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开聊《ハチ公物語》,您可坐稳了。
李老湿不声不响地更了中国版的《忠犬八公》物语。( 很遗憾,冯小刚版《忠犬八公》远不如美版、日版 )
说实话,我根本不想去电影院支持这个片子,甚至上映以前都没咋宣传过。
原因嘛!
群内大佬沧海老师一直在激励我,每当我暗搓搓的在群里要什么资源时,沧老师总会挺身而出,然后面容和蔼的提醒我,大公,日本昭和你还没搞完呢?
那是我已经放弃了2年的项目。
沧老师,我们要不来聊聊忠犬八公的故事吧。
首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不代表电影是真实的。
其次,虽然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这个真实的故事背后一定有国家意志宣传助力。不然你以为涉谷车站口的忠犬八公铜像是教授家自己掏钱修的么?就算让掏钱,国家让立么?
展开全文
那为什么日本政府要不遗余力地宣传忠犬八公这个故事呢?其实铜像设立的日子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那是1934年4月。
昭和九年。激荡的岁月。两年后, 226事变将震惊全日本。
226事变我们写过了( 日本“帝都不详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但这起事件发生之前,日本社会的明争暗斗,暗潮汹涌我们没聊过。我们知道226事变的发生是军队内部皇道派和统制派之间的斗争,从226事件的行动过程就知道,本质上还是陆军内部派系斗争为主。但其实在全社会层面还有另一层意思。
这就要牵扯到日本军国主义裹挟政治的过程。这件事通过226政变最终成功了。
那就是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的存废问题。
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具体内容是,日本内阁成员中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也就是陆相和海相)必须是现役武官担任,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名义上属于内阁成员,但直接向天皇负责,可以单独向天皇请辞。
这个制度具有时代性,由日本军国主义祖师爷 山县有朋第二次当总理大臣时确立,时间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那年,那一年沙俄悍然入侵东北,占领了旅顺,并开始了工程营建,看起来没有吐还的意思,这让山县有朋看到了威胁,为了日后(4年后)即将发生的日俄战争,制定了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确保了日本军部能够控制日本政府,为了战争做准备。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如果内阁总理大臣率领的日本政府不支持军部的主张,那么军部就让陆军大臣辞职,注意,陆军大臣是直属天皇的,他是向天皇辞职,而不是向总理大臣辞职的,所以总理大臣没辙。
然后因为现役武官制,总理大臣还不能随便找个合适的人,比如已经退休的预备役将领来接任这个职务,只能由陆军派遣现役的中将来接任,这个时候陆军不派人接任的话,内阁就缺员了,也就干不下去,只能总辞了。
鱼死网破了属于是。
这就是为什么一条现役武官制就能成为军部拿捏政府行政权利器。
这条制度的诞生有时代原因,一旦发生国家层面的世界大战,军部能够让日本政府在行政权上尽可能多的倾斜自己,有利于战争。事实上日俄战争时期就证明了这点。
但和平时期,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这条要了亲命的制度确立之后,日本进入了为期13年的“桂园时代”,又称“1900体制”。指的是明治九元老之一的 桂太郎和 西园寺公望轮流出任总理大臣,把持内阁的时期。陆军的祖师爷山县有朋也是明治九元老之一。
桂太郎在一开始还是和山县有朋紧密站在一起的。那个年代的日本,名门望族,元老重臣们都还健在,军部那帮丘八们名望和执行力都还不够,因此政府行政权还是由藩阀和元老控制。
1912年12月,第二次西园寺内阁瓦解,第三次桂太郎组阁后,发生了史称“ 大正政变”的政争事件。想想1912年是什么年份,中国刚刚发生了辛亥革命,至此进入民主时期,不要以为日本有多先进,当时的日本虽然名义上走了资本主义道路,但还是明治体制,也就是藩阀政治,以之前的大名藩阀们为主体,我们民国的 宋教仁提出的“政党政治”对于日本人来说也是相当先进的玩意,而日本从藩阀体制过渡到政党政治,就是从这起大正政变开始的。这起事件照样由“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开始,陆军鉴于1910年吞并韩国,炮制“日韩合并”后防卫范围扩大,中国的辛亥革命引起形势变化,以及俄国军事运输能力增强等情况,把从前曾被否决的增设两个师团的议案再次提交内阁审议。但西园寺内阁在1912年11月30日的会议上否决了这一议案。
