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牛的太监小德张,慈禧死后回天津买洋房取多个媳妇_天津_都柏林_租界

在“万国建筑博览苑”的天津,上千洋楼和现存历代传统建筑交相辉映,最著名的区域被命名为“五大道”“意风区”。

现有英、法、美、俄、意、奥、比、德等国历史风貌建筑872幢,其中有三座有点特殊——是清朝最后一代首领太监小德张亲手设计、监督施工的。

小德张(1867~1957),天津静海县南吕官屯人,原名张云亭,字祥斋,清代后宫兰字辈太监,序名张兰德,慈禧太后赐名“恒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入宫,被选入南府升平署学习京剧,庚子事变后被提为御膳房掌案,1909年升任长春宫四司八处大总管,权倾一时。

传说他晚年在静园门口卖油炸果子。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小德张见大势已去,便出宫去了天津。从这一年一直到1957年小德张去世,44年里,除了偶尔回静海老家,他再也没离开过天津,甚至没出英租界。那么,在这44年里,小德张到底都经历了什么?归纳起来,大致有几件事,一是盖房子,实现自己做建筑师的夙愿;二是自己配中药给朋友家人看病、施舍穷苦百姓;三是听书看戏;四是发呆。

小德张在天津建了三幢宅院——第一幢已经拆除,第二幢是和平区第五幼儿园,第三幢如今是五大道最吸引眼球的地标——庆王府。

小德张擅长建筑设计。当太监总管时,他为隆裕太后设计过一座西洋建筑——灵沼轩,俗称“水晶宫”。这座建筑类似于今天的小规模海洋馆,外墙以汉白玉砌成,内墙贴着花色瓷砖,殿内四根蟠龙纹柱用铸铁锻造。水晶宫终因辛亥革命爆发成了烂尾工程,至今仍被包围在宫殿深处。

展开全文

水殿是西洋风格的建筑,装修上又是中西结合。

根据设计,先在院中掘地丈余为池,修建三层的宫殿立于水中央,一层在水下两层在水上,宫殿的四角各有一亭,以钢铁石材作结构,以双层玻璃为墙壁地板,在玻璃中放水养鱼,置身其中如同进了玻璃世界,上下左右看去,游鱼一一可数 荷藻青翠如画。

这个想象力算是非常大胆了。

而小德张来到天津隐居后,对寄居的房子并不满意。

1917年,小德张在英租界剑桥道(今重庆道)买了6亩地。他把自己关在屋里,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亲手绘制出一组建筑图纸,然后找来租界最好的施工公司,开始建设一座豪宅(今重庆道55号)。

六年后,房子终于建成,小德张一家人乔迁新居。张府成了天津一景,跟小德张有交情的遗老遗少、下野军阀纷纷前来做客参观。院子正中间耸立着一幢砖木混合的二层大楼,外墙水刷石墙面配以琉璃栏杆,门窗玻璃上雕琢着中国传统的花鸟。

进到楼内,迎面是欧洲古典风格的天井式大厅,天花板上吊下的两盏源自德国的葡萄造型吊灯颇为抢眼,大厅四周摆放着御赐匾额、紫檀条案、雕花围屏、嵌着贝螺的八仙桌椅和日本七宝烧大瓶。楼顶上还有一个露天平台,可以俯瞰院中的花园和假山。

小德张一家人在这里住了五年。世袭庆亲王爱新觉罗·载振来找小德张,恳请他把这处豪宅转让给自己。小德张没辙,只好让出凝结了自己心血的家。庆亲王也算够意思,把自己在英租界都柏林道(今郑州道)的八亩多空地、老城厢北马路的四座门脸房都给了小德张,另付给他27万银元。

一个月后,张府成了“庆王府”。

小德张只好先借住在曾经统帅西北军的马福祥家中(今河北路237号,和平区第五幼儿园)。当初慈禧逃往西安时,马福祥带兵护驾,与小德张结为兄弟。这所别墅的设计师也是小德张。也就是说,这是小德张在天津盖的第二幢小洋楼。

此时,小德张又开始在都柏林道上庆亲王给他的那块地做文章。这处宅院(今郑州道和湖北路交口)被他设计成一座中西合璧的城堡。宅子建好交工那天,小德张站在院子里哈哈大笑——可以在这幢房子里养老了,管他什么皇亲国戚,谁买我也不卖,谁让我搬,我也不搬!

豪宅内有两座洋楼,由封闭式的天桥联通,主楼四层高,二层是一座剧场,可容纳400人看戏。楼顶上是空中花园,可以打网球、骑自行车。楼内地板均为菲律宾软硬木混搭镶嵌,从美国进口了全部取暖设备。

主楼四周有两层楼房环衬,北为客房,南为佛堂,东为书斋,西为家祠。后花园有一座凉亭,凉亭顶子上装着飞机形状的风向仪。园子里栽种着宫中御花园常见的“太平花”,春夏之间百花怒放,芳香怡人。

小德张还在宅院附近沿墙子河兴建了十五座二层小楼,取名永兴里,对外出租。这是他在天津建的第四处楼房。

还是那句话,人别跟命争。

小德张一家在都柏林道住了20年。1950年年底,这座宅院的大门口挂上了“天津市第一工人疗养院”的牌子,宅子本身建得像花园,房子也足够多,基本上不用做什么改动。春天来临,园中的太平花依旧如往年一样怒放。

小德张的最后一处住处就在这条小路里。

小德张买下了睦南道金林村4号,小径深入的一幢小楼。尖楼顶,外墙贴着琉璃砖,前院有门房和车库,后院是花窖、厨房、锅炉房和储藏室。小德张搬进楼内,深居简出,了度残生。

小德张作为最后一位首领太监,在民间口碑不错,还做出过舍药的义举;而他为天津留下的两处半洋楼,如今已经融入五大道的繁华中,,留待后人来欣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