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会(以下简称“2022年会”)于11月22日-23日在江苏常熟举办,主题为“韧性发展 勇毅前行”。
本文根据2022年会主论坛上的对话环节“前行路上,我们有哪些确定性”整理。对话中,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及时任山东省乐安慈孝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爱蓉,分享了各自在基金会韧性发展方面关于确定性的一些经验及思考。
*图为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与时任山东省乐安慈孝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爱蓉对话:前行路上,我们有哪些确定性
彭艳妮
如何在前行路上的不确定中看到确定性,这其实很难,因为当今充满了不确定性。本次年会的前半部分,大家或多或少都提到了一些不确定性。比如疫情对我们工作的影响,经济对我们的影响,还有团队在过去几年中受到的冲击,特别是一线组织的困难——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了解到,很多基层组织特别是县域组织面临了很多困难。
我国基金会有九千多家,但是我们真的能够韧性发展吗?真的有能力勇毅前行吗?先说几个数据,(九千多家基金会中)有1028家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为0,56.8%的基金会(专职)工作人员只有1-3名。基金会的净资产中位数是500万,捐赠收入的中位数是68万,投资收益的中位数是0。面对这样一个行业整体状况,我想,我们在探讨不确定性之余,可以先来找找我们的确定性。
确定性之一:
初心使命
彭艳妮
面对不确定性,首先要想想我们公益组织为什么存在,这是我们可以谈的第一个确定性。公益组织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当时是为什么被“生下来”的?当时为什么发起了这些组织?
很多创始人当时是心心念念地,有种无法遏制的冲动去解决某个社会问题,所以创立了组织。但现在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那最初希望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如果没有,那我们就应该继续存在。
展开全文
说到使命,我想请山东省乐安慈孝公益基金会的爱蓉秘书长,给我们分享一下在初心和使命方面的所做所想。
刘爱蓉
感谢艳妮秘书长。我也比较认同要谈确定性就要回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我想站在一线基金会的维度跟大家做个分享。
这些年来,在一线有很多的公益伙伴都在踏踏实实的做事情,我们基金会也是其中之一,特别是这三四年以来。我们在一线做的事,也许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或者一点点启发, 看看能不能当作确定性的路径。
山东省乐安慈孝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乐安慈孝”)是由企业发起的一家基金会,在山东省滨州市的博兴县。我们是2010年在山东省民政厅注册的,最开始是由山东京博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马先生联合博兴县城的企业、企业家一起来做的。
为什么叫乐安慈孝,而不是以集团或者公司某个人的名字来命名?是因为当时更多是想解决当地的一些问题,“乐安”是因为博兴县古城叫乐安郡,“慈”是针对于孩子,“孝”是针对于老人,这就是乐安慈孝的由来。当初是想大家一起在博兴县做一点事情,解决当地的孤困老人、困境儿童遇到的问题。想着企业在经营还不错的情况下,大家一起来为当地做一些事情,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这是当时乐安慈孝在当地发起的一个初心。
彭艳妮
提到使命,我回想到今年年中我们南都公益基金会在召开理事会会议的时候,秘书处向理事会汇报工作,最后说到现在整个形势很难,但是我们没有躺平,我们也不能躺平,因为我们的使命是支持民间公益。
大概在上周,“南都公益基金会”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公益人晏和淘的投稿(点击阅读:面对未来感到悲观?公益人应抛开幻想,正视问题>>> ),他是从业16年的公益人。他在讲到面对困难的时候,特别提到使命:“不要觉得没有经济繁荣和政策的支持,公益行业就会难以为计,社会和经济面临的问题越多,对于公益行业的需求也越大,公益从业人员必须有应对困难的勇气。”我觉得讲地特别好。
在不确定性中,我们肯定要回到我们的初心、我们的使命,这是公益组织一个最大的确定性。
确定性之二:
自身建设
彭艳妮
我们的使命作为确定性了,那么到底怎样去应对困难和不确定性?接下来就应该是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今天很多嘉宾都提到自身建设,这里包括战略层面、业务层面等等。这几年当我们面对疫情,很多公益组织的工作都没法正常开展,因为有很多工作是要进学校、社区做线下的,并且不少的公益组织都参与抗疫去了,原来的事就没法再做了。我认为自身建设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业务、项目,怎样去迭代?针对这种外部环境,我们自己要去不断审视,我们的战略、策略、项目是否还适应现在外部的环境,我们要及时做调整和迭代。
我也看到我们支持的一些公益组织,其中有一些操作型的基金会,他们在过去几年,业务上有非常快速的迭代。比如最近几年出现了大量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相关的基金会就把他们的工作模式、方法整理输出给其他组织,让他们能够直接应用;又比如“十方缘”是给老人提供服务的,今年不能进养老院面对面服务了,转而开展了大量线上工作。这就是我们在面对外部环境的时候,要去做的调整。
第二个层次,机构的合规性和规范性的建设。现在的大环境,政策监管越来越强,越来越细。政策在提慈善组织高质量发展,不管是对信息公开、内部治理,还是财务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需要去修炼内功的地方。
第三个层次,团队的专业能力提升。我知道在过去几年,很多组织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保有团队。当你收入减少的时候,团队可能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继续工作,好多组织可能去探索了一些其它灵活的方式,比如以顾问的形式、项目制的形式来参与工作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你仍然要去让团队的专业能力有所提升。
我也知道乐安慈孝不仅是自己做了相关工作,也支持山东本地的组织做了很多工作。
刘爱蓉
是的。对于刚才艳妮秘书长说的,我很有感慨。在2010年至2018年这段时间,一直是企业来运营基金会,基金会并没有剥离出来,关注老人,关注孩子,发展志愿者等,做了几年一直觉得还不错,在当地也比较有影响力。但是2018年,理事会决定要独立运营,乐安慈孝就从京博控股集团独立出来做专业的运营。到这个时候,忽然才担心如果独立出来怎么生存?好在京博控股集团在实际支持中从来没有任何变化,是非常坚持地支持我们基金会的。
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独立出来之后如何做得更专业。不能再像原来一样只在当地做自己这一点点事情。未来怎样才能做地更专业,怎样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战略上应该怎么来做?
