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看到的幼师都收藏了!_幼儿_寒食节_风筝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社会的重大春祭节日。

清明节气,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幼儿园可以以“传承文化,走进清明”为主题,通过集体教学、创意手工、放风筝、包青团、踏青郊游、文明祭扫等系列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

让幼儿既能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又能在清明的鸟语花香中尽享春日的美好,进一步加深家园情、师幼情、爱国情。

寒食节 吃冷食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展开全文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他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讲述历史人物故事,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二、活动准备

纸盒一个,不同节日代表性物品的图卡:月饼、青团、粽子、元宵、饺子等。

三、活动过程

1.讲述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的习俗。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

2.讨论

①寒食节是怎样来的?

②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

3.词语练习

①用“偷偷地”说一句话;

②用“后悔”说一句话;

③请解释“寒食”的意思。

4.游戏

摸箱:将不同节日代表性物品的图卡放入有盖的纸盒里,请幼儿从中摸出一件,随即说出该物品的名称及其属于哪个节日。

敬先烈 扫墓地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北方叫上坟,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之为“扫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挂山”或“挂纸”。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他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2.教育幼儿要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活动准备

白纸、线、彩笔。

三、活动过程

1.让幼儿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日子。

① 教师:每年4月4,5或6日是清明,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是传统的扫墓之日,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祭祖。

② 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2.教师解释:扫墓为什么选择清明呢?

原因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容易杂草丛生,需要整理。

原因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可以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

原因之三:为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3.集体制作花环

教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使大家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战争中光荣牺牲了。为了纪念他们,今天我们将组织集体扫墓活动缅怀他们。

现在,先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制作一个花环。教师扎竹圈,写挽联,然后把幼儿做好的小花绕在花环上,再贴上挽联。

4.扫墓

教师讲解扫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要严肃,不乱讲话,表示对先烈的尊重),幼儿排好队出发。

放风筝 寄相思

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一、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种类及其结构。

2.激发幼儿放风筝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

各种类型的风筝各一个。

三、活动过程

1.让幼儿猜谜语:风筝。引出活动主题。

2.教师启发提问:

① 小朋友们放过风筝吗?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② 除了自己的风筝外,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老鹰、燕子、蜻蜒、金鱼、五星等)

3.出示各类风筝请幼儿欣赏。

如鸟形风筝:仙鹤;虫形风筝:蝴蝶;水族风筝:金鱼;人物风筝:孙悟空;器物风筝:宫灯;变形几何图形风筝:五角星等。

① 教师边出示各类风筝边让幼儿观察它们的色彩、结构,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② 让幼儿了解风筝的制作材料(纸、竹等)和制作方法(扎、糊、绘画),并自制一个风筝。

4.游戏“放风筝”,让幼儿体验放风筝的乐趣,锻炼跑的能力。

【玩法】:幼儿成四路纵队在场地上站好,在50米跑道上进行放风筝接力赛。教师发出信号后,四队排头手拉风筝线往前跑,跑回时将风筝线交到第二位幼儿手中,第二个幼儿拿准风筝线后接着跑,如此接力,直到每队的幼儿都参与一遍,以先跑完的一队为胜。游戏反复进行。

春日游 同踏青

踏青: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节日。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其起源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踏青的意义。

2.学会古诗《苏堤清明即事》,并理解古诗的涵义。

3.学会观察和总结春天的景色。

二、活动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等。

三、活动过程

1.借助幼灯,进行下列活动:

请幼儿回忆春游的情景,总结看过的初春景色,并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简单描绘,如:春天里,有花、有草还有小鸟;春天里,有小河流水、有小蝌蚪还有小蜜蜂采花蜜等。

2.给幼儿介绍古人踏青、春游的故事。

①杜甫踏青,吟诗“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②李白春游,吟诗《春夜宴桃李园序》。

3.学习古诗《苏堤清明即事》

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吴惟信描写春天春游景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给幼儿讲解古诗的意思,启发幼儿想象古人春游时的热闹景象。

4.仿编儿歌:“春天来”

指导幼儿用简炼的语句总结、描绘春天的景色,如:春天到,春天到,小河流水哗哗笑,小鱼小虾戏耍闹。

插柳枝 祈安好

插柳:是一种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一表惜别,因杨柳飘悠,似有依恋之情。二表挽留,因“柳”与“留”谐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三表祝愿,因柳遇水土就能生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故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

一、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插柳是黄河口一带清明节期间的一种习俗,并知道其由来。

2.通过插柳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3.让幼儿理解插柳的意义,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

二、活动准备

柳枝若干,小铁铲、小水桶的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三、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清明节插柳的习俗

① 启发提问:“清明时节,草青树绿,黄河口一带的人们有一种习俗即折柳枝,这是为什么?”(人们要插柳)

②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插柳吗?”介绍插柳习俗的来历:晋文公在清明节的第二天,到大臣介之推坟前祭奠时,发现与介之推同时被烧死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便掐下柳枝插在了头上,他的群臣也仿效晋文公掐戴柳枝。

2.向幼儿讲解插柳的意义,激发幼儿动手插柳的兴趣。

①插柳可以渲染节日的气氛,增添节日乐趣。

②插柳可以绿化周围的环境,每到柳枝展绿的时候,它便告诉小朋友们春天来到了。

3.组织幼儿在院子周围进行插柳活动。

① 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其中一人用小桶提水,两人用小铁铲松土,一人拿柳枝。四人要团结协作,看哪一组插得好又快。

② 方法:先用小铁铲松好土,然后浇水,最后插柳枝。

③ 幼儿动手插柳,教师巡回指导。如:松土时可找个松软的地方,松的土要稍深点,以免柳枝歪斜不牢固 ;浇水不能太多。

④ 柳枝插完后,教师组织幼儿将工具放好,然后小结活动的情况,表扬不怕脏、不怕累的幼儿及团结协作好的小组。

⑤ 要求幼儿每天给柳枝浇水,轮流看护并管理。

节日诗词、儿歌我知道

古诗

《清明》

唐 ·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儿歌

《清明节》

柳叶绿,桃花红,

过了寒食是清明。

煮鸡蛋,卷蛋饼,

荡完秋千放风筝。

郊外春光美如画,

全家老少去踏青。

《清明祭扫歌》

清明节,雨纷纷,

家家忙着去上坟,

祭先烈,祭亲人,

从小就要懂孝顺。

《文明扫墓歌》

清明节,放鞭炮,

坟前墓后乌烟冒。

烧纸烧钱危险多,

迷信做法不能要。

清明节,好习俗,

传统文化不能丢。

植树种花好风尚,

文明祭扫要提倡。

园长幼师通服务平台 为中国学龄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资讯服务,致力于帮助托育园&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化提升,为托育园&幼儿园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服务平台。

*声明:本文大部分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网络,由园长幼师通服务平台小编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重在分享优秀教育理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