师了,俗话说开蒙是特别重要的,你如果开蒙不对的话,那就以后学也学不好了,是的,陆宝忠陆先生呢,他觉得是一个非常适合给学生开蒙的这么一个先生,他非常瓷实,他东西非常瓷实,就是规范性又非常强,所以给学生打基础呢,杨乃彭他觉得是非常好的,所以他对他这个老师呢,至今有深刻的印象。
刚才提到了开蒙老师是陆宝忠先生,接下来我们要提到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杨宝忠先生,杨宝忠先生应该说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了,这是咱(他们)天津戏校曾经请到的一位老师,为什么要提到他呢,因为他到学校任教的时候,杨乃彭他呢,特别巧,也正好在天津戏校学习,他们老师,除了大家都知道了,那是当之无愧的胡琴圣手,但是他又是余叔岩先生的头一个大徒弟,所以他对余派又是非常有研究的,他跟杨老师从他二年级就是十三岁吧,就开始学,一直到他毕业,可能时间有七年之久,这个学了《八大锤》、《定军山》、《战太平》、《杨家将》、《伍子胥》、《失空斩》,还有老生这些打基础的戏《洪羊洞》、《击鼓骂曹》,他后来现在回忆起来,他们老师教他余派的比重在七成多、七成到八成,那相反教杨派戏教得少,教杨派戏两成到三成,那他怎么考虑的,杨派嘛,杨派的根是余派,余杨不分,所以如果从给孩说戏打基础,还是应该从余派来起步。係才知道杨派有很多东西是从何而来,是怎么发展过来,所以他就觉得对他后来这个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应该说杨(宝忠)老师他教学绝对不局限于杨派艺术了,既教余又教杨,甚至还教其他流派。具体的来说一说他的这个恩师杨宝忠先生到底是怎么教的,杨乃彭他跟他们老师的关系应该说超乎了一般师生的关系,他说戏,待他好像后来稍稍大一点的时候,他就比较灵活了,他总是在启发,就是说学了这么多余派戏,有所了解,杨是怎么唱的,杨派的特点是什么,另外他有时候跟他们天津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票友、前辈了,韩慎先先生,就是大家熟悉的夏山楼主,跟他关系非常好,有时候他们礼拜天,他就到他那儿串门,串门也无非是围绕着戏,所以他有一次回来他说,他说这一次我回来要听韩慎先唱了一句一轮明月,他有他自己的唱法,跟余也不一样,跟杨也不一样,他们家师说,我觉得很好,所以他当时就给杨乃彭他唱了一遍,唱了一遍还真是,他这腔记了一辈子至今没忘,韩慎先韩先生是这样唱的,一轮明月都是一样的,就照窗前那段,“照窗前”,他在中间好像跳出了大家的那种规律性,听起来他们杨老师说,我觉得这腔很好。应该说杨宝忠先生他首先是不保守,并且是兼顾人家其他的名家也好,其他流派的长处为我所用,首先是有了这样一种的广采博收的精神,所以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比如说他老启发他(杨乃彭),他就说,那次他一进去,乃彭,来,来,你呀,就说《文昭关》,就是杨派的《文昭关》,你把咱们说的这个《文昭关》头一句一轮明月用余派的唱法给我唱一遍,他当时就一愣,我不会呀,但是他说,你也学了很多余派戏,你用那种劲头,那种规则、要求的那种特色来把这个杨派的一轮明月这一句唱腔给我表现一回,所以他就觉得我在那么小,他就让我区分这两个流派的特色在何处,区别在什么地方,他觉得在对学生来说真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从来没想过这种问题。其实觉得杨宝忠先生他不光是自己唱得好,胡琴拉得好,他教学的这个方法也特别高明,因为记得余叔岩先生就曾经说过说什么是韵味,韵味其实就是劲头,这不同的流派里有不同的韵味,其实就在演唱的时候所使用的这个火候、分寸劲头不一样。你比如他还给他杨乃彭讲了一次也是韩慎先先生唱的,《碰碑》里有一句腔,就是身寒冷、腹内饥、身寒冷、遍体飕飕,他也说韩先生唱得好,大家都知道就是余派跟杨派在这个腔上没有更大的区别,但是韩慎先在这儿唱得非常突出,咱们一般的唱就是,杨派余派都是这样“腹内饥、身寒冷,遍体飕飕”,这是余的杨的都这么唱,但是韩慎先在这儿也是非常突出的,“腹内饥、身寒冷、遍体飕飕”,他把那飕飕加了一腔,就让人感觉那种意境、就非常深刻。他在那么小的年龄的时候,就碰见这么一位资深的、有这么深的造诣的老师,对他来说真是三生有幸。
