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量小但有大功用,介绍一些佐使药_药物_方药_病症

明医公开课

>>>第 2785课 <<<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方中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功用的大小存在一定联系,但并非完全相关。只要行使好自己的职能,小角色也可以发挥大功用。下面笔者将以佐使药为例进行阐述。

剂量与功用的联系

李杲在《脾胃论》中言明药物剂量与其在方药中的地位关系:“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君药剂量通常较大,是治疗疾病的主力军,也是对主要病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顾名思义,如同臣子辅佐君主治理国事,对主要病症起到加强治疗的作用,其药用剂量常次于君药。佐使药虽然一般剂量较小,但是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协助君药、臣药,发挥方药的最大功效。

佐使药四两可拨千斤

佐使药是帮助方药探寻病变发生位置,引领药力直达病所的引路药;是增强君药、臣药作用,放大方药治疗效果的助燃剂;是既抓主要病症又兼顾次要病症,以达到综合治疗效果的统筹者;还是帮助诸药融合,减少方药毒副作用的粘合剂。总之,佐使药剂量虽小,却是方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探寻病所的引路药

《医学读书记》中明确指出:“然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佐使药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方药的引路者,将药力引导到发生病变的部位,使药物充分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这与西医学将药物送到疾病的靶点部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以提高药物的选择性为目的,从而加强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与经验总结归纳出了多种引经报使药,如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等。如六经辨证中,羌活、蔓荆子、川芎为太阳经的引经药,葛根、白芷、知母为阳明经的引经药,柴胡、黄芩、川芎为少阳经的引经药;吴茱萸、藁本为厥阴经的引经药,细辛、独活为少阴经的引经药。当认为某经有疾病发生时,可以用归为某经的药物作为方药的向导,以帮助药力直达病所。

增强疗效的助燃剂

佐使药可增强君药、臣药对主要病症的治疗作用,如四逆汤中以大辛大热的附子作为君药,以味辛性热的干姜为臣药,以味甘性平的甘草作为佐使药,三药合力共同达到回阳救逆的功用。《敖氏伤寒金镜录》评价:“甘草得姜附,能鼓肾阳而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能通关节而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俾阳气外达,则四肢转温矣。”佐使药协同君药、臣药相互为用,功专效宏,增强药效。

全面治疗的统筹者

《本草纲目》言:“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佐使药在增强君药、臣药对主要病症的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兼顾治疗次要病症。如治疗风热喉痹所用的冰硼散,方中用药性咸凉的硼砂为君药以清火热,佐以解毒祛腐的朱砂,既能清热毒(即主要症状的热因),又能消热毒所腐之血肉(除热因带来的次要病症),达到统筹兼顾、全面治疗的效果。

展开全文

融合全方的粘合剂

药有酸辣甘辛咸五味,又有温热凉寒四性,药物的性、味各有功用,加之方药中的各药物四性五味繁杂,其性味难以杂糅,需配以佐使药来调节,消除各药物之间的排斥性,使达到融合统一。

如在治疗实热病证时需要使用寒凉的药物,但是寒凉药物过于寒凉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反而对机体产生危害。因此应该稍加一些温热性质的药物,既可以防止药物过于寒凉,也可以作为方药引路者,防治或防止阴阳格拒产生的拒药。如在芍药汤中配伍肉桂防苦寒伤阳,以及用姜汁炮制苦寒性药物以抑制其寒性,减轻其毒副作用。

在一般的方剂中,不一定君、臣、佐、使样样俱全,药物剂量也可能随着病情变化而加减,其职能也随之改变。处方时可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疾病所表现的病情性质以及主要药物的寒热程度、毒烈性质配以相应的佐使药,从而达到“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医学源流论》)的目的。

0成本打造自己的空中药房

免费听微课 | 学临床医案 | 打造工作室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赵思晨、安冬、张禄璐、梁永林/甘肃中医药大学。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有其他感兴趣的、想了解的、想学习的内容

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