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媒看襄 |《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聚焦襄阳乡村振兴与历史文化_襄阳_古城_城墙

3月3日

《湖北日报》和《楚天都市报》

分别深度报道了

襄阳乡村振兴和历史文化方面内容

01

3月3日,《湖北日报》8版“乡村振兴 接续奋斗”专栏整版刊发文章《襄州争当湖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深度报道2022年襄州区“三农”工作持续向好,圆满完成各项目标考核任务。

全文如下

麦田里,植保无人机组队“出征”,撒药、施肥,样样都行;

车间里,一头头生猪被源源不断送进生产线,变水饺、卤肉,奇妙变身;

直播间里,卧龙锅巴、峪山红薯、孔明菜等“襄”字号农产品触网发力,俏销全国……

岁始初春,襄州处处能感受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蓬勃气息。

回首2022年,襄阳市襄州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克服高温干旱天气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坚决扛牢稳产增收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治责任,全区“三农”工作持续向好,圆满完成各项目标考核任务。

展开全文

打赢稳产保供硬仗

25.5亿斤!这是襄州区2022年粮食生产的年终答卷。

丰收来之不易。这一年,面对旱情、疫情叠加等不利影响,襄州区稳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加强春季田管,打牢粮食丰收基础。

——聚力实现新突破。在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指导下,试验示范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每亩单产419.95公斤,刷新全国冬油菜单产新纪录;应用推广小麦新品种“扶麦368”,每亩单产691.21公斤,再创湖北小麦单产新纪录;试验推广玉米新品种“黄金粮MY73”,每亩单产978.91公斤,创下湖北夏玉米单产新纪录。良种配良法,2022年,襄州区建设优质小麦生产基地4.5万亩,辐射带动100多万亩,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

一“菜”多用,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襄州区油菜产业链建设全面开花,拎稳“油瓶子”。(王劲 摄)

——创新引领走在前。2022年,争取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422万元,补贴机具6307台(套),受益农户及组织4183户。其中,佳富天宇合作社等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汇吉兴农机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全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92.27%,位居全省前列。

——农技推广再发力。发布《襄州区2022年农业主推技术指南》16项,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100%。

——严格保护“安全线”。保护好耕地这一粮食生产“命根子”,落实好耕地保护制度,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为183.28万亩,实际划定183.29万亩,通过自然资源部批准;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和“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问题图斑整治完成率100%。

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扛牢了稳产保供工作责任。2022年,襄州区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总产25亿斤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全年生猪存栏52.14万头,同比增长3.95%;出栏89.16万头,同比增长5.23%;超额完成省乡村振兴考核目标任务,牛、羊等畜禽生产供应协同均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5万吨,比上年产量增长6.23%;总产值18.1亿元,比上年总产值增长10.02%;水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快检合格率100%。

现代农业动能澎湃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和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2022年,襄州区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部完成。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13.98万亩,总计投资27960万元。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系统治水提质效”总体要求,对辖区内农田水利工程渠道、泵站、 堰塘、涵闸等七大类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力度,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及小农水维护,“保供水、抓节水”,为襄州区获得全国“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荣誉贡献了农业节水力量。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全区统筹地方财政资金和上级相关项目资金5亿多元,支持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以科研基地和平台为载体,推进“四六工程”,即共建六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六个产业研究院、六个基地、科技助力六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校区)千亩教学科研基地、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等项目落户襄州。华中农业大学的植物疫苗、华麦1168、华薯1号等科技成果在襄州快速转化,带动全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5项。

襄州区龙王镇发展虾稻共作,实现粮渔共赢,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

——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落实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及时采取广辟水源、科学调水、“一喷多促”等抗旱技术措施,战胜了平均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干旱天气,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检疫,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创建小麦“一喷三防”统防统治示范片11个21万亩,示范带动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穗期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创建稻鸭共育示范基地、万亩稻虾共作示范基地,生物防控示范片、物理防控示范片、生态控制示范片等绿色防控示范片5个,水稻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管理,目前全区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1万余株。

深化改革活力迸发

改革创新是发展进步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2022年,襄州区进一步规范提升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抓好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和利用监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整顿规范农村产权交易秩序。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实行“六统一分”。2022年,共开展农村产权交易452宗,交易额7688.13万元。