他1965年毕业,到了1966年,大家都知道文革开始了,他曾言,碰见我的老师是三生有幸,碰见文革的这样一事,是个不幸。在这期间没有很好的把这些跟老师学的在舞台上展示,就是在现代戏里演《智取威虎山》里的少剑波,《海港》里的那个老工人,就是,怎么说呢,就是把自己学的那些东西没有很好的展示,他那个时候有没有绝望过,觉得没戏了,再演老戏的那会真是恍惚,但是他有一个好就是没有间断艺术在唱腔上的研究,他也研究所有就是现代戏、生行的那些个声腔吧,而且每天在坚持吊嗓子,所以能够丶没在声乐上荒废。那么文革以后,应该说20多年的时间,他应该说是奋起直追,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积蓄,或者说压抑之后的一种激情又全部迸发出来,都投入到了舞台上献给了杨派艺术,相信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他肯定对杨派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杨派它有超前的那种时代的声腔上的审美、它超越了时代,它那个腔是这么美,而且这么醇厚,那么能够活灵活现的表现剧中的人物,所以他觉得无论在演唱上,在它的气息上,所以也是至今这么多的戏迷喜爱杨派、不衰,而且更兴旺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他在学习的时候,又不是死学,甚至很多戏迷朋友也都能发现杨乃彭他在很多地方都跟杨先生并不一样。不管你学什么流派,总要适合你自己,总要把你自己身上的所长开发出来,这是学流派的一个,怎么说呢,非常要注意的问题。如果为了学流派,把自己的好多长处埋没了,他觉得就适得其反了,怎么说,削足适履了。他觉得不是一个很好的路子,所以他就觉得跟老师学了这么多的剧目,自己又喜欢杨派,但是他跟杨先生声音不一样,杨宝森先生是中音、低音,非常好,非常雄厚、韵味非常醇厚,他呢,就说他们的声音也是好就好在没有这么多杂音,但是音区不一样,高音、中音比较好,低音就不像杨先生这么雄厚,所以在这种不一样基础之上怎么来体现杨派的艺术,当初有一位也是很资深的,咱(他)们的老艺术家评论过他这问题,就说乃彭,唱杨派的东西,但是他把调门提起来;另外呢,有一些腔,也适合自己的条件,比如说《失空斩》,望空中,求先帝、大显威灵,这个地方,杨先生就用他的平腔过去了,他在这儿就发挥了一下高腔。还有这个在《斩马谡》的时候,火在心头难消恨,杨先生也是根据自己的条件,他唱了一个平腔。他在总结杨先生的时候,他就觉得杨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他适合他自己,他学余派嘛,但是也是因为声音的条件不一样,他把很多高腔改成平腔了,改成平腔也能够同样达到高腔的那种效果,他觉得是杨宝森先生高明的地方。说到学流派,怎么说呢,他在剧团上好像写过这个文章,就关于学流派,他想他写的题目就是怎么如何学流派,就一定要从像走到不像。就是最初的时候你一定要像,您如果不像,你不知道它的特点在何处,你如果能乱真那就更好,但是达到这种程度以后,一定要走出来,慢慢变得不像。就是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特色在里头,如果就总停留在像上,就有问题了。
陶阳唱什么派
余杨开蒙,后来唱过一段时间高派戏,到德云社跟着丁老师学的是马派戏,后来学麒派。
余秀华和杨槠策的大戏在后面!——何处是高潮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一部戏的结局是否完美,过程是否精彩,全在于你自己,诚然如是。
只是人生亦非戏,好的戏剧可以千百遍地重演,可人生的戏剧是不会重复的,无论生动鲜活还是晦涩枯燥,都没有机会重演,精彩的人生片段也绝不会象优秀的折子戏那般可以巡回演出的,高潮之后就是黯然,就是历史的风景而已。
人生短暂,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生活,踏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演好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而不是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沉醉在自己设计的或者别人为你设计的角色中不能自拔,迷失了自我。
