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养娃的父亲,我开始逐一撤群,实在有些受不了“鸡娃号”的狂轰滥炸了。
家长微信群除了听风就是雨、散布小道消息外,一到升学、留学敏感日期前后,刷屏的速度嗖嗖的,一没留神五六百条留言瞬间就翻了好几十篇儿。后来才知道,很多是机构“派驻”的“鸡娃号”水军在灌水!
在互联网上贴小广告比在电线杆子上抹浆糊成本低太多,而且传播力超强。
潜入妈妈群确实有效果,天天有“真经”,特别是有学区房与升学关系的预警、揭秘、攻略,户口本和房产证相衔接的“户籍所在地”、“户籍及实际居住地”、“监护人房屋产权所在地”……我的妈呀!
向有关部门要说法,答复是“找学校”。找到学校,答复是“网上等通知”。等不到通知,就只能听传达室的老大爷“说三道四”了。
神秘兮兮的幼升小、小升初、中考……没有一个问得清楚。
越是神秘,妈妈群就越活跃,当知情权无法被满足时,机构便在最焦虑的时刻出现了,“内部消息”的团购开始了。
展开全文
一般来说,机构也没有终极答案,而是多年蹲点积累的案例汇总成一家之言的路径分析。客观上讲,这样的研发信息标价已经算是良心价了,总比东抄西凑的“山寨真经”好。
焦虑是多年累积下来的社会沟通高成本的缩影,很多父母都是焦虑过来的,也习惯了这种模式,有空子钻总比没空子好,比西方强多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不怕麻烦。
在网络市场经济中的教育,风吹草动体现的是市场变化,还是营销变化?有时很难分辨清楚。
市场催生了众多“专家”,也同时让新一代的父母“武装到牙齿”,浸泡在海量的各式咨询、培训服务中。有的爸妈成为消费者,有的家长渐渐深入了解市场动向、体察教育规律,蜕变为指导自己孩子的专家了。
也好,市场的问题还要用市场的方式解决。撤群、拉黑是一种方式,接受网络再教育、反哺孩子也是一种方式。
最根本的问题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个人的焦虑与欲望。与网络、市场、焦虑、欲望共存,营造内在包容和谅解的空间,才是修正“鸡娃”培养目标、回归教育本源的开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