农村宅基地管理逐步规范。2022年,全区共受理宅基地建房申请992宗,审批761宗,面积214.3亩。

探索实施“大田制”改造。总投资7亿多元,实施龙王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将龙王镇的陈棚、刘湾等5个村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集体设施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土地,打造集现代农业产业、宜居宜业、农业休闲、科普研学、生态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智慧田园综合体。积极对接中化先正达、北大荒集团等行业龙头,在襄州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大田制”试点。

盯住群众痛点、企业难点、发展堵点,刀刃向内解决问题。

农业综合执法持续强化。进一步加大禁捕工作力度,水面巡查70余艘次及江河岸边巡查 2850余人次;同公安部门联合检查60余次。全面抓好违法、违规农资产品整顿和查处工作,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61件,案件的办理质量整体明显提高。累计调解农资纠纷案件179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10余万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流程再造”,对27个主项51个子项审批流程再次进行优化,审批时限、流程、材料和跑动次数同比减少11.3%、48.7%、33%、16.7%。

农业强区建设正酣

农业强,产业必须强。这一年,襄州区打出组合拳,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链条延长,全力推进农业强区建设——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襄州区聚焦龙头抓招商,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迅速上马。图为襄阳正大百万吨饲料智能生产线。

全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0家。深入开展农业产业链水平提升行动、产业链精准招商行动、项目建设提速行动、优质企业培育行动、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一批质量高、带动强、辐射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迅速上马。襄阳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正大(中南区)研究院项目在襄州区正式开工建设;省粮油集团在襄州注册成立湖北省粮油集团(襄阳)有限公司,计划用3年时间产值超10亿元;新引进四川种都种源农业有限公司在襄州拟投资5亿元建设襄阳龙田种子产业园项目。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断巩固提升。

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以粮食产业为主导产业,实施六大工程,努力打造集科研、种植、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积极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建设生鲜冷链设施,将正大公司冷鲜猪肉纳入襄阳市猪肉储备库。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科技孵化中心大楼主体工程竣工,即将投入使用。

——县域富民产业不断优化。

以休闲农业为依托,打造“红色旅游、蓝色旅游”线路。同时,以一村一品为特色,打造黄龙镇丁湾村(冬桃)、张家集镇李营村(锦鲤养殖)、龙王镇松树坡村(樱花种植)、程河镇(柳编)等12个特色专业村(镇),带农增收效果明显。龙王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

襄州区张家集镇李营村打造千亩连片观赏锦鲤养殖基地,发展乡村旅游。

——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创业不断创新。

全年累计通过劳务协作转移脱贫劳动力就业3472人,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467人,推荐“头雁”后备人选613人,推荐2人参加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双创大赛和十佳农民评选,1人获双创大赛二等奖、1人获得全省十佳农民称号。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0000多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5笔1.5亿元,受益人数750人。

强信心,添动力,促发展。2022年,襄州区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30亿元,同比增长16%以上;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37元,增速9.3%,均位居全市第一。

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2022年,襄州区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一个个乡村成了广大农民乐享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政策保障机制完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显著。“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资助困难学生22001人,发放补助1561.233万元;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落实财政参保补贴资金1019.04万元,财政补贴率100%;完成危房改造118户,对40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进行供水设备维修更换、消毒药剂购置等护理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341个监测对象家庭按政策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始终做到应兜尽兜。不断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谋划推进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实施,特色产业持续带动。通过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带动,实现了特色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监测户)全覆盖。拨付中央、省市区四级资金共计29198.9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项目的比例大于55%。全年共发放到户产业奖补940.477万元,惠及脱贫户(三类户)6330户21520人,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美丽庭院,提升幸福指数。

——民生服务延伸覆盖,农村事业取得新进展。村庄亮化、公共场所路灯、广播电视基本全覆盖,每村都安装视频监控。持续推进5G网络规模组网,新建5G基站364个,各镇(街)全覆盖。大力强化农业生产信息化能力,全区围绕大田种植、设施栽培、畜禽养殖、农机北斗、农产品冷藏保鲜等信息化生产,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2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