具体到余杨二人,从小鲜肉爱上老丑残,从甜蜜婚纱照到直播对骂,从余称被家暴到杨狂扇自己耳光,一台戏接着一台戏,可谓是轰轰烈烈,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场一场又一场。后面还有什么大戏上演,我们不知道,这要看编剧怎么往下续,二人怎么往下演,最重要的是看二人演戏的主题是什么。
一部戏的高潮部分是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是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顶点,是主要人物性格塑造完成的关键时刻,也是剧作中主要悬念得以解决的时刻。
作为吃瓜群众,看看就好,不必当真,毕竟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才是正事。
为什么很多人黑于魁智
于魁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京剧界涌现出的人才之一,主攻老生行当的于魁智在京剧上已经取得过颇多成就,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中国金唱片奖等奖项他都已经拿了个遍,足见其京剧造诣之高,但是现在却有很多人不断黑他,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黑于魁智的人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是他的唱腔、第二是他的京歌(戏歌)。
于魁智学戏的经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16岁就敢放弃沈阳京剧院的编制前往北京报考中国戏曲学院足见其对京剧的热爱以及心中的抱负,结果于魁智以优异成绩成为当年仅有的两名老生学员。在中国戏曲学院中,于魁智主修杨派剧目,兼修其他传统老生戏,以全优成绩毕业后他被选入国家京剧院一团,这期间他随前辈学习了更多杨派、李派剧目。或许就因为余派出身的于魁智又学习了杨派、李派等众多流派形成了自己的唱法,结果有人觉得他学余派不像余派、学杨派不像杨派、学李派不像李派,这也导致很多戏迷说他的唱腔没味。
京剧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开始走向没落,特别是其拖沓的唱腔令很多年轻人难以接受,这时候将京剧唱腔与现代音乐结合而来的京歌反而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当年《说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等火遍全国就是最好的例子。想要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让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京歌这种全新的呈现方式可以令年轻人感受到京剧独得的魅力,于魁智等人便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是对于很多热爱京剧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尝试又显得不务正业,因此也对他的作为感到不满。
于魁智天资好坏尚且不说,最少他的勤奋和刻苦以及为京剧发展敢于做出尝试的态度都很值得肯定,而能够与梅派一姐李胜素搭档多年,也表示正统京剧界对于魁智还是认可的。前段时间,于魁智已经从国家京剧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希望不再负责行政事务的他能够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艺术传承、发展和创作上,为观众带来更多好作品。
(LS)
从余秀华短短的65天的老少恋的婚姻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什是恋?什么是老少恋?
