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评为诸葛亮第二,可自负盛名,本可名扬天下,可后人知之甚少_刘备_荆州_文山

名气是一壶烈酒,最后只好永远长眠。三国时期的廖立名誉扫地。

廖力在《三国志·蜀书》中只能算是一个小角色。即便在《三国演义》里,“英雄情结”被无限放大,就像拿着放大镜找这个人一样,很难找到他的“丰功伟绩”。

但廖立自己并没有这么小看自己,他“称其才名,当诸葛亮次之”。

廖力对自己的历史定位,并不完全是狂妄自大,而是基于“事实”。

当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借”荆州,一站稳脚跟,就将年轻的廖立收为麾下。

此时的廖力,比人们想象的更受重视。

刘备急于入蜀开辟新的根据地,留下诸葛亮镇守荆州,而近在咫尺的孙权主动“遣使胜于梁”,十分忧虑诸葛亮怕他没有治理好荆州的人才。

当时,诸葛亮明确表示,孙权,你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手中有法宝,“庞统、廖立,楚国之才,兴世当称。“

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无异,其名声自然足以让孙权及其智囊团冷静下来。

而在如此敏感的外交场合,年轻的廖力也被提拔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见他的重视程度。

诸葛亮的“答中外记者问”,不仅有效遏制了孙权觊觎荆州的心,还大大提高了廖立的国际知名度。

有了刘备和诸葛亮两位最高领导人的直接肯定,廖立的自信心自然大增。

不仅如此,廖力还得到了领导的“特殊照顾”。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已于前一年攻下成都,占领益州,于是孙权派人前往荆州。

刘备讨价还价说:“要凉州(曹操的),就给荆州。”

这让孙权非常恼火,直接攻打荆州,“派吕蒙攻打长沙、零陵、贵阳三郡”。

展开全文

这时,长沙太守廖立已经招架不住了,但还是坚决不肯投降,毅然决然地跑到成都迎接刘备。

失城是政治上的重大失误,而刘备却“以知治之,不深责之,以为伯克郡太守”。

廖立也对刘备那种掉以轻心的态度很是感动。他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得到了一份更大的工作。廖立自然高兴。

而且以后的好处更多。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登基为汉中王,廖立升为侍中。这个官在王这边,是一个很吃香的职位,因为很容易升为三皇子。现在,廖立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重要性,完全有资格做“诸葛亮的第二个”。喝了几杯“名人”的烈酒,他已经醉了。

如果刘备再多活几年,廖立的政治前途将一片光明。可惜,四年后,刘备放手了。

继位后,廖立立即被贬为长水校尉。受此打击后,廖力的内心有些扭曲,“总觉得闷闷不乐”。

原本根本不放在眼里的李严等人爬上了他的头顶,而他却稳如泰山,身为长水校尉多年一动不动。

这让他积攒了很多的牢骚,就像那个倒霉的祥林嫂一样,向大家讲述了他的“阿毛与狼的故事”。这个故事一开始或许能得到别人的同情,但说多了反而会招来仇恨。

更糟糕的是,为了寻找心理平衡点,他变得十分刻薄,满眼都是不妥,都是别人的缺点和缺点。这让接触过他的人更加难以忍受。

泡在名酒坛子里,他已经醉了,迷路了。

毕竟,“残酷”的现实中有太多让他困惑的事情:为什么突然间一切都那么顺利?

后来,他将此事告诉了丞相诸葛亮的秘书李绍和蒋琬,彻底结束了他用名声编织的噩梦。

他说刘备没有先拿下汉中,而是跑去和吴人争夺南方三郡,导致他失去了长沙。

细数关羽“父母有勇,军无能为力”,最后“失师甚多”,失荆州;

批志中(省长高级助理)文公“无规矩”,常实(秘书长)项浪“老百姓”,郭彦昌部长“办大事不够”,舒县令王濂“使百姓疲倦,直到今日”,说重用这几个人是时代的悲剧。

黎少和蒋琬听了这话,脑袋都已经冒汗了,心想:要是当着别人的面,这个廖丽怎么可能毁了我们俩?

干脆什么都不做,李绍和蒋琬这两个老实人,“跟诸葛亮说话”,把黑案告给了廖立,这让很多人都觉得很开心。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守法的人,现在竟然有人公然污蔑高层和政府官员,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大问题。

很短的时间内,诸葛亮就对廖立的“谗门”作出了评论:“长水校尉廖立,坐贵大学,嫌士群,领人皆童子;诽谤先帝,诽谤众臣……一群乱七八糟的羊群,还是可以造成伤害的,但廖立(廖立)怎么能被封为高位,中层以下的人都知道真相和假的?”

大意是,廖力,你现在是害群之马,胡闹,煽动,影响极坏。

诸葛亮可能很久都见不到廖立了。除了李少和蒋琬的证词外,他自己也搜集了一些证据。《诸葛亮集》中有一份文件,是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一份公文,说廖立“对先帝没有忠孝之心,如果守住长沙,就开门敌。引八军,有歧义。随将军。谗谤讥诮,子贡侍(棺)持刀砍子贡侧首。”

弃城、贪污、诽谤、杀人,罪孽重重。在这份文件中,诸葛亮还主动上报,提到刘备即位后,曾任命廖立为将军,但廖立似乎很不满意,当面对诸葛亮说:“为什么要我在将军之中?

”你需要一个更高的官员来做这件事。

这让宰相诸葛亮很不自在,也很尴尬。一怒之下,后调任长水都尉。

现在为了统一思想,纠正视听,只好“冤枉”你了,廖力:摸底,连长水舰长都别做,更合适文山县的农民。

于是,廖立被贬为庶人,到文山县“率妻自耕”。

此后多年,除了当地人还能看到这个中年人郁郁寡欢地在田野里,蜀国的官吏们耳根子清,听不到“诸葛亮二世”的牢骚。因为没有抖音。

廖立真的悔改了吗?不。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猝死。这个国际上的重大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很快就连文山农村的老农民都知道了。

众人都陷入了真正的悲痛之中,廖立悲痛的更甚,哭泣着感叹道:“我终究是左秦!”

左翻领是落后蛮族的穿衣风格。似乎没有一天他不希望诸葛亮能“醒悟过来”,重新任命他在龙木的辽李。

诸葛亮的死,连这个简单虚幻的梦都破灭了。想了想,诸葛亮一年到头忙得不可开交,怎么会想到这个淹没在文山之巅的田间老农呢?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廖立,也曾是能“颂天下之盛世”的“楚之良才”。

后来,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率军经过文山时,专程拜访了廖立。他留给姜维和世人的最后印象是“意气风发,畅所欲言”。

他执着的性格让成都彻底失望,廖立在流放途中死去。

“诸葛亮二号”的荣誉不是自封的,但如果真有那个天赋,不用自封也能扬名天下。可惜廖立自视甚高,名誉扫地,留给历史的只是笑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