一幅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襄州大地不断铺展……

上下滑动阅读文章

晒晒襄州2022三农“成绩单”

粮食总产量达25.5亿斤

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57.58亿元,同比增长13.18%

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2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

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

被认定为2022年度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

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被省委、省政府办公厅通报为“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好’的县(市、区)”

“三品一标”工作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三次上榜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节庆活动、100道乡村特色菜品、100位乡村农民大厨名单和物化标识系统获奖作品名单,湖北唯一

龙王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

襄州区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

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37元,增速9.3%,均位居全市第一

02

3月3日,《楚天都市报》12版“荆楚地理”专栏整版聚焦襄阳古城,刊发文章《“岳”字砖火了 但此岳非彼岳 巍巍一道城墙 生生不息襄阳》《“80后”研究生每日巡城墙 “90后”网红短视频讲故事 有这样一群人 守护古城烟火》。

“岳”字砖火了 但此岳非彼岳

巍巍一道城墙 生生不息襄阳

依傍一围砖石,静卧千年岁月;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积淀2800多年历史的襄阳,一砖一瓦刻下的,是世代子民的家国天下。

随着电影《满江红》热映,一段虚构的历史,再次拉近古今时空。湖北襄阳古城墙上的“岳”字砖,不经意间向我们款款走来。

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的襄阳城,曾经与岳飞抗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城墙上的30多块“岳”字砖,到底铭刻着怎样的密码?汉水孕育的人们,又和这城这墙有着怎样的约定?

襄阳古城临汉门城楼 刘涛摄

《满江红》热映带火襄阳古城砖

襄阳古城临汉门,当地人称“小北门”。这里是游客打卡襄阳的热门之地。

2月14日,西方情人节。24岁的陈先生特地请假从外地赶到襄阳,陪女友过节。上午10时许,在临汉门前的城门洞里,两人小心地抚摸着网传爆火的“岳”字砖,期待爱情绵长。

“岳飞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刚好又看了电影《满江红》,既然来了襄阳,就一定要亲手摸一摸。”小伙子说。

当晚,临汉门游人川流不息,这块平日不起眼的砖成了香饽饽。其中,不少妈妈带着小孩子来此,感受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游客张先生说,他之前不知道襄阳古城墙上有“岳”字砖,网上看到网友评论后,他忍不住好奇前来打卡。

华灯璀璨,岁月的回响穿越到南宋。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南宋时期,襄阳为京西重地,一度被金兵占领。岳飞上奏高宗:“襄阳为恢复中原之根本,应当先取。”公元1134年,岳飞率军一举收复襄阳,之后在此招兵买马、修筑城墙,使金兵不敢窥视。

如今,800多年过去了,岳飞抗金的故事代代相传,古城墙上有关岳家军的历史印记犹存。今年春节,电影《满江红》上映,襄阳古城临汉门城门洞里的一块“岳”字砖,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拍照,砖上的“岳”字也被摸得锃光发亮。

襄阳古城小北门的“岳”字砖 白菲斐摄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这块“岳”字砖呈灰青色,露出的一面宽20.5厘米、高10.5厘米,由于它镶嵌在城墙内,无法确定长度。

“岳”字砖大概率不是“岳飞砖”

“岳”字砖是不是岳飞当年留下的?答案和我们期待的有些不一样。

襄阳文化学者方莉表示:“仅看这块城砖的高度,基本就可判定它是明代的。”明代城砖的典型特点,是制式厚、大,一般高约10厘米;而宋代城砖的制式多为薄而平,高约6厘米。

方莉告诉记者,经过考察,这种带有“岳”字的砖,阔大沉厚,其制式、烧制技术等与明代城砖更为接近,而与宋代城砖迥异。因此,她推断这块网红“岳”字砖并非南宋岳家军监制。从临汉门城门洞到古治街的这段城墙里,目前已经发现30多块“岳”字砖,其中没有宋代城砖。

“明王朝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城墙的修筑,明代也是襄阳城墙发展的最高峰。”方莉说。

那么,城砖上为什么会有“岳”字?方莉解释,这是古代的一种质量管理机制的体现。朱元璋时期,全国各地广修城墙,为保证城砖的质量,杜绝贪腐和偷工减料等现象,他要求在城砖上刻上负责官员和各级制造者的名字,实施责任到人的制度,以便日后对责任事故进行认定。