有谁会喜欢一个面相丑陋、喝酒抽烟、撒泼骂人的女人。
她也恋歌手李健呢,她喜欢所有帅气年轻的男人,可除了她父母,不知有没有人喜欢过她,谈何"恋",何来恋。
如果人能自知之明,就会减少许多痛苦,一个身体本来就疼痛难忍的人,何苦要自己去创造心灵疾病。
但她真的不错,能让闲人闲时有事做,能让许多文笔不错的人和我这些无题材可写的人有东西可写。能搅动一张网,不亚于"安倍晋四",更有人称她为才华横溢的女诗人“李清照"。
不知道有没有人让自己的孩子也去读她的诗。
说明:如果我的文字无意触伤了你,请看看下面这些图片散散心,再不回答、不观看有关"现代诗人李清照"的文字。
如何评价京剧大师李少春先生的艺术人生
不是科班出身的李少春,长期活跃在京津沪,允文允武,长靠、短打、猴戏兼擅,取得如此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扮相清秀,嗓音宽厚,唱腔清纯,身段优美,武功出众,是不可多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不敢“评价李少春先生的艺术人生”,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金钱和汗水堆出来的
出身梨园世家的李少春幼年学艺,所聘者俱都身怀绝技。据传其父小达子为子延师甚是下本,每每摆整桌的大洋作为教师薪酬,应聘者自是倾囊相授。名师传授督责严苛,李少春自己也是十分刻苦,每日学、练十几个小时,不辍寒暑,在八位名家一对一的教导下,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2:拜师余叔岩周信芳
1938年,已是头路演员的李少春拜师余叔岩,得其真传,很好的继承了余派清新脱俗、深沉凝重的艺术特色,清健的风骨,儒雅的气质,表演艺术得到质的飞跃。1961年与李和曾同拜周信芳为师。
3:艺宗余杨有创新
李先生对余派老生和杨派武生的艺术精髓掌握的非常深入、透彻,并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两大艺术流派在他的代表剧目《野猪林》中得到完美结合。亲自设计唱、念、做、打诸多艺术细节,使得该剧在京剧舞台上大放异彩,久演不衰。
4:创编新戏
李先生不仅新创了《文天祥》、《虎符救赵》、《响马转》、《满江红》、等传统戏,而且积极排演现代京剧。无论是《白毛女》中的杨白劳,还是《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成功的运用传统京剧表演技巧塑造出现代英雄人物,使这些优秀之作发出了耀眼的光辉。
(李少春先生《红灯记》剧照)
5:文武全才
李少春先生艺术人生最大的标签就是“文武全才”,不论是唱功老生的《坐宫》、《将相和》,还是靠把老生的《战太平》,长靠武生的《八大锤》、短打的《三岔口》,《安天会》的猴戏,包括家传的《打金砖》,翻扑跌摔,李先生演来无不精彩异常。似乎京剧史上能如此技艺全面的只有李少春一人,“李神仙”绝非浪得虚名。
(李少春先生《闹天宫》剧照)
6:当年文武双出乃是被迫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当年的《两将军》、《击鼓骂曹》文武双出,其实这样的戏码安排并非出自李少春本意,盖因1937年时,他不过是暂露头角,想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挂头牌献演,院方担心他的名头不够拒绝接纳,后经调停担保,许以首场“文武双出”的卖点吸引观众,院方才勉强同意接团。在此之前,李氏父子天津演出多在南市大舞台献艺。
7:全才是把双刃剑
李少春先生确是奇才,能戏甚多。世有“李派”之说,但并没有如“马谭杨奚”般获得公认,很大原因就是他的艺术“博、好”但并无能“吃遍天”的“一招鲜”。虽为余叔岩亲传弟子,对余派的继承似不如孟小冬,对余派的发展似不如杨宝森。与同时代演员相比:长靠逊于高盛麟,猴戏不如李万春,短打有张云溪与之分庭抗礼,即使得余叔岩真传的《战太平》依旧演不过谭家,一举成名的《击鼓骂曹》也是杨派唱法更上乘,《将相和》也是谭、裘版更流行,《响马转》也唱不过“周一出”的《打登州》。只有《野猪林》、《打金砖》最能代表“李派”艺术。
