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此为清末戏曲作家《桃花扇》中的唱词,其中对于时光的残酷与事实的变迁无不尽显。所谓荣华富贵与繁盛的景象很多时候都是过眼烟云。
曾被规划为发展中心的上海五角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繁华与衰落并再次繁华,就像《桃花扇》里的唱词一般,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前世今生
"五角场"曾经是当时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在规划与改造新上海市公共租界与上海法租界时而制定的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打破租界对于上海市中心的垄断局面,本质上这是一个很具有雄心的计划。
它在城市的规划中展现了民族独立与崛起的愿望,关乎着理想与信念。然而这一计划却因为种种的现实原因,加上1937年淞沪会战从而导致破产。
"大上海计划"的规划其中已经有了现代化城市规划的雏形,特别是其中五角场地区曾被规划为上海市中心,更是当时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展开全文
所谓"五角场",指的就是"大上海计划"规划中的五条主干线——按照当时的规划,由五条放射性的主干道构成,再加上各有横向的马路连接,结成棋盘状网络的道路。
除了规划颇具亮点之外,当时五角场建设过程中的建筑也具有设计的特色——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校内,就有一座鸟瞰图酷似一架飞机的"飞机楼"。这一座建筑的前身就是大上海计划中航空协会会所和陈列馆。
设计成飞机样式,就是为了唤醒当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心理,这一时期的建筑大都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是兼具历史与文化设计感的精品之作。
在国家沦陷,民族面临危亡之际,参与"大上海计划"计划的建筑师们把这里当做了战场,用最为赤诚的内心去设计与建设,但这些最终不能阻挡上海沦陷的命运。
荒凉衰败
"大上海计划"把五角场规划为上海市发展的中心,但是规划跟建筑尚未完成,战火就已经烧到了上海。1932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成为战区,处于建设的的计划也不得不搁浅。
后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国民政府开始继续建设上海,当时闻名的几大建筑,如"上海市政府大厦"、"上海市运动场"等都在那一时期落成。但日本贼心不死,再次进犯上海,这一次国民政府没有守卫住上海。
上海沦陷,五角场的规划只能伴随荒废。日本战败后,国民政府再次接受了上海,但是继任的政府并没有在五角场上再兴土木,至此五角场彻底荒废,大半是芦苇塘或是杂草丛生的荒地。
这一情况即使解放后也没有改善,五角场在上海人的印象里一直属于郊区,当地人习惯称呼这里为"新上海",也是从潜意识上认为折柳并不属于市区。然而事实上这里的规划在1952年从属于"江湾区",1956年又被划归为"杨浦区"。
"大上海计划"后政府一直没有对于该地进行规划,甚至到了1959年,五角场被划分到了"宝山县",这使得这里彻底沦为了荒凉的郊区,而上世纪60年代它为何会被荒废?
时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物资供应紧张,因为复旦大学地处郊区,各类粮食的配给远不如市区,那时起复旦大学的老校长就希望把复旦大学重新划归市区,即使在临终以前仍旧对这件事念念不忘。
后来为何一度破败不堪?
当时的五角场建设一度荒废,除了有当时的国民政府处于战乱的现实原因,但在其解放后,五角场也荒废了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的复旦大学也因为待遇之差,一度希望划归上海市,这其中又有着更多的现实原因。
首先,就是五角场距离上海市中心的有一段距离,在当时汽车都不普及新中国时期,这一段有着将近10公里的距离,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很远了,当然也不可能来到这里购物、办公等商业活动毕竟这里距离上海市如果没有汽车代步的话实在是太远了。
其次,就是当时的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困的状态,对外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对内有着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运动跟三年经济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兼顾五角场地区的发展,而且当时的政策就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因此五角场的规划发展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即使解放回归后也没有改善。后来在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号召下,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上海市进行了新一轮的规划发展。
1991年,上海市政府将五角场规划为"上海市城市副中心"。上海市区的发展,使得城市用地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延伸到五角场地区。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发表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的热潮全面拉开,各类百货公司与商店同时进驻五角场,并成为了五角场环岛经济圈的一部分。
事物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五角场曾经上海规划的要地,必然有其地理位置优越的原因,所以划归市区是必然的事情;而偶然性就是复旦大学校长不断的申请也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过程。五角场终于在沉寂这么多年后,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曙光时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