据方莉介绍,城砖上模印工匠姓氏的做法,始于春秋时代的“物勒工名”制度。《吕氏春秋·孟冬记》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意思是要求生产者在产品上打上自己的名字,以督促他们加强质量管理,并便于日后追责。由此可知,“岳”字砖可能跟明代某个岳姓造砖工匠有关,大概率不是岳飞。

襄阳城墙铭文砖多达100多种

据考证,襄阳有着2800年建城史,而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的襄阳古城,其城墙修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早期所筑城墙为土城,宋代始以青砖包裹,此后又经过多次修缮、加固。历代遗留下来的城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尤其是铭文砖,可以说是一部襄阳建城史。

方莉介绍,襄阳古城墙上的铭文砖,多达100多种。这些铭文,除了制砖工匠、监造官员、担保人的姓名,还有制作年代、地点等信息。如襄阳民间文化工作者施锦华早年拾得一块明代铭文砖,内容为:“襄阳府谷城县提调官县丞宋忠修、司吏许英、的当人何仁佐、作匠易应才、人户杜三保。洪武十六年月日。”

此外,襄阳古城墙上还发现了“谷城县”城砖、“枣阳县”城砖,表明当时襄阳作为府城,筑城时采纳了各属县上供的城砖。而清代襄阳城砖多见“道光六年城工”“咸丰二年城工”“光绪二年城工”等,往往制式大小、陶色不一,字体也不规范,内容简单草率,表明清代对筑城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修筑襄阳古城墙,最早的目的是用于军事防御。随着时间推移,紧邻汉江段的古城墙,又可作为保护城内百姓的防洪之用。现如今,它是襄阳人凭吊历史、彰显文化自信的一种载体。”襄阳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黄健告诉记者。

拨付亿元实施古城保护与修复

近年来,襄阳高度重视古城的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襄阳古城保护条例》、制定了《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3)》、编制了《襄阳城墙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修编)》等多部古城保护地方性政策法规,形成古城保护长效机制。

为推动古城保护,遵循“尊重历史、科学修复”理念,襄阳积极推进古城保护与修复。东、西护城河开启清淤工程,临汉门文化公园、长门遗址公园陆续建成,城墙修缮工程全面完成……如今的襄阳古城,已经达到“墙固、路通、水活、树绿、城美”的效果。

2001年6月,襄阳古城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襄阳古城墙的保护都非常重视。黄健介绍,近5年来,各级部门拨付项目资金近1亿元,用于襄阳古城墙的修缮和日常维护,极大保护了城墙本体的安全,维护了历史风貌。

未来,襄阳古城将更具“文化味道”。“下一步,我们将把古城内的仲宣楼、襄王府、单家祠堂等打造成文化展示的公益‘展览馆’,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涵养文化底蕴,激发城市活力。”黄健说。

系列活动塑造襄阳古城新形象

“今年春节期间,襄阳古城吸引游客近20万人次,日均近3万人次。”负责襄阳古城运营的襄阳古韵襄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易谷婷介绍。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襄阳寻找“诗和远方”,感受这座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2022年1月,在襄阳市襄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的推动下,襄阳古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以小微项目切入为抓手,新建了游客中心,启动了临汉门东西两侧树木亮化工程,研发了以襄阳古城地标性建筑临汉门等为背景的襄阳古城手绘地图、手绘地图跳棋、古城旅游宣纸折扇、古城旅游帆布包等7种文创产品,大大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

围绕“古城邑、新生活”的旅游休闲主题,襄城区每年策划文旅活动30多场,除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外,还举办了“北街非遗市集”大型交流活动、汉服文化周活动、“我们的节日”民俗节庆活动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自2020年4月起,襄城区还积极策划推出“北街八点半”系列活动,通过主播探店、区长带货等方式,提升襄城夜购的体验感,打造襄城“夜经济”“夜文化”“夜空间”的消费新体验,让“夜之襄城”成为该区一道靓丽的名片,不断提升襄阳古城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2022年8月,襄阳古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借助举办新春庙会、直播大赛、烟花秀、购物节等活动,襄阳古城消费市场热力回归。