第二,团队建设怎么做。我们从2019年起决定往资助方面探索,联合发起了“山东心智障碍者服务网络”,这实际也是在解决团队专业度的问题。因为我们可以联合山东省比较专业的伙伴,比如山东省社会创新发展与研究中心,它能够把我们平常做的事情做成标准化的手册,然后再联合山东省乡村振兴基金会,我们3家机构一起发起这个服务网络,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省内资助到心智障碍群体。坚持了3年,到现在效果还是不错的,也令我们坚信,从执行到资助,这个转型是成功的。
同时,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团队自身建设、整体运营思维是不一样的。从决策层到执行层,都是不一样的思维。就是基金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对团队要求不一样了,所以我们非常感谢行业内做平台、做资源的各个组织。像我们加入资助者圆桌论坛,同时南都公益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等伙伴也在战略方面给了我们一些指导。还有我们团队的伙伴,会申请加入一些行业培养秘书长的课程,比如“鸿鹄计划”等,也是受益匪浅。作为一线基金会,我们可以借助行业非常多的资源,持续地去发展提升、去适应环境。
彭艳妮
我特别了解乐安慈孝过去几年在能力上的跃升,并且在支持山东本地的伙伴能力提升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回到确定性第二个关键词,其实就是自身建设。自身建设恰恰是在外部环境不好的时候,更要沉下心来做的。当外面的资源很多,政策特别好的时候,即便不特别重视自身建设,问题可能也没那么凸显,因为外面条件好,你要往前闯。但条件不好的时候,就得把自身建设做得更扎实。
确定性之三:
协同
彭艳妮
另外一个确定性,就是协同。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我们所要去解决的问题也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说哪一家机构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也不是说哪几家机构就能把这事办了,它可能是需要跨界的,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和配合。
在跨部门的协同方面,我们就要看,怎样去锻炼和提升自己与政府、与企业、与公众、与媒体、与学界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同。我们知道基金会论坛也做了很多协同方面的推动工作,让政府了解到基金会在做些什么,我们也能更好地去理解国家的政策、大的战略,更好地去响应。
协同还有很多是在行业内部的。首先有分议题的,在这个议题里面我们能够把资源更好地聚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互相配合。我们注意到在过去一两年,分议题这个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比如资助者圆桌论坛做了很多议题小组,有运动公益、0-3岁教育、乡村发展等等很多议题。我们南都基金会今年也新支持了一个网络叫“未来乡村教育公益协同网络”,是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起,几家基金会共同参与的,这就是我们为了去支持某一个具体的议题,有了更好的协同。
这是议题领域的,还有一种就是分区域的,比如“山东心智障碍者服务网络”是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我们社会组织之间也需要更好地去协同,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一种“确定性”。
刘爱蓉
刚才在会议间隙,很多伙伴来跟我说,觉得这两年山东整个公益氛围比以前好了特别多,大家一起在发声,感觉特别棒。因为这几年真正能看到山东的伙伴聚在一起,讨论整个区域公益生态建设的事情了。
从乐安慈孝来讲,这几年也在区域公益生态建设方面做实际的探索。区域公益生态更多的是大家在当地一起做,只有这样我们当地的公益生态才能发展好。
现在我们很多的资源下沉,实际上更多还是需要当地伙伴们能够承接,这样我们才能做起来。乐安慈孝从执行到资助,再到现在我们联合山东的伙伴一块来做区域公益生态,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有协同的基因——我们是由企业发起的基金会,实际上就具备更多融合、联合的思维。所以我们在做公益项目或者在推动区域公益生态建设的时候,逻辑上更多就是要协同大家一起来做。
用我们实际做的事给大家做个分享。今年“山东省心智障碍者网络”确定从大龄心智障碍青年辅助性就业这个方面开始做一些探索,因为这个议题相对来说难度大一点,但这是网络必须面对的问题。正好乐安慈孝有这样的资源来联动,可以共同寻找一种可能性。所以乐安慈孝就借用整个“山东省心智障碍者网络”,联合政府、企业、学校,还有社会组织,大家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在企业方面我们说服了加油站,因为加油站体系周边都会有洗车房,我们就做了“非凡青年洗车房”这样一个项目,当然也借鉴了行业内的很多成功案例。
企业把固定资产洗车房捐出来,然后我们的行业伙伴来承接为大龄的心智障碍青年做洗车技术培训,当地的机构伙伴出培训老师、选择学生和家长。政府则提供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我们落地把这个项目推动起来,社会组织伙伴把所有的资源联合撬动起来,大家共同努力。“非凡青年洗车房”这个项目,目前在当地已经落成,希望大家持续关注这个项目,我们也会持续用联合的思维把这个事做下去。
彭艳妮
