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杭州径山来一场和茶有关的旅行,游茶山,品茶宴,学茶识_关联_地点_照片

前言

为照片关联地点

作为一个皖南人,也许是父亲的影响,我也成为了一个爱茶之人。旅途中,奔波一天之后,最让我放松的便是在房间泡一杯不错的茶。

我虽是爱茶之人,却不懂品茶之道,喝入口中,这味道喜欢于我而言它便是好茶,去过这么多地方,喝过许多的茶,给我惊喜最大的便是径山茶,以至于过了六年依旧对这里充满了期待。于是这一次趁着径山茶的开采,便又回到了这里,来径山,赏径山春光满园,品唐宋禅茶风韵。

茶田之上,一场与众不同的祭典仪式

为照片关联地点

展开全文

为照片关联地点

对于径山的记忆,都是围绕着这里的茶,又一次回到径山,在一片茶田之上观摩了径山茶祖祭典活动,这便是第九届绿神径山茶祖祭典活动。之前也经常会参加各种各样的祭典活动,但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民间自发组织的茶祖祭典活动,这也更能体现出径山茶农对于茶祖的感恩之心。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茶祖祭典活动的举办地点选的也是非常的用心,选在了半山腰的茶田之上,在这里,处处可见径山茶,祭典活动也是格外的有意义。

敲击茶鼓、敬奉贡品、点烛敬香、躬身行礼,径山茶农以最虔诚的方式,祭拜径山茶的鼻祖——国一大觉禅师法钦和茶圣陆羽。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祭典的现场,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和茶有关的人,有径山的茶农,有径山茶的炒制大师,还有径山茶的茶企代表,还有和我一样爱茶的人,还有着专业和茶有关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而整个祭典仪式最让我动容莫过于拜师仪式,一个个年轻学子拜师省级非遗传承人周方林大师,将径山炒茶的非遗技艺传承下去,继续续写径山茶的历史。

漫游禅茶第一村,领略径山美好新农村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从古至今,径山的禅意、茶道、山水都是出了名的好,径山寺和径山茶更是响当当的金名片。但径山的好远不止这些,除了山水禅茶,它还有深厚的文化、精美的文创……今天就跟着我重新认识一下禅茶第一村——径山村。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来到径山村,漫步在这座禅茶第一村,整个村庄四周群山环抱、泉水淙淙、风景秀丽,行走在小道上,在山水之间感受禅意的熏陶,移步换景,简直称得上禅意生活的天堂!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眼前十分美景半是绿,一川秀色伴溪水。

栖息径山筑,观摩径山非遗炒茶技艺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随着径山村,旅游业的不断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来到径山筑,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采摘、摊青、杀青、理条、捡茶、揉捻、解块、初烘、潮茶、复烘,径山茶的炒制有着如此多的步骤,每一步都有标准和讲究。”周方林与茶相伴几十年,是目前唯一的径山茶炒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一边在旁边参观炒茶,一边清香的茶味边扑鼻而来,这样的感觉真的是无比的美好。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作为一家民宿,径山筑的客房也是非常的不错,客房都有着非常好听的名字,我们入住的是筑泉房型。房间的风格也是延续着原木风的特色,简约的设计,明亮的环境让人也是倍感温馨。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作为一家民宿,径山筑的餐食可以说是我住过民宿之中最为精致的,无论是菜品的种类之丰富,还是菜品的烹调方式之创新,亦或是菜品的摆盘之精美,都让我们无比的赞叹。比如这道茶香焗鸡,选用周边农家散养土鸡,在传统的砂锅焗鸡的基础上创新加上了径山茶,让整个鸡肉带着茶叶的清香,鸡肉的颜色看上去也是格外的诱人。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清明果,正值清明节前,此时的江南地带有这样一种特色的小吃——清明果深受广大食客的爱好。

径山筑的清明果,都是厨师当天现做的,内馅的原材料也都是选用了农家食材,整个清明果的口感也是非常好,入口便是时令最鲜美的味道。

为照片关联地点

茶汤牛肉,这也是一道创新的菜品,卤制好的牛肉摆盘好,撒上芹菜粒,然后用径山茶茶汤浇在牛肉上,这样一道非常和径山茶有关而且非常有创意的茶汤牛肉便好了,茶汤和芹菜粒让卤牛肉吃起来更加的清新,牛肉入口也夹杂着茶叶的清香。

为照片关联地点

茶香虾仁,这也是一道和径山茶有关的菜品,将径山茶和虾仁一同放入油锅中慢炸,直到茶叶变得酥脆,然后在搭配辅料一起爆炒即,这样的做法使得茶叶都可以直接享用,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径山寺开茶仪式,体验非遗径山茶宴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六年前,径山寺体验禅修时的诵经声还在耳边回响,这一次,又回到了体验径山禅茶开茶仪式暨“径山茶宴”人类非遗活动。

