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到底比诸葛亮高明在哪?答案就藏在马谡身上!_刘备_马谡_荆州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这个出自南宋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中的成语用在马谡身上正是恰如其分。马谡有才,却非全才,擅于战略,长于政务,而短于战术,缺于军事。

刘备临终前放着许多国家大事不说,偏偏对正托孤大臣诸葛亮或是强调或是告诫“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这句话。不想竟一语成谶,后来马谡失街亭,北伐成果尽丧。此后北伐数年,都没有取得第一次的战果。马谡失街亭,不仅证实了刘备的先见之明及识人之名,还折射了诸葛亮的任人唯亲及用人不当。在识、辨、用马谡上,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号称“鱼水关系”的千年君臣却大相径庭,着实让后人大跌眼镜。

刘备之所以能看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并在临终时警诫诸葛亮,原因如下。

首先,是君臣,非兄弟。

诸葛亮早相识却少接近马谡,是兄弟;而刘备晚认识反多接触马谡,是君臣。马谡以“荆州从事”的身份随刘备入蜀,就开始在刘备身边。“从事”作为职官名时,是指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汉刺史的佐吏,为刺史属吏,主管一郡(国)的文书。荆州从事,主管荆州的文书。可以说,马谡是刘备刚组建的荆州领导班子成员之一。随刘备入蜀中,马谡这个“荆州从事”则是要紧随荆州牧刘备左右,为刘备入蜀出谋划策,但未见有任何有关马谡献计献策的记载。马谡或许出了不少主意,可惜是都未被刘备所采纳。毕竟刘备身边的谋士是以庞统为主。对刘备而言,马谡是部下,是用来效力。诸葛亮与马良交好,与马谡交往只是捎带,泛泛之交。对诸葛亮来说,马谡是弟弟,是用来疼爱。

展开全文

其次,是磨练,非学习。

刘备占据益州后,马谡的官职并不是由“荆州从事”升迁“益州从事”,而是下放为“绵竹令”。荆州牧是刘备被孙权“表荐”,只占荆襄九郡中南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五郡;益州牧是刘备“复领”,占据益州十二郡。(《三国演义》写“自领”,自己任命或自己担任,不一定上报或朝延不一定批准;《三国志》记“复领”,兼任或接受,朝延批准)。而后,马谡由“锦竹令”转为“成都令”。虽是平级调动,但也算升迁。毕竟成都是益州的治所,是刘备集团的权力中心。在省城当知县是个苦差事,随便扔个砖头,就能砸到一个比自己官大,当成都令就是个受气包子。正如清朝宋荦《纬萧草堂》所写: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清朝官场还有句俗话: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从“荆州从事”下放为“绵竹令”,刘备意在磨练马谡;而从“绵竹令”转任为“成都令”,刘备旨在磨砺马谡。这样使用马谡,体现了刘备的良苦用心,是对马谡抱有一些期望。在刘备的眼里,马谡有才能,非大才,未经磨练,不可大用,只能控制使用。在诸葛亮的眼里,马谡有才,有大才,再经学习,就可大用,就能担大任。为此,马谡在刘备时期专业从事地方政务管理,而在诸葛亮期间就转变为参谋军队军事划策,甚至在蜀汉第一次北伐时,出任抵御魏军的前方主将,以致兵败街亭。

只可惜用人务实的刘备去世早了点,还未将马谡操练出来。否则,马谡或许会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专于政务的马丞相。

笔者按:错位,指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马谡,本是一个在刘备手中控制使用且专于政务的主官,却在诸葛亮任上提拔重用还参谋军事的参军。擅于战略还长于政务的马谡反被用在短于战术且缺于军事上,从而造成后来的街亭之失,酿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正所谓,十个手指,各有所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