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养老金认证跑不过谣言_认证_养老金_老年人

张淳艺

最近,网络上流传“2023年养老金认证时间提前,退休人员必须在1月份完成待遇资格认证,否则养老金将会停发”等说法,引起部分网友担忧。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紧急辟谣:“认证在12个自然月内进行一次即可,不需要赶在一个集中的时段进行。”

据介绍,目前各地正在有序开展2023年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工作。与往年一样,参保人员可在上次认证后的12个自然月内任意选择时间进行认证。

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是国际通行做法,主要是为了建立反欺诈机制,防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被冒领,维护基金安全。为方便老年人认证,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早在2018年5月,人社部门就取消了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并在各地逐步构建了以信息比对为主、社会化服务和远程自助认证相结合的认证新机制。

我国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人脸识别认证,老年人可以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网站或“掌上12333”等官方手机应用,进行人脸识别认证。二是大数据比对,社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公安、民政、卫生健康、交通运输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不需要本人进行任何操作,即可完成认证。三是社会化服务认证,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可以提出上门认证申请,社保经办机构会提供上门服务。认证模式为递延式认证,认证周期为12个月,领取待遇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做认证,并自动往后延长下次认证的时间。

此外,如果老年人逾期没有办理认证,养老金被暂停,只要主动和社保局联系并按要求完成认证后,就会恢复养老金发放并进行补发。

应该说,现在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已经很人性化,切实做到了“寓认证于服务、寓认证于无形”。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出现了“1月份不认证停发养老金”之类的谣言,值得警惕和深思。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优化养老金认证工作更多体现在“供给侧”,而在“需求侧”还需继续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部门已经“过河”,一些老年人还在“摸石头”,这种信息不对称,客观上让一些不实传言和谣言有了滋生蔓延的机会。

鉴于此,有关部门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广大老年人充分了解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政策,因人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认证方式,消除“不认证就停发”的焦虑。要加快推进大数据比对认证,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尽量减少对老年人的打扰。

其次,要依法严厉打击涉老欺诈行为。一些不法分子故意散播“不认证就停发养老金”的谣言,是为了以此为幌子推送虚假网站,诱导老年人填写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并从中牟利。有关部门不妨顺藤摸瓜,揪出背后试图浑水摸鱼的骗子,从而净化网络秩序,维护老年人权益。

漫画/陈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