扮演被逼而死的杨白劳正应其工,扮演慷慨就义的李玉和似乎缺乏一些刚劲。即使《野猪林》“满怀激愤问苍天”,听起来依旧是少激愤多哀怨。李少春先生的演唱缺乏余派的刚烈峭拔,略显绵柔了。
总体来讲:“全科”而不“偏科”的李少春先生很有可能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今后很难再有如此奇才了。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南京哪里的烤鸭好吃可以带走的不一定要北京烤鸭
大家都知道,北京人爱吃烤鸭,那是相当的出名。可是你知道鸭都是哪里吗?是南京!南京是一个几乎人人都爱吃鸭子的城市。大家都知道,南京在历史上有很多特别有名的名字:金陵、建康等。但是「鸭都」这个词,我们还是送给了南京人,而不是北京人。可见南京人吃鸭子,绝对不比北京人差,南京当然也会有超级多的烤鸭、水煮鸭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鸭都」最好吃饿这些鸭。
1、南京大牌档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大排档,这个大排档都浓缩了这个城市的美食精华。这南京大牌档的王府泡椒鸡,鸡肉很酥,沾着酸酸甜甜的酱汁很爽口。烤鸭包很实在。最好吃的,还当数这招牌盐水鸭了,据说工序多达十几道,确实咸淡适中、香而不膻、肥美不腻。
南京大牌档
南京大牌档
推荐菜:烤鸭包、清炖狮子头、蜜汁藕、王府泡椒鸡、招牌盐水鸭
地址:中山路18号德基广场购物中心一期7楼
人均:70元左右
星级:★★★★☆
2、清真.金宏兴鸭子店
南京的烤鸭是沾着卤子吃的,跟北京的比起来别有风味,所以很多人都来这家买烤鸭。生意很火!南京的烤鸭不同于其他的地方是蘸酱的哲理是用卤子。脆脆的烤鸭泡在湿湿的,卤子里。别有一番风味。烤鸭好不好吃,除了烤鸭本身自身的品质以及烤制的火候以外。一个成功的烤鸭,是让你欲罢不能,嘴都停不下来的。脆脆的烤鸭加上这个鲜甜的卤子在你口腔中的呀,肉的紧实的肉感,加上脆脆的外皮配上。口感让你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清真.金宏兴鸭子店
清真.金宏兴鸭子店
推荐:烤鸭、牛肉、素烧鹅、红鸡爪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明瓦廊5号105室
人均:40元左右
星级:★★★★★
3、章云板鸭店
很多来南京的人,可能为了吃他家一顿烤鸭,很可能都会排队排半天。因为他家的烤鸭,口味偏甜,皮香脆,肥而不腻,肉质超嫩,还因为这是一家被我们南京吃货封为网红烤鸭的店。人很多,对于服务就别奢望,但是口味绝对对得起你!
章云板鸭店
章云板鸭店
推荐:脆皮烤鸭、盐水鸭、鸭四件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建邺路98号
人均:50元左右
星级:★★★★★
4、余杨鸭鸭餐厅
在珠江路上已经开业了很多年的店了。他家的烤鸭,盐水鸭特别纯正,正宗老南京的味道,盐水鸭,鲜香嫩,咸淡正好。
余杨鸭鸭餐厅
余杨鸭鸭餐厅
推荐:烤鸭三吃、炒鸭杂、炒鸭心、炒鸭肠、盐水鸭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573-5号
人均:75元左右
星级:★★★★
5、陆家鸭子
号称南京市最有品质的陆家鸭子,主营的是南京烤鸭和盐水鸭。他家的盐水鸭,咸香口感,肉质比较弹爽紧实,一点不塞牙,而且盐水鸭瘦而不柴,咬在嘴里越嚼越香,回味无穷。烤鸭皮脆肥而不腻,真的是很香很香。
陆家鸭子
陆家鸭子
推荐:南京烤鸭、盐水鸭、鸭四件、真空鸭肝、真空鸭心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长虹路
人均:40元
星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