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朱可夫红场阅兵时,他看雨中有一尊雕塑,他便缓缓放下了手_斯大林_苏联_阅兵

1945年6月,苏联举行二战胜利后的红场大阅兵,作为国家统帅的斯大林,本应骑在骏马之上检阅军队,然而骑在高头大马上缓缓出场的人却是朱可夫元帅。那么,如此重要的一场阅兵,斯大林却并未作为检阅官而出现,由朱可夫代替他完成了这项工作,接受苏联士兵的注目礼,这两位军队元帅有着怎样的关系?朱可夫的人生结局又会是如何?

1941年,希特勒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向苏联发起进攻,苏联猝不及防,遭遇了来自德国的闪电战。

所谓闪电战,打的就是突击,求的就是速战速决。苏联尚未建立完整的军事防线,基辅就快被德国军队撕碎,下一步苏联军队应当何去何从?

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引起了斯大林和朱可夫这两位军中帅才的激烈争论,朱可夫根据现实局势判断,苏联应当通过战术性撤退,保存实力。

当时苏联军队士气低落,德国军队却士气高涨,若是正面作战则无异于以卵击石,况且战术性撤退并不意味着苏联放弃基辅,他们只是暂时回避敌人的锋芒。

可“撤退”二字对于斯大林来说却是奇耻大辱,在他的人生字典当中,“退”字绝不会出现。

展开全文

他作为苏联人民的精神支柱,也不会展现出任何与撤退有关的一面。

朱可夫在斯大林面前总是格外紧张,他对政治并无多大兴趣,只希望在军事工作中发挥价值,若能得到斯大林的支持,那自然再好不过。

因为有所求,所以才会紧张,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会忤逆斯大林的意思。

既然斯大林不同意撤退,苏联军队只能与德国军队硬碰硬,结果显而易见,一路高歌猛进的德军把苏军打得落花流水,几十万苏联士兵惨遭俘虏,沿线军事防御工事几乎被全部摧毁,一时之间苏联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当中。

1941年下半年,苏联本应当倾全国之力,准备红场阅兵仪式。可突如其来的苏德战争,却打破了苏联政府的脚步,不少官员表态,希望政府能够取消红场阅兵,集中精力对抗德军。

可是大林却认为红场阅兵决不能取消,他要通过这场阅兵仪式,点燃苏联军民的斗争热情,他要让敌人看到,再大的困境,也困不住战斗民族。

于是1941年11月,在一片鹅毛大雪之中,红场阅兵仪式正式举行,这是苏联有史以来最为特殊的一场阅兵。

接受检阅的部队看起来似乎有些青黄不接,老兵面色憔悴,有人甚至四肢不全,而新兵则过于稚嫩,好似还未成年。斯大林如一尊雕塑一般,目不斜视检阅所有部队,他在空旷的阅兵场上向大家喊话:

你们进行的是正义的解放战争,欧洲各国被法西斯奴役的民众,现在正看着你们,你们被他们视为解放者,视为拯救者,你们肩负着这个艰巨的使命。

连续的挫败本让苏联军民万分沮丧,可是大林满含热情地讲话,却又重新点燃了大家的希望,苏联人民生来便是不屈的,不屈从于旧势力,不屈从于压迫者,更不屈从于他国的侵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势在必行,绝对不能失败,他们的背后就是莫斯科,是他们的家园。

若再退一步,国将不国,勇敢的苏联人民将全部变为亡国奴。朱可夫同样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向军人发出号召,要求大家紧紧团结在斯大林周围,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保卫斯大林,保卫斯大林格勒。

一场血与火的洗礼,让斯大林和朱可夫真正对彼此交心。

斯大林赋予了朱可夫极大的权力,把国家交到了对方的手中。

此时已是寒冬,高纬度地区的苏联更是苦寒之地,苏联人民早已习惯了严寒的天气。

可德国人对此极为不适应,不少德国士兵还未走上战场,就已经被冻伤,甚至冻死。

针对德国军队的闪电战特点,朱可夫布置了各区域的防御战线,并把重点地区做好标记,要求所有特别行动小组全力以赴。

1942年11月,30万德国士兵被困在了苏联,他们无处可逃,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颇为落魄,苏联战略反攻的号角此时才刚刚吹响。

