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有一座普哈丁园,环境清幽,是“大运河”流域的重要文化建筑_穆斯林_扬州_墓园

古时富绰的扬州不仅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和商客,也吸引了诸多异邦人,比较出名的便是马可波罗,据说他曾在扬州任官三年。此外,还有不少西亚和中亚的穆斯林也在这座城市经商传教。如今位于解放桥旁古运河东侧的普哈丁园就是一座伊斯兰先贤墓,园内安葬着普哈丁和许多海内外穆斯林。

普哈丁园始建于宋代,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第十六代后裔普哈丁而建。在经过了明清时期的扩修重建、后世的修复后,墓园现占地25亩,主要由清真寺、古墓园和古典园林三部分组成。

展开全文

墓园面积不算大,江南园林、中国古典建筑和穆斯林建筑结合在一起,也因为蕴含在其中独特的古代中国外交史,转起来却也别有韵味。

中国传统的灰砖褐瓦建筑样式搭配着穆斯林风格的拱门,两侧石羊光滑可鉴。透过拱门,视线便落在不远处的草木之上,沐浴着阳光,氤氲着雾气,恍若即将进入一方仙境。

登石基台上的亭子远眺,整个墓园草木茂盛,寂静无声,园内游人稀少,显得更加庄重肃穆,仿佛有悠悠历史在此久久回荡。

石碑中对道光年间募捐重修墓园做了记录,“惟望时加修理,勿使荒废,墓土保全,永垂不朽”,当时的人们必定是十分珍重这座墓园的,希望它能作为见证和纪念,世世代代保留下去。

“天方矩矱”意为“来自阿拉伯的典范人物”,这也是人们对普哈丁的赞誉。穿过门厅便进了墓园部分,除了普哈丁和一些曾定居扬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墓冢外,其中还设有普哈丁纪念馆。

在宋朝远道而来的穆斯林中,最知名的当属普哈丁了。据传他是穆罕默德第十六代后裔,精通经文、圣训,学识渊博,从年轻时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1265 年(南宋咸淳元年),在其57岁时终于得偿所愿,率领团队来到了扬州。

杜牧在诗句中写道——十年一觉扬州梦。普哈丁也在扬州待了十年,却没有时间做梦。他在这里经商传教,学习中国文化,结交了众多官员学者,在老百姓中也人缘极好。忙忙碌碌了十年, 1275 年,普哈丁逝世,遵其生前遗愿被葬在大运河旁的高岗上,也就是现在的普哈丁园。

普哈丁墓安放在砖砌的四角亭内,洁白的墙壁,褐色的砖瓦,充满了宁静庄重的气氛。可以长眠在这座他喜爱的城市,沉睡在大运河畔,想必普哈丁是心满意足的。

在现代人看来,出国早已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却显得尤为珍贵。这些遥远国度的人们被神秘中国吸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己国家的商品和文化,带来了不同的经历和信念,就此丰盈了一座扬州城,成就了一段段历史佳话。(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