上下滑动阅读文章

有这样一群人 守护古城烟火

一围城墙守护一城人,一城人共同呵护这座城。在襄阳,有一群为古城保护默默倾注心力的人们。他们中,有政府工作人员,更多的是自发参与的普通市民。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其中2位守护者,倾听她们和这座城的故事。

守城墙的研究生——每一块城砖都是牵挂

身为襄阳古城景区夫人城至大北门段管理人员,这段1250多米的古城墙,是“80后”张宁宁的一亩三分地,每天她都要到古城墙上走一走、转一转。

一砖一洞、一苔一草,张宁宁再熟悉不过。城墙上和城墙下她都要看,来回巡查一趟,需要走4个1250米,至少花费90分钟。

张宁宁检查城墙 本人供图

张宁宁读硕士研究生时,学的是中国古代美术史。毕业后,她先是在湖北美术馆工作,后因为爱情来到襄阳,一直在单位从事研究工作。2年前,因为襄阳古城景区需要专业管理人员,她被单位派来这里。

砖头间的缝隙好像大了、墙体颜色似乎变了,她都要关注。此外,保持城墙整洁卫生是每位景区工作人员的职责,张宁宁也不例外。因此,每天巡查时,她都会提着垃圾袋,看到垃圾就会捡一捡。

“风吹日晒不说,关键是时时提心吊胆,每一块城砖都是牵挂。”张宁宁说。近年来,随着城墙免费开放,游客越来越多,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她几乎没有一刻完全放松,节假日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就在今年春节,襄阳古城游人爆棚,很多人违规到城墙上放孔明灯,巡视城墙、预防火灾、保障安全、收拾卫生……张宁宁成了古城墙上的一个“陀螺”。

这份工作也给张宁宁带来了快乐。去年国庆节期间,她在城墙上意外遇到几位来自山东潍坊的老乡。得知老家人慕名到襄阳旅游,张宁宁高兴不已,一路向他们介绍古城墙的历史和襄阳的民俗风情。

“襄阳古城驰名中外,每一块城砖都有故事。守护古城墙的同时,我准备开启更多的研究,把襄阳古城的历史讲给更多游客听。”张宁宁说。

做直播的小姐姐——每一个故事都像邀约

“襄阳古城有几座城门”“襄阳城墙上的雕像是谁”……有着40多万抖音粉丝的“襄阳杨扬”,通过短视频向网友介绍襄阳文化,讲述古城历史。

“90后”的“襄阳杨扬”原本是导游,2年前转型成为文旅主播。“襄阳古城是一座真正的城。作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古老的城池依然完好,还升腾着活色生香的烟火气息,非常吸引我。”她说,要讲好襄阳故事,首先要挖掘襄阳特色,从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入手,“只要提起襄阳,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郭靖、黄蓉,我的视频就会通过郭靖、黄蓉守襄阳的小说故事引起大家的共鸣,再进一步讲述襄阳城的历史,展现襄阳古城的魅力。”

“襄阳杨扬”直播 本人供图

如今,“襄阳杨扬”已在抖音发布短视频370多个,获赞320多万。她坚持每天直播,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网络认识了襄阳。

转型成为主播的过程中,“襄阳杨扬”得到了很多好友、粉丝甚至陌生游客的鼓励。“一次,我正在直播,一位外卖小哥给我送来奶茶,备注上写着‘送给在城墙边直播的小姐姐’。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襄阳杨扬”开心地说。

“文化宣传任重而道远。”“襄阳杨扬”表示,她会继续做好短视频和直播,让更多人了解襄阳、爱上襄阳,“我播的每个故事就像一张邀约函,希望大家走进襄阳,看一看这座千年古城,吃一碗襄阳牛肉面。”

欢迎大家把“襄宣在岘”

设为星标号

可以最快接收到

我们的第一手推送哦~

1

点击“襄宣在岘”

2

点击右上角“...”

3

点击“设为星标”

编辑:蒋琦威

校对:黄 瑜

审核:李云飞

主管单位: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媒体支持:襄阳日报社、襄阳广播电视台、汉水襄阳新闻客户端、襄阳网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