翌日,陆军大臣 上原勇作向天皇提出辞呈,奏文说陆军不能容忍拖延增师案。日本史上的所谓“大正政变”便由此拉开了序幕。陆军此次滥用帷幄上奏时权弹劾内阁,并在山县有朋控制下拒绝推荐后任陆相,导致了西园寺内阁的瓦解。桂太郎得以第三次组阁。结果桂太郎上台一开始就利用天皇的权势打压海军,对于海军的罢工以及数次民论都被桂太郎请了天皇敕令弹压。
结果就引发了“护宪运动”,政党派高呼“打倒阀族”,“拥护宪政”的口号提出“坚决排斥妥协,根绝阀族,以期拥护宪政”的主张,拥护宪政的 尾崎行雄等在议会提出弹劾内阁案,痛斥桂太郎内阁“把天皇当做挡箭牌,把诏书当做炮弹,攻击政敌”。桂太郎的应对措施是连夜成立党支部,自组政党出任党总裁,但于事无补,几个月就玩不下去下台了。
因为事情闹得太大,都发生千人规模的流血事件了。
从桂太郎火线组党可以看出,当时政党体制已经不可阻挡,这是日本对于明治老臣和门阀藩阀体制的宣战。
但这事本质上还是因为桂太郎打压海军开始的,之后接替他出任总理大臣的就是海军的大佬 山本权兵卫。就是他,废除了“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因为西园寺公望下台的教训太深了。
这个制度废除以后,陆海军大臣就可以由退休的预备役将领出任,能当个首相的,各个都是日本政坛的老油子,人脉广阔,谁还不认识几个预备役将领啊,因此总理大臣的内阁总能凑出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来,这招就不灵了。
因此,这项万恶的军国主义制度的奠基石政策在1913年废除了,我们都知道1936年226事变之后又恢复了,从此日本就像军国主义体制狂奔而去,最终堕入深渊。
在这中间空缺的几年里,日本因为没有了军部的束缚,产业得以发展,国家开始逐步富强,资本主义康采恩性质的财阀开始取代藩阀,逐步控制国家,但军部无时无刻不想着重新夺回这项权力。这就是226之前军部的野望。
而且,他们并不缺少手段。
要想重新恢复这项制度,想要重新回到先军政治,必须要有民意基础,一方面要树立军人伟光正的形象,一方面要夯实从军才是穷苦人家唯一上升的渠道,(这个在电影《啊!海军》里有描写: 好,很有精神!因鬼畜而火的《啊!海军》,曾经可是大毒草! ),更重要的是,将军队所依仗的各种价值观通过各种方式渐渐地融入市民的脑子里去。
这就需要大力宣传军部所需要的价值观,比如“ 忠诚”!
这才是“ 忠犬八千公铜像”被树立,并且大力宣传的原因。
人狗情从来就不是什么重点,“忠诚”才是!而且,还要看对谁忠诚。
爱慕也是,要看是谁对你爱慕,以及如何对你爱慕。
像日版《ハチ公物語》里教授爱狗爱到亲生孙子都不看一眼,光顾着给狗抓虱子,就显得很那啥。
这也是为啥李老湿说日版《ハチ公物語》里人和狗之间的情感更像是主仆,而不是平等的原因。
这才是东亚价值观啊。这个问题后面聊。
这种日式主旋律宣传,才是ハチ公铜像树立的根本原因。后面这种宣传熟门熟路之后,被用在了皇民化台湾殖民地的道路上,诞生了著名的“国歌少年”和“沙韵之钟”。这两个故事才是皇民化日本主旋律的代表。
国歌少年说的是台湾汉族少年“詹德坤”因为地震受重伤,临死前还要坚持唱国歌的故事,注意这里的国歌指的是日本国歌“君之代”。这个故事1942年登上了日语教科书《初等科国语》上,日本人在教科书上整活可不是最近才开始的。
随后1943年台湾总督府出版《初等科国语》第九卷之中,出现一篇名叫做“沙韵之钟”的课文,讲述就是宜兰苏澳郡利有亨社(现在宜兰县南澳村乡)的泰雅族少女沙韵为日本皇军效劳的故事。
泰雅族少女沙韵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家境贫寒,却是努力献身于“支那事变”(即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的日本奉公事业,在村“教育所”任教的日本教师在奉日本政府命令招募为士兵的时候,沙韵就主动帮助日本士兵搬运身上的行李。后来在搬运行李下山的过程中,沙韵不谨慎坠入了山中的激流,之后也失踪了。
这个故事更有名,当时的满映还专门出了大明星李香兰拍摄了同名电影来宣传这个故事。
国歌少年和沙韵之钟,两个皇民化严重的故事就是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台湾的铁证。
ハチ公物語和这些故事是一丘之貉,就是那个日本法西斯年代的日式主旋律故事。
当然,我说的是ハチ公的故事和铜像!
