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城东大街,赴一场“千年之约”_南城_海州_城门

古凤凰城门

南城东大街

展开全文

青石板路

民居门口的天香阁

古石雕

《云台山志》

《隆庆海州志》关于东海城(今南城)记载

民居墙面上雕刻的花纹

东大街鸟瞰

□ 本报记者 刘慧洋 通讯员 王雅萱 黄威 宋梦凡

在海州东南角,有一座有着1500余年历史的古城——南城古镇,城中心有一条南北向的“六朝一条街”,当地人习惯叫它“南城东大街”,这是连云港现存最为完好的古道之一。漫步在东大街上,透过雄浑古朴的城门、古色古香的民居、布满车辙的石板路,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声音……

见证先民逐海而居

南北朝时期,云台山地区还是海中的岛屿,南城与海州隔着一条波涛汹涌的海道。随着海岸线不断移动,南朝宋时侨置青州、冀州移民至南城,这里成为直面北朝的海防要塞。青、冀二州刺史刘善明带人在南城周围就地取材,用石头筑了一座城池。此后,南朝在郁洲设置东海县,县治也在南城,称东海城,又因为城池位于东、西两个凤凰山之间,俗称为“凤凰城”。

站在雄浑古朴的城门上向南远眺,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副会长刘洪雨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地方以前都是海,距城门南约400米处还有过去的渡口,称石岸渡。”元代内河漕运淤塞,海上漕运成为新的经济命脉,孔望山以东的板浦、南城成为海漕必经之地,这段“逐海”的历史,使南城进入历史发展的快车道。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石岸渡)在南城外,俗呼为石码头。甃巨石成磴道,锢以铁笋,层叠相属,递为三区。曩时东海四面环水,往来者必由此渡。官置簿稽查出入,有上号、销号之例。岸上有过街楼,石刻‘朝阳一境’。楼北有大佛殿,在街东。避风馆在街西。其街直北抵永翰门,左右列肆。说者谓城形如凤,此地为凤首与脰也。康熙四十年后,海涨沙淤,岸陷楼圮。”

南城曾长期是云台山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附近的适野亭遗址更是古人乘船过海后进入云台山的唯一通道。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东海守御千户杨从益设墟沟、宿城两个营寨,因墟沟营寨位于云台山北端,称为北城,而东海城位于云台山南端,故称南城。重要的地位同时造就了古城特殊的城市规划,昔日的城墙沿山势修建,就连城中央的十字路口也十分特殊:东西向与南北向的主街并非正交,而是稍稍错开一些角度。刘洪雨告诉记者,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战争时期本地军队占据主动,一旦发生巷战,这个无法一眼望穿的路口即可作为天然掩体。

一砖一瓦皆是故事

昔日浪急扬波之处已成阡陌良田,但深厚的历史沉淀给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有古城门、匡衡井、城隍庙、普照寺等众多历史古迹,长约1.5公里的南城东大街更分布着众多明清古宅,是苏北民居文化重要集结地,其中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的就有23处,对研究明清时期商业贸易与小镇建设格局及其建筑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南首古城门入,城门正中石刻匾额“古凤凰城”几个大字清晰可见,为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海州知州黄金韶题写。仔细看会发现,城砖上仍可见到“涟水军”字样,可以佐证《隆庆海州志》等志书中关于该城门修筑于南宋宝祐年间的记载。

穿城门,一条全部由石板铺成的窄街道向北绵延一公里多,当地有“南头到北头,三里出点头”的俗语,至今格局未变。据说,铺路的青石有1339块。石板路中间,可见一道深深的车辙,让人不禁想象这条古街道曾经车来人往、市井繁荣的景象。

石板路两侧是传统民居,绝大多数房屋为碎石墙到顶,要用几万甚至十几万块小碎石砌成,冬暖夏凉,结构坚固。房屋格局为前店后宅,屋顶青砖灰瓦、斗拱出檐。每个院落门面不大,但进入院中空间颇大,或有两三道穿堂,或有三五进庭院,或为两宅互通院,具有江南庭院的民居韵味。

“你们看,以前每家都会在门口供奉一个牌位,叫做天香阁,据说是用来供奉姜子牙的。”顺着刘洪雨的指向,记者看到在主屋右侧确实有一个小阁子,两侧的墙面或门、窗上沿,还用石灰膏装饰有鲤鱼、铜钱、石榴、苹果、葫芦等各式吉祥图案。刘洪雨解释,这些图案有福禄寿喜、五福捧寿、金钱满盈、状元及第等寓意。

东大街古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侯府大院,它位于南城东大街106号,本地人俗称“大府”。侯府主人武迎吉,字耀东,号蔼亭,行伍出身,以军功升任山东登州(今烟台)镇总兵,俗称“登州侯”,统辖全省水师,70岁时告老还乡。侯府分南府、北府。北府由东大街106号进入,在二道院内,有堂屋三间,前墙有天香庙,正门楣刻有5个“福”字砖雕,门额仰刻“寿喜”图文。南府为侯府前院,有堂屋三间,供奉祖宗牌位,俗称家庙,现皆保存较好。

延续千年市井繁华

南城自古民间宗教活动兴盛,城内曾建有20余座庙宇道观,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侨置青、冀二州刺史刘崇智所建尧庙。东大街南端的城隍庙是南城人的骄傲,庙里的城隍是从苏州“背”来的,乡民每在清明时抬阁出巡。当地流传有民谚“穿海州、吃板浦,南城古财主”。

老街除了老房子,还有老手艺。南城的老手艺人中,尤以银匠名闻遐迩。老街的一处街角,已经歇业的银匠铺招牌尚在。70岁的赵同强干银匠活整整半个世纪了,至今还在手工制作各式银器,家中保存着打造银器的全套工具,有的已经使用了几十年,散发着岁月的光泽。赵同强说,手工制作银器耗时长、利润低,如今从事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不少人专门来定制,看中的就是纯手工制作的工艺。

很多当地居民期盼南城东大街活起来、火起来。根据相关规划,将在保持南城古镇风貌的前提下,对重要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一般的旧民居,内部进行改造,外观和结构保持原样,以兼容并蓄、以神赋形为基调,将本土风貌与充满现代感的建筑融为一体。还原凤凰古镇商业交易情景,结合当地餐饮、工艺、民俗等特色推出民俗商业体验区。计划在南城古镇建设百家博物馆,打造连云港百馆之城,并打造一条从东大街延伸到主城区的南部风景带。

“来东大街游玩的人明显多了起来,给我店里带来了不少收入。”在东大街边上经营旅馆的周梅英说,她经常给客人当导游,带他们去看一看古城门、走一走六朝一条街的石板路,客人们都觉得南城这地方有历史、有文化,值得一游,“以后我计划开一家有南城文化韵味的民宿。”

如今,南城凭借区位优势,基本融入海州主城区发展大格局。南城街道宁海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江明说,已经对东大街及周边很多民居进行征收,这些被征收的房屋没有一拆了事,而是被保护了起来,留待今后作为老街开发的基础。对于老街的开发,居民们都很支持,期待文化传承下去、产业兴旺起来、日子越过越好。

摄影 宋 涛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