1944年,朱可夫领导苏联军队发起了解放白俄罗斯的行动,这一行动真正让苏联占据战争上风,把德国军队逼回了德国大本营。

1945年,苏联军队发起自杀式袭击,他们以8万苏军的生命为代价,成功攻占柏林,希特勒无路可退,饮弹自尽。这一场历时5年的苏德战争,二战中的关键一环,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

1945年5月,朱可夫代表苏联军队,接受了德国政府的无条件投降,与此同时,苏联的红场阅兵也再次被提上日程。

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阅兵仪式,政府需要充足的时间做准备,可波茨坦会议将于七月召开,为了在会议上争取更大的权益,斯大林命令必须提前铺垫声势,否则红场阅兵将失去一部分意义。

所以阅兵仪式必须在六月份正式举行,不得延迟。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意味着种种行动将十分仓促,各部门立即开始紧急准备。

作为国家统帅的斯大林,他是阅兵仪式中的检阅官,按照苏联传统,他需要骑在骏马之上,为战士树立精神领袖的形象。

可遗憾的是,斯大林本人对于马术并不精通,这也意味着他需要在一个月内学会骑马。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了马术学习上,他的身材不算高大,对于各类专业知识也不算精通。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斯大林选到了一只身材高大的骏马,他先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与骏马初步接触,减轻陌生感,渐渐的他开始与对方的肢体接触,并尝试用语言与对方交流,第一次跨上骏马时,他毫不意外地被摔了下去。

这匹马的脾气并不温顺,所以斯大林也摔得不轻,可他却只做了短暂的休整,又重新回归到了训练当中。

然而,就在六月初的一天,朱可夫却被斯大林叫到了克里姆林宫。

“作为军队元帅,你应该是会骑马的吧?”

朱可夫坦诚地点了点头。

斯大林接着发话:“之后的阅兵仪式,你来担任检阅官,骑马检阅军队。”

听到这句话,朱可夫的双眼不由自主地睁大了,他说:您是国家的最高统帅,这个工作由你来完成才是最合适的。

可斯大林的反应却显得有些落寞,他只回答了五个字:“我已经老了。”

1945年6月,骑在高头大马上缓缓出场的人,由斯大林换成了朱可夫,每一支部队走到他的面前时,他都会用军礼予以回应,看着士兵们脸上坚毅的神情,他也不由自主地回想到那些生死存亡的时刻。

阅兵仪式进行到中途,突然下起了大雨,所有人瞬间被雨淋得湿透了,朱可夫他本想摘下帽子甩一甩帽檐上的积水,可他看到旁边的斯大林就那样静静地站着,看起来像一尊雕塑,任由大雨冲刷着自己的脸庞,他便缓缓放下了手,静默地站立在斯大林的身边。

这一时刻,两位同样优秀的军队领袖,似乎达成了某种无言的默契,被相机定格的这一幕场景是无声的,但也是震撼的,他们二人的关系,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状态。

但仅仅过了一年,朱可夫的命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军人的性格总是格外坦率,他自觉战功赫赫,某些时刻便自然而然拥有了傲慢的态度,而这一切正好触到了斯大林的逆鳞。

斯大林当然欣赏优秀的人才,但他却不希望人才过于有主见,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自古上下级关系莫不如此,朱可夫锋芒毕露,自然会让斯大林感到极度不舒服,他的言行举止更是引发了对方的猜忌。

于是满心以为将要出任国防部部长的朱可夫,被苏共中央的一纸调令去任无人问津的军区司令,看起来位高权重,但实则空有名声没有权利。

身陷囹圄的朱可夫也并没有对未来丧失信心,一时的沉浮,决不能决定他的命运,他把这段时光视为韬光养晦的过程,直到斯大林死后,他才得以重回政坛,重回巅峰。

晚年时的他,想起斯大林感情总是格外复杂,那段生死并肩的时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他们之间的龃龉却又真实存在着,他的个性引来了斯大林的猜忌,也最终为自己引来了伤害。

他的人生命运其实与斯大林息息相关,即便他表现出了对对方的忠诚,即便他对政权毫无兴趣,但斯大林仍旧把他晾到一边。

红场阅兵仪式当中的那场大雨,或许早已经昭示了一切,真正屹立在大雨当中,宛如一尊雕塑的那个人,从始至终都是斯大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