不是电影。《ハチ公物語》电影上映于1987年。那个时候早就没有皇民化宣传的需要了。
那日版《ハチ公物語》电影是咋来的呢?
那是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风尚引起的。
你们不会以为日本二战后就一跃成为发达国家了吧。
1945年挨了两颗原子弹战败,可谓国破山河在。日本真正干到“一亿人民全中产”成为发达国家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
正在那个时候,日本上映了一部在全球电影市场都举足轻重的电影。
不是《ハチ公物語》。
而是在他5年前上映的 《南极物语》。
内容讲述了日本在南极的昭和科考站,出于科考需要带了15只 桦太犬用于狗拉雪橇。但因为各种原因临时撤离,把狗丢在了南极。因为临时撤离时觉得几天后就能回来,科考队员们把狗栓得紧紧的,留下了大概一周的食物,结果却一去不返。直到寒冬过去以后回去,发现15只狗有七只还紧紧地拴着,死在原地,有8只挣脱了绳索,6只下落不明,2只叫太郎和次郎的狗还活着留在营地,等待科考队的回归。
是的,没有全部死亡,居然还活下来两只。
1983年,导演 藏原惟缮联合了 高仓健和 夏目雅子耗资25亿日元耗时三年拍摄了《南极物语》。主体在北海道拍摄,但也不远万里的去加拿大北极地区和新西兰南极斯科特科考站取景,最终拿下110亿日元票房,这个票房纪录霸占了冠军宝座长达15年之久。
《南极物语》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格局高,人文气息浓厚,对于自然界的恶劣环境下生物独立求生的刻画非常深刻真实。
它的格局,是整个自然,整个地球,刻画的是生物对于生存的努力,甚至还加入了社会因素,片中一只叫 风连熊的狗就是独来独往的性格,这种人类社会的职场元素也被注入到这部以狗为主体的电影里。
它唯独,不怎么刻画人狗情。
虽然片中 夏目雅子主演的角色有那么一点人狗情吧。但这段情节只是对狗在南极独立求生的补充而已。日本导演在这点上还是拎得清的。人狗情比起大自然的广袤,格局太低了。
2006年,好莱坞翻拍了这个故事,改为《南极大冒险》。
格局比日本人差了几个数量级。
这个我们回头谈美版的时候一起说。
《南极物语》在世界动物电影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和 《子熊物语》一个级别的人文自然大作。也是日本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影坛上发力的证明。
它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就是宠物风兴起了。
众所周知,宠物这个玩意,和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度息息相关。
在经济不够发达,人们为温饱奔波的时候,宠物是流行不起来的,只有人民消费能力强大以后,宠物才有一席之地,另外在农村地区,养狗有看家护院的具体作用,因此还是有一定生存空间的,而城市化正在逐渐剥离这种具体存在的“实际用途”。直到很多年之后 《导盲犬小Q》的诞生。
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兴兴向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亿人民全中产嘛,此时宠物的需求开始红火起来。
《南极物语》的火热给这种需求添了一把大火。虽然《南极物语》根本不涉及宠物话题,人家的格局是人与自然,自然与拼搏,宠物算个啥啊!但狗狗火了啊!
因此,才有了电影《ハチ公物語》。
(具体影评,明天见)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
我们在百家号、头条号、搜狐、知乎、简书亦有入驻,敬请关注。
我们的作者来自山川河海,因对电影共同的热爱而聚在一起,在业余时间坚持原创写作,坚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欢我们的文字,喜欢我们分享的一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