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故事中其他人的反应塑造你想着重描写的人(主角)的秉性,效果更好,也更自然(接近真实场景)。
拿我自己举例子。
比如喝奶茶,一共三个人坐在一张桌子上,我和男性A并排坐,另一个女性B坐在对面,他们在为考研做准备。
我身边的A喝完了,我把他喝剩的杯子放在我放杯子的垃圾袋里,他没别的行动,之后我起身去上厕所,看B的奶茶还没喝完,我就没扔掉垃圾兜。
后来听见B的奶茶喝到底了,我问“喝完了?”但好像她没听见,我就俯身拿过那个奶茶杯,放到了垃圾兜里。
她好像说了啥,但是我没听见。
对比出现了,相同的行为引发的不同的反应。——这就是可以供读者解读的点,此外,对比的前提是我做了一脉相承、相同的行为,但是时刻和面向的对象不同。
对比出现了,相同的行为引发的不同的反应。——这就是可以供读者解读的点,此外,对比的前提是我做了一脉相承、相同的行为,但是时刻和面向的对象不同。
接下来发掘一些能发掘的:
(1) 拒绝枯燥乏味
如果我的故事中,我写了“B对我的行为也没反应”的话,那么我的体贴就是事实了,没有预期和结果之间的反差,这个场景就会枯燥乏味。
(2)拒绝冲突不自然
冲突如果不自然,就不能成为冲突。没有A的无反应,我对B做的行为就会显得突然,不自然。
如此安排,也为这个冲突的出现稍微捋顺了毛发,写一个平常的场景,既表现的是平常的场景,也因此冲突得惊诧却不脱离自然。
展开全文
尽管真实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现实生活。
(3)拒绝一锤子买卖
另一方面,再深挖,B反应不同甚至出现了更强烈的反应,这也为之后的情节进展做了一个铺垫,因为观众感觉到我的行为让B感觉到了不舒服,观众会猜测B之后会做出怎样的行为。
观众因此既产生了对后续情节的好奇,又对我和B的关系产生了好奇,这时候是不是有必要交代一下我、B过去的交集,包括愉快的,不愉快的,冷漠的?
(4)拒绝没有重点的描写
我们要不要用对B的特写让观众看到B的异样——与此同时这也就暗示在我们设计的这个场景里我是对此并不知情的?
还是通过对我的特写来表现我注意到了B的异样?
这就要看我们描写的重点了。
(5)拒绝没有背景故事的描写
再深挖,我为什么做这样的行为?
为此有必要写一下我过去的感情经历,但是在这个场景中写我过去的感情经历就必须是表示故事表现的重点是我的内隐层面,也就是心理,故事会不会因此削弱了原来特写B反应的张力?
可以介绍我的过去的感情经历,但是不是现在。
(6)不能让焦点模糊,不能让张力消失
对第四条和第五条的总结。
(7)无一致,无对比
怎么表现能让读者的注意力从场景的冲突转移到对我的秉性、行事作风的注意上来呢?
运用对比。
这样写必须让读者先入为主,认为我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咋办?
A的奶茶被我收进垃圾袋之前,也发出了被吸空的库卢库卢声,并且还剩了点底,吸不上来;
B的奶茶被我收到垃圾袋之前,我也听见了被吸空的库卢库卢声,并且也剩了点底,但不知道是吸不上来不打算吸了还是先留着呢?
镜头表现,比较A和B将剩了点儿底的杯子放在桌上的声音和动作。
(8)用好对比
我们特写B的不寻常反应,因此也就暗示给观众之前我、B的关系是融洽的,因为如果我和B的关系一直不寻常,也就不用特写表现不寻常了。
同时,坐在我旁边的A也可以发挥作用,如果A也表现出了异样——那就扰乱视线了,这个点子不能用。
(9)注意当下留白
我们只是展示了B的反应,不需要当下就交代我和B曾经的交际或者我的感情经历,读者看到B的反应后,他们自己就会去猜测我和B的关系,我们之后继续写其他的场景,从我和B日后的行为可以猜出我俩之前的交际;
或者在日后,在读者看到我俩进一步的行动之后再提供给读者信息,读者猜到了一部分,也可能都没猜到,但是我们提供了冲突。
我们必须在后面的情节中继续安排我和B的戏份,二人一起的,二人各自的······然后在某个节点让B再次出现。
(10)用好特写视角
不同的镜头调度可以表现不同的氛围,一个不同的视角可以让整个场景顿时剑拔弩张。
用什么视角特写B?
我的过肩镜头?——这样可以增强二者在场景中的视觉关系。
B的侧颜?——这样的话,这个镜头的重点就在女的这里,看个人意图去安排。
B的过肩镜头?可以从镜头中看到我敞开的衣领?
用脚?——暗示得更多了,包含性欲的暗示,我的腿撇得更开,而B的腿则是从撇开到收紧,那如何表现敌意呢?
不是只能用一个镜头视角,可以多用。
(11)让子弹飞一会儿
为冲突的解决留出时间,但不是现在。
如果想表现这个场景中的冲突有的救(二人关系有缓和的机会),就要在我拿走A的杯子时,一个镜头表示B也看见了我的行为,看见了杯子剩的底。
给一个理解的机会,但不是马上,写B在这个场景中长时间、延续的的反常行为。
如果立刻理解,不做出反常行为,这个场景的张力和延展性就不足。
(12)反差
我和她在这个场景里之前的互动,性格的对比,通过微笑这一个神态的不同表现来造成对比,例如A睡觉,打呼噜,我和B相视一笑,然而我们二人的神态却不同,B开朗,我扭捏。
如果这样安排,我的举动后B表现的反常更能让观众惊讶。
(13)怎样表现“好像”?
通过对比。
包括我问B,B(好像)没听见。——我先做动作,B没听见,我继续动作
而B说了啥,我(好像)也没再问。——B先做动作,我没听见,B继续(反常)的动作。
说话也是动作。
以我的视角看,我知道B说了啥,但是我装没听见。——观众从我的反应和B做对照,就会察觉出我们想表现的是B也是假装没听见。
又是一个对比。
(14)观众需要反差
需要主角行动过后环境(人)对他行为的诧异(激烈)的反应。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