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丝路百城传”之《武汉传:江汉交汇的大都市》首发式举行。
《武汉传》是中国外文局重点出版工程“丝路百城传”丛书之一,由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李鲁平所著,吸取了地方志历史研究成果,以非虚构方式描绘了武汉大江大河交汇、湖光山色的地理变迁和空间格局,勾勒了武汉从古代贸易码头到近代工业重镇,再到新时代高科技科技中心的发展历程。
“对武汉这座城市不同的时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都有过典型的概括,‘九省通衢、江城、东方茶港、东方芝加哥”等等,但让一个具体的个人从心灵和精神上领悟感受一座城市,比说出一座城市的别称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因为它需要的是人生。”李鲁平说。
【1】一个作家的武汉记忆
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在书评中说,《武汉传》是一个作家的城市记忆,一座城市的个人记忆,一座城市的融合演进史,也是无数人的心灵记忆。
李鲁平生于1964年,是湖北枝江人,是评论家、诗人、作家。自1983年前往华中师范大学求学以来,他在这座江城生活了近40年。2021年,李鲁平接到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的电话,希望他来承担《武汉传》的写作。
展开全文
为一座城市立传,李鲁平此前从未有过这类尝试。武汉是一座有着3500多年文明的历史名城,自古是名人荟萃、文化繁荣、商贾繁盛之地。历史上,武汉三镇鼎立,直到1927年才首次统一建制。如何把三镇的历史统一起来讲述,也是对作家的考验。
李鲁平回忆,创作期间,他穿梭于武汉的历史与街巷之中,做了大量的史料考证,第一次以大历史的角度系统性地触摸这座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城市。他曾独自驱车从洞庭湖到安化、兴化,重新走过宝庆人曾经闯滩涉险来武汉谋生的路,也曾在湖北、湖南、江西的茶山里探访砖茶加工运输的往事,“我第一次去地方志办,接待我的主任给我准备了四大袋资料。”
【2】偏“史”的写作风格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评论家潘凯雄认为,李鲁平有着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和其他倾向于书写城市里的人物命运的城市传记不同,《武汉传》的写作风格偏“史”,更注重历史的考究和实证。
他认为,该书的文学性体现在,把一个城市的漫长历史掰开揉碎,根据作者对城市历史的了解,再重组黏合,讲述武汉的过去、今天和未来,“这是一个大胆而有风险的尝试。”
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表示,作为“丝路百城传”丛书之一,《武汉传》从历史维度、交通维度、经济维度、城市维度的变化中呈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之一的武汉的辉煌与崛起。
据悉,“丝路百城传”是中国外文局为讲好新时代“一带一路”故事推出的重点出版项目。该丛书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中精选了60多个国内城市、50多个海外城市,讲述每个城市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伟大故事,是当前国际出版界第一套、也是迄今唯一一套大型城市传记丛书。
在首发式即将结束之际,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出版社先后向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武汉图书馆等单位赠送了图书。
九派新闻记者 万璇 通讯员 罗展波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