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欧盟碳关税试运行,碳边境碳税调节机制如何应对?_关税_欧盟_企业

根据法国广播公司报道,欧盟决定从2023年10月1日起将实施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以应对气候变化,该机制将于10月试运,2026年全面实施。根据这一机制,欧盟将对从欧盟以外的进口产品在制造过程中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征收碳排放关税,受影响企业将包含进口的钢铁、水泥、化工、造纸、玻璃和化肥等商品。对于该机制的实施,我们的相关受影响企业该如何应对?

据悉,碳关税是欧盟“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降低至少55%来应对气候变化,并保护就业和公民,到2050年,净排放量降至零,实现碳中和。

新通过的碳关税向工业界也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投资绿色技术是有回报的。但,这样的税无形中增加了其他出口国的出口成本。欧盟意图通过引导供应链从高碳国流向低碳国,迫使发展中国家引进其绿色技术、标准和生产设备,进一步促进欧盟的绿色产业发展,从而有利于实现其在绿色竞赛领域的良性循环。

在全球生产网络下,欧盟碳关税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利益失衡局面,导致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临被发达国家阻挡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风险,同时还要背负碳关税等气候贸易规则带来的高碳包袱。

展开全文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现阶段以制造业为首的行业具有高碳排的特性,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相关气候政策将不可避免地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总成本,削减市场竞争力。对于尚未建立成熟温室气体管理体系的企业,未来将面临较大的财务与经营影响。

新能源产业方面,动力电池等或受打击,动力电池拆成金属、化工、电力这些原材料,再分别去缴纳碳关税,那么向欧洲出口的动力电池企业需要在多方面纳税,所得利润可能因这项政策的实施而被薅尽羊毛。中国占据全球60%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若新碳关税落实,中国动力电池出海或将遇阻。

面对不断涌现并日渐强劲的相关气候政策,受影响的中国企业应尽早响应。通过监测、报告与核查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充分识别企业面临的减排风险与机遇,依此评估基准线情形并设立减排目标,助力后续脱碳战略的制定。受影响企业尽早建立完善的温室气体管理体系,包括完成产品基准线的量化,引入、建立和完善MRV等碳排放管理机制,准备和应对核查核证,开发低碳/减碳方法学和项目,科学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降低全球气候相关政策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再者,企业应评估政策影响下带来的财务及商业影响,并将其视为组织潜在的碳资产与碳负债。最后,企业应识别与分析组织及价值链上现有的减排机会,应对包括CBAM、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在内的全球气候政策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今天欧盟收碳关税,明天别人也可能照猫画虎,如法炮制对产品也收碳关税,这给我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就是企业转向碳中和这一步迟早都要走,前期是鼓励你转型,中期就变成人家追着你转型,再往后就成了逼着你步入低碳了。现在不进行碳中和转型的,迟早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越是有能力的企业啊就越得早转型升级,提前采用绿色技术转型,入驻碳中和环保园区,后期不仅可以卖解决方案,给别的企业抄作业,产品也会变得更加有竞争力,还能在碳市场上出售碳指标等挣钱。

已有一些山西转型企业也开始未雨绸缪,如尚风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在综改科创核心区建立了山西第一个零碳产业园,吸引了一批转型企业入驻,减少了产品生产的碳足迹。尚风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运营智能物联网、先进储能技术实现园区100%零碳能源供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