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中需要“神话”的诸葛亮_自己的_历史_他在

我的生活中需要“神话”的诸葛亮

(在历史的发展进步历程中,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取得的社会的进步或是失败我认为就是历史。所以我认为,历史是各个方面变化的结果。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的思想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变化着。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随着各个时期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因而也会有褒有贬。)

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我心中永远的“向往和丰碑。”---

他伟大真诚的品质和魅力四射的人格。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大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常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此外因其早年外号,也称“卧龙”或“伏龙”。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蜀国的丞相,他有不畏困难艰险,奋勇向前的奋斗精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胆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不可随意更改的高度原则性;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政治修养……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对于前人来说,我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资讯非常发达和繁荣的时代,因而,我会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轻松的就能够获得相当多的信息,接触到人们对事物的意识反映---思想和看法。其中,不免有人们对我非常推崇的诸葛亮先生的看法和思想观点。

当我在看《XX讲台》电视节目时,许多的老师教授在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讲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有时会提诸葛亮。一提到他时,往往都会把他从人民群众的“神台”上给揪下来,进行一通“批判”。使得他还原成为普通人,甚至有时候是“庸人”。对于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是伤害到我的心灵的。当然,诸葛亮是一个人,而不是什么神人,我是承认的。老师教授这样做是希望能够还原历史的真实,我在理性上也是接受这样的。但是我在情感上却是不太情愿去接受这样的事实。虽然我知道他是一个人,一个有着和普通人一样情感,和普通人一样的生,老,病,死的人。

我非常的情愿去接受的是这些故事都是他去演义的---。“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和“借东风”等等。因为我的心中,我的生活中需要这样的人。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进行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对魏作战时病死军中。一时国倾梁柱,民失相父,举国上下莫不痛悲。他用自己的历史使命,认真阐释了“鞠躬尽粹,死而后己”的为人臣之道的最高境界。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出师表》,慷慨陈词,痛表一颗忧国忧民心。我透过他深沉的目光,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布衣粗茶,耕读山中;我看到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我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我看到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记得小时读《三国》,总希望蜀国能赢,那实在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

1500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却赢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伟大人物悲剧的主调。当我读着“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我的灵魂引起了共鸣。我们的许多伟大的抱着有救国救民思想的人在1500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我看到一个个的后来者,他们在这里扼腕叹息、仰天长呼或沉思默想。他们中有诗人,有将军,有朝廷的大臣,有封疆大吏。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

展开全文

历史早已过去,我现在思念着诸葛亮,思索着三国的往事,也未必对“曹贼”那样仇恨,但对诸葛亮却更觉伟大和高尚。这说明在我的心中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斗争中并不单纯地为克曹灭魏,他不过是要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是在实践自己的做人规范,他在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蜀、魏、吴之争不过是这三种实验的一个载体。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史载公元347年,“桓温征蜀,犹见武侯时小吏,年百余岁。温问曰:‘诸葛丞相今谁与比?’答曰:‘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此事未必可信,但诸葛亮确实实现了超时空的存在。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人为现在而活,拼命享受,死而后已;一种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不管他的官位多大,总要还原为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为鬼;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幸被百姓筛选,历史擢拔为神,享四时之祀,得到永恒。

有践于此,所以我需要神话了的诸葛亮!他是我生命中行的高标。

有践于此,所以我要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品质!他是我心灵中屹立的“丰碑”

束发读诗书(

卧龙呤)

发读

诗书

,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半生遇知己,蜇人感兴深。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舒怀襟。天道常变易,运数杳谁寻。成败在人谋,一诺竭忠悃。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归去来兮我宿愿,余年还作陇亩民。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我不是封建主义者,不是搞复古。也不是权威主义者,搞个人崇拜。我认为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应该有个“理想”,有个目标------所以,怀着崇敬的心情,怀着对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怀着为国为民为天下苍生而始终奋斗的人们表达感激敬仰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原作者:且兰龙生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