江南多寺庙,也许径山寺的名气并不那么高,但是径山寺在佛教中的地位还是非常之高的,这座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寺庙,被誉为江南五大禅院之首,其地位甚至还在杭州灵隐寺和台州国清寺之上。

径山寺 编辑

为照片关联地点

来到径山寺,那么就不得不提径山茶宴,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来到径山必须要体验的项目。

许多人只知日本的茶道,却不知这是茶宴从径山寺的传入日本而演变而来的,因此径山寺也被称为日本的茶道起源地。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来到径山寺,千年前的繁华依旧。放慢脚步,放下手机,漫步在寺庙之中,感受着独属于径山寺带给我的清静。日本,不仅从径山寺传承了茶道,这里的寺庙建筑风格也流传到了日本,这里的建筑色调素雅、屋檐高挑,具有浓郁的唐宋风韵。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作为茶道祖源地的径山寺,每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便是开茶节了,这次来到径山寺便是为了这场盛大又隆重的活动而来。九点半活动正式开始,来自周边的径山茶爱好者、径山寺僧人、径山茶茶商齐聚在禅茶祖源碑前,启东开茶洒净仪式。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开启仪式后,便跟在师傅的身后巡览茶山,沿着茶山一路向上,能看到许多的僧人在茶山各处出坡采茶,这也算是正式开启了径山禅茶癸卯春茶采摘。再循茶山、祖塔、御碑亭、道渊亭、山门照壁、五凤山门一一洒净,再于祖堂云集。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来到祖堂,祭祀径0寺开山祖师、径山禅茶鼻祖国一法钦禅师,并为点茶献茶。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自己内心的放空,也领略到禅意生活的轻灵悠韵,体味到“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愿化身一叶香茗,受风吹雨淋,炉火烘焙,但求能与径山擦肩而过,看见径山的第一眼——倾心。

我愿化身一缕清风,拂过山川,掠过河流,但求能与径山擦肩而过,看见径山的第二眼——惊艳。

我愿化成一株翠竹,植根于此,再也不跟径山分离,看见径山第三眼——停留。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整个活动最让我期待的便是最后的径山茶宴人类非遗体验活动,跟着师傅的脚步来到潮音堂,一个个爱茶之人端坐于桌前,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十多道讲究的仪式程序。

禅茶一味,这是佛学中特有的一个词,对于未曾听过的我而言,对这个词的含义非常的好奇。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也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陆羽泉,领略天下第三泉的之美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提及径山,一直都有“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的美誉,沿北苕溪溪流一路往上,便可见一处清雅小院,这便是有着“天下第三泉”之美称的“陆羽泉”之所在。

自古以来,一直都有着好茶配好泉,比如杭州的龙井茶最好的搭配便是虎跑泉的泉水,而径山茶最好的搭配便是这陆羽泉。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在陆羽泉的入口处,有着几家可以品茶的茶馆,在这样的环境里,品茶似乎又有了不一样的意境,好似能感受到茶圣陆羽曾经感受到的情境。步入陆羽泉景区,这里庭院虽小,绮户朱阁、枯山瘦水之间却处处透着精致,端的是十步一景。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传承了千年的茶文化,在陆羽泉公园重现的盛唐气象里,历久弥香。在陆羽泉的入口处,立着一块久经风霜的碑,碑上刻有“大堂陆羽著茶经于此”。在另一侧的墙壁上则有这样的一副石刻,石刻上写有“天下第三泉”,步入此门便能见到陆羽著经的陆羽泉。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据记载,陆羽泉距今已有 1200 多年历史,有参天古樟依伴,泉分两口,一大一小,曾经的大井中水用于洗滁,小井中水用于泡茶。如今的陆羽泉,依旧无比的清冽,清澈可见底的泉水。而在陆羽泉的旁边的草屋内,还供着茶圣陆羽的雕像。

走进九宇有机,感受现代化茶厂文化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茶,源于中国,传至日本演变为了颇为知名的日本茶道和抹茶,随着当代年轻人对中国茶文化的重新认识与追寻,点茶、末(抹)茶所代表的宋式喫茶风尚展现出极大的茶文化魅力,进而掀起了新式茶饮风潮,而真正的“抹茶”文化需要传承与守正创新,在径山,就有这么一家极具创新的现代化茶厂——九宇有机。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刚步入厂区,便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茶香和抹茶香。作为在茶领域深耕二十余载的九宇,不仅在径山核心区域自建了生态茶园,更是通过创新等方式,稳步引领抹茶重回中国,并创立高端抹茶品牌九宇,让末茶、点茶文化更靠近年轻人。

为照片关联地点

为照片关联地点

来到九宇的休闲空间,这里早已不像是一家工厂拥有的空间,它是那么的年轻化,茶吧的装饰风格,在这里不仅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还可以在这点一杯特色抹茶饮品闲坐;这里也是那么的经典,在这里不仅展示着古代的点茶工具,还可以体验经典的点茶工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