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河上鸬鹚忙_木排_鸬鹚_捕鱼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沅水 鸬鹚 木排 鸬鹚 捕鱼

湘西多情的沅水,在沈从文的文字里。他无忧无虑的童年,就是在沅水的涛声里度过的。他在《湘行书简》中怀念沅水时说:“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

我儿时的家就在怀化安江纱厂前卫门的沅水畔。童年的沅水渔情,恰是在用那些“有点原人意味”的土办法捕鱼寻乐。

一根筷子,一根小小的竹条或树枝就是我儿时的钓竿。上世纪五十年代,沅水里的鱼多得看得见。每当大妈大嫂在码头上或停靠的木排上清洗宰杀的鸡鸭时,清澈的水里瞬间就游来一大群鱼儿,有的在手背上窜来滑去,抢吃洗落的鸡鸭肠粪绒毛残渣。我和许多小伙伴用一根不到一米长的细竹竿或小树枝条,拴上一根妈妈纳鞋底用的粗麻绳,穿上用手弯曲的回形针钩钩,挂上一节鸡毛,放到水里,一群鱼就翻起了浪花,争抢钓线上的食物。因为我们的钓钩弯不出倒刺,常常会让一条大鱼跑了,大家一边叹气一边笑,感受沅水给予我们的欢乐。

竹叶似的渔舟上立着待令的鸬鹚。我们最羡慕沅水上捕鱼的渔舟。那渔舟小巧轻便,一种是用三根杉木条相拼而成,两头微翘。另一种是用三四根青竹拼成竹筏,上面站一个人,竹筏还摇摇晃晃。雨后,当轻纱般薄云细雾弥漫时,隐约见渔舟尾部站着一位划桨的渔夫,摇晃的小舟在水面上飘来飘去,小舟檐角上立着一只鸬鹚。突然间,听到渔夫一声吆喝,鸬鹚箭一般穿梭于水。不一会,小舟旁浪花翻滚,鸬鹚露出水面,嘴里叼着一条大鱼,渔夫伸长竹篙去接应,托起鸬鹚,也托起了沅水一朵晶亮的浪花。

月儿弯弯渔火闪,竹筒梆梆吆喝声。深秋,月儿刚刚露脸,小伙伴狗伢子拉着我去看捕鱼,他说今晚鱼群都从洞洞里出来了。我知道,狗伢子说的“洞洞”是指河对面的宝塔山下,那里的河畔露出一堆堆虎崖乱石,大鱼小鱼都喜欢藏在水下的石洞孔里。那天,有四只乌篷渔船在水面上围成一个大圆圈,放下一副围网,在每一只船头的竹篙上,站立着一排黑色的鸬鹚。每只船上挂着两个铁丝篓,里面的松油柴火燃烧得正旺,映在水里,温暖人眼。船上有人在不停地敲打着竹筒,发出一片“梆梆”的声响。更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渔夫用橹桨击发出“啪啪啪”的声响,还大声地发出“喔嗬嗬,喔嗬……”的吆喝声。此时,沅水上,渔火闪闪,竹筒梆梆,吆喝声声。一阵围剿,石洞里的鱼群全被吓了出来,船上的鸬鹚,雷电般射入水下,一场捕鱼的激战开始了。

夕阳西下放“筒钓”,夜半铃声叮铛响。夏日傍晚,沅水有很多机关单位的人来游泳。这时,一只渔船会慢悠悠地从河这岸划向对岸,船上有一根竹竿,上面挂着一串筒钓,随着船的行走,一节节滑落水中。游泳的声响会把鱼群赶向筒钓旁。放完“筒钓”,渔夫把船停靠在河畔的浅水处,船篷外挂着一盏小油灯,也有的燃放一小篓松柴,随后躺在乌篷船上纳凉。听到竹筒的铃声叮铛响了,渔夫便一跃而起,那是挂钓挂上了大鱼,赶忙划着船去取鱼。船上的灯光渔火,在沅水上洒下一路闪烁的碎金波光。

老木排上放“排钓”,一路收钓一路取鱼。当年沅水畔停靠着一些老木排,排上人家每天的菜饭残渣物,顺便倒在木排的缝隙里,木排下也就成了鱼群的家。一日,一位排古佬弄来一个钓鱼钩,挂上一点肉皮,用一根细麻线拴在一根竹篾棍上,插在木排缝隙里,竟然钓上一条大鲤鱼。从此,在有星星皓月的夜晚,沅水畔一大片木排上,便出现了点点灯火,放排钓的人影走来晃去。有的人一夜放20多根排钓,来来回回忙着取钩收鱼换食,沅水上,一片夜半“排钓”捕鱼的美丽风景。

当年小镇上赶场有乡下人挑着卖捕鱼的“篾钻”,那是用青竹篾和黄竹细篾编制成的关鱼篓。一个竹篾篓有一米多长,肚子鼓胀,颈长细小,内装有竹篾削的倒刺,鱼只可进而不可出。我的童年好友段友芳,他能识别沅水的浑浊状况,掌握鱼讯。他经常去沅水老排上放篾钻,我也跟去学着放钻。在老排上选定流水口子,往钻里放进一团喷香的食物,再在钻绳上吊一块大石头,然后慢慢把篾钻沉进水底。到了第二天清早去收钻,一个篾钻里就钻进了一两斤鱼。多年后,这种放篾钻捕鱼的手艺也失传了。

沅水流长,如今只能在渔情的回忆里,去寻找当年沅水给予我的童年欢欣。  文/孙文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