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性妈妈和助产士都哭了!疫情下的国妇婴:没有什么能阻挡新生的希望!_宝宝_感染_病房

近来,

上海各大医疗机构

在新冠感染的冲击下,

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2023年伊始,

新民晚报将镜头对准

申城妇产科一线,

记录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真实状态

——产房里小生命的第一声啼哭

阳性妈妈坚强面对感染

门急诊大厅里的准妈妈们

难掩焦虑和担忧

在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下文简称国妇婴)

徐汇院区,

医护人员倾尽全力,

为准妈妈们和新生儿保驾护航,

守护“生命的第一道关”。

产房直击:

没有什么能阻挡新生的希望

“加油加油加油!就快要生下来了!”伴随着高昂的语调,助产士黄丹丹一次又一次为眼前的孕妇鼓劲打气。

展开全文

黄丹丹小心查看新生儿的状况。拥有9年助产经验的她,去年4月在上海公卫中心负责照顾阳性产妇。

1月2日下午2点半,伴随着新生儿呱呱坠地,她悬着的心放下了。“由于产妇身高不足1.45米,担心她体型瘦小的话骨盆会较窄,幸好分娩很顺利。”黄丹丹介绍,这位妈妈也“阳着”,“母子平安,我也很开心。”

黄丹丹坦言,目前产房里“几乎每个医护都阳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缺人”。去年年底最困难时,她经常要值守12小时,“最忙的一天,我接生了5个宝宝。”

那么自己的孩子呢?问到这里,这位妈妈潸然泪下,“这是我的痛,3岁半的娃在电话里说妈妈我想你,一想到这我就感到难过、愧疚。”

特殊时期,她必须坚守产房。“生育时,产妇只能依靠我们,助产士的职责就是要通过专业和陪伴,帮助产妇顺利分娩。”

在隔壁产房门口,38岁的尤先生透过玻璃焦急地注视着里面,他的妻子正在为新生命的降生而努力。

尤先生介绍,妻子和自己同龄,能赶上“虎宝宝”的末班车很高兴。

“我和妻子都‘阳过’了,目前已经康复。”提到新冠所带来的影响,尤先生第一反应竟然说了声“谢谢”,觉得“不妥”又立即补充,“这个谢谢要加引号,去年的封控管理期间,我俩孕育了这个新生命。”

他表示,想要一个宝宝是长久以来的计划。这几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到新冠的影响,他们家的“小计划”在这个“大环境”中一步步实现,离不开“淡定”二字。

尤先生说,他已经准备好了给宝宝的“人生第一课”。“如果以后他问起,我想把这段时间淡定的心态教给他,要相信专业人士,要相信困难都会过去,比如现在,我们要配合好医护;再比如,新冠感染的高峰正在过去。”

坚守与理解,全力以赴与相互信任,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新生的希望。

1月2日下午2点,4位产妇正同时分娩。有市民已准备好各类用品,正在门口等待妻子被推进产房。

对话阳性妈妈:

现在只希望宝宝平安无事

在病房里,我们遇到了正在查房的产科主任陈焱。这段时间,她和同事们针对新冠疫情的变化,不断调整着产科病房的设置。

陈焱和孕妇沟通中。

“刚开始,我们设置了‘阴性’病房与‘阳性’病房,那时绝大多数是‘阴性’病房,现在这个比例逆转了。”陈焱介绍,去年12月下旬开始,大批阳性孕产妇入住后,保护好阴性孕产妇又成了工作重点。

无论身处哪类病房,“住到医院就放心了”是孕产妇和家属们一致的想法。

未感染新冠的张女士1月2日住进了“阴性”病房,丈夫正和她聊天舒缓情绪。

有孕妇告诉记者,居家监测到胎心异常后,“在网上和医生一沟通,立马就住进了医院。”有阴性孕妇表示,凌晨突然感觉“要发动了”,来到医院发现能住进专设的病房,顿时“没那么慌了”。

王女士的情况更为特殊,当时正在感染中的她“羊水早破”,去年最后一天有惊无险生下了宝宝。“孩子早产而且体重很轻,还在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观察。”看着手机中护士发来的宝宝照片,王女士眼角含泪,“每一个妈妈都能忍受新冠感染带来的苦,我现在只希望宝宝平安无事。”

褚佩君介绍,孕产妇入院后会按照具体情况进行“五色分类”,危重用红色标记,确保照护好每一个人。

产科病区护士长褚佩君认为,目前新冠感染高峰对于妇产科工作的影响正在缓解。“一方面,第一批‘阳康’的医护人员基本回到岗位。另一方面,产妇对于新冠的恐惧在减少,身边‘阳过’的人越来越多,有了可以参考的例子,就不那么害怕了。”

陈焱向记者透露,近几个月国妇婴整体的生育情况保持平稳,“基本上在医院建卡的孕产妇,都会来这里分娩,去年12月有1000名左右的孕产妇顺利生下了宝宝,这和去年的月平均水平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5G+远程母胎监护平台”在线上发挥了极大作用。“孕妇通过在家中使用胎心监护仪器,直接手机上传报告到后台,医生团队根据数据和问答作出评判。”陈焱表示,去年12月16日至31日,平台共收到咨询1012条,一旦发现有孕妇状况异常,会马上建议其来医院就诊。

同时,60个“妈妈群”也在不停运转,“每个群都有200人,除了把关于新冠感染的知识转发宣教给妈妈们,我们也会尽量有问必答,密切关注群内的动态。”

急诊运行趋于平稳

门诊人流逐渐恢复

和申城其他医院一样,国妇婴的急诊科也刚刚挺过一波冲击。记者了解到,徐汇院区12月急诊总数约3200人,单日最高达188人,对于妇产科医院来说,这接近平日的3倍。

“那时,不少孕妇持续高烧,担心会影响肚子里的宝宝,也有准妈妈就是为了配药而来。”回忆起之前的情形,急诊科护士王赞长舒一口气,“病人从分诊台开始就一直排队,美林这样的退烧药也一度告急,幸好我们挺过去了。”

1月3日下午,记者在徐汇院区急诊科遇到了孕早期的未女士。“这是我最近第二次挂急诊,上次是因为发烧,这次是因为腹痛。”在她看来,两次就诊的体验都让她感到“安心”,“那次凌晨发烧,赶来没多久就挂上水了,今天发现病人少了。在为宝宝的情况焦虑时,有序的环境能让我得到安慰。”

门诊大厅内,等待叫号的准妈妈们。

急诊的压力逐渐减轻的同时,走出家门来产检和问诊的市民也变多了。

产科主治医师许恬怡从早上8点开始坐诊,到下午3点已经接诊了50位市民。“从我们一线的体会来说,相比12月,来看门诊的妈妈明显多了。”她建议,定期产检最好能“准时”,“早上我还在和一个准妈妈电话沟通,她说不敢来医院产检,我就把1月以来门诊的实际情况告诉她,感染高峰正在过去,有些监测只能线下做的,务必不要耽搁。”

随着门诊室外等待叫号的人逐渐增多,许恬怡立即从产科病区请了一位医生下来帮忙。她强调,如今首要任务就是灵活调配人手,确保挂号必看,“之前门诊绝大多数准妈妈都是采取预约制,但是现在,只要孕产妇到我们医院挂了号,再多人也会当天看完。”

记者:董怡虹 孔明哲 刘慧琴

海报:萧君玮

摄影:孔明哲

来源:新民晚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