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中华螳蝎蝽:螳螂捕蝉我捕鱼_中华_螳螂_水中

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红外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 “动物邻居”。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中华螳蝎蝽。

昆虫里的捕鱼能手

中华螳蝎蝽是一种半翅目昆虫,也叫螳蛉蝽,属于肉食昆虫,体长40~45mm。它们俗称“水螳螂”,这是因为它们有着螳螂相似的外观,但生活在水中。它们的体色呈黄褐色,体型及各脚都较为细长,看上去像水中的竹竿。它们头部细小,复眼发达,镰刀状的前脚尖锐有力、非常发达——这是它们的捕猎“武器”。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诗《水螳螂》。其中“前怒两臂秋竹竿,后拖一腹春渔船”生动描绘了中华螳蝎蝽的外形;“柳上螳螂工捕蝉,水上螳螂工捕鳣”则点出它们的食性——常在水中捕食鱼类。

中华螳蝎蝽有什么习性?

生活在水中,中华螳蝎蝽怎样呼吸?这要得益于它们腹部末端长有细长呼吸管。把这根“管子”伸出水面,它们就可实现“呼吸自由”。中华螳蝎蝽,平时栖息在静水域的水草丛间,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捉小鱼、小虾、蝌蚪、孑孓等水中生物,以刺吸式口器吸食猎物的体液。由于喜食孑孓(蚊子的幼虫),它们对控制蚊虫数量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水上漂”轻功是如何做到的?

在乡村有生活经历的读者,对中华螳蝎蝽有着相似的印象——善于弹跳,在水面上轻轻一蹬便能退去几尺。这一方面由于它们大腿肌肉发达,小腿中空,身体轻盈。另一方面,它们的身体是天然“快艇”,正如杨万里诗中所言“后拖一腹春渔船”,中间宽、两边窄,因此在水面上活动时受到阻力较小。

采写:金亦炜

美编:郑诚

图片来源:南京江豚水生保护协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