这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特别好的例子,不仅是山东省内公益组织之间的协同,也是与政府、企业各方的良好协作。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去主动去探索跟不同的部门、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和协同了。
确定性之四:
每一个人本身的信心
彭艳妮
第四个确定性,要回到每个人本身,因为每个组织是由人组成的。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信心比金子还重要,而信心来自哪里?来自我们每个人。其实,我们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有影响,它们之间会互相塑造。如果我们拥有勇气和信心,影响到未来可能就会不一样,因为这些历史都是我们共同去书写的。
我想,我们的信心可能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公民,怎么去面对困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社区里,可不可以更有善意地去面对每一个陌生人,能不能更加积极主动去参与社区公共生活,我们怎样去看待社会以及我们与这个社会的关系……我觉得这是第一层。
第二,我们作为公益人,作为基金会或其他公益组织的从业者,为什么选择了这个行业?因为想去追求理想,我们有使命初心,要去帮助别人。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的服务对象?如果自己都是垂头丧气、没有信心的,我们怎么能把希望传递给服务对象?所以我觉得作为公益人,我们也需要拥有信心。
第三,今天在座很多都是秘书长,作为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要把信心带给团队。因为一个组织的负责人,TA的情绪变化对组织有非常大的影响,对团队里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积极去面对、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的团队会怎么样?所以我们有义务要把信心带给团队。
刘爱蓉
回顾这几年,无论对于我,还是对于乐安慈孝来说都是非常幸运的。原来十几年我一直在京博控股集团工作。我在2018年年底,也就是基金会从企业剥离出来的那年底,加入到乐安慈孝,从企业端转到了基金会。
刚开始进入基金会的时候并没有感觉那么幸运,因为一切要从头开始。首先,在整个公益行业里基本没有人脉,谁都不认识。第二,没有专业知识,很多专业术语我都不听懂。但我有十几年在企业的运营经验,我不认识人但我可以找到,听不懂我可以学。2019年,我非常幸运参加了在福州举办的基金会论坛年会,发现这个行业特别棒,我非常喜欢,因为大家在一起笑容满满,非常有信心。我觉得从头开始完全来得及,因为我也有自己的优势。
所以,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找出自己的差异,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至今才不到四年的时间,回顾起来我特别感慨。在这里特别感谢山东省社会创新发展与研究中心的张健老师,他非常有耐心地陪伴我们从零开始慢慢成长。
当时战略上还很混沌的时候,我就会跑到上海,找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的王志云秘书长,问她我们从执行转到资助可不可以等问题。当时不确定性特别多,但我知道我慢慢这样做,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且愿意帮助我,因为我们足够努力,所以相信我们会越来越好。
这几年,我们基金会的小伙伴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成长。理事会根据这3年多的对于基金会的整体观察,对于我们秘书处拿出来的所有建议基本上都非常支持,这给了我更多的信心。
同时,山东周边很多伙伴会跟乐安慈孝一起商量,说我们山东的公益现在如何,该怎么怎么做,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这个时候我是非常喜悦的。同时,行业很多平台型、资源型的伙伴,大家能够慢慢地看见山东的公益了,愿意和乐安慈孝共同做事情,或者帮助乐安慈孝做一些事情,帮助建设山东的公益生态。我们非常感动,信心越来越足。
我还有个小小的感慨,我5岁的小女儿最近问我一个问题:妈妈,你相信光吗?刚开始我很敷衍,我说我相信。她说:你一定要相信光。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相信光的人,是有奥特曼保护的。我说好的,我相信光。她就用这样的方法,把我们家里所有的人变得都相信光。这就和艳妮秘书长刚才说的一样,我们作为公益人,作为基金会的秘书长,都要带领团队往前走。首先你要相信光,你还要带着大家都相信光,一起勇毅前行。
彭艳妮
在不确定时代下的确定性,我们讲了4个方面:初心使命、自身建设、协同,以及每一个人回到人的本身,我们要有信心。
基金会论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尤其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大家更需要在一起抱团取暖,相互砥砺,互相激发,我们要相信在一起的力量,要相信坚持的力量。在14年前的11月20日,非公募基金会论坛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在民政部新闻发布厅举行。14年坚持走来,我们亲眼目睹了基金会行业可以发展成现在这样。
最后,我们非常希望大家能够携手前行,一起勇毅前行,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