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南京锦创书城
2022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而作为社会文化生活重要“晴雨表”的图书出版,在实体书店经营艰难、短视频荐书渐成主流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态势之外,也涌现出不少看似微小、实则意义重大的新的潮流与趋势。作为图书行业观察者,笔者将这样的大势,总结为“人”“群”“生”这三个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对于过去一年国内出版的重点优质好书的概览式盘点,不当之处,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许金晶
本文原载2023年2月刊《博览群书》杂志,见刊时有删改,此为原文。感谢作者授权群学书院网络首发。
“人”“群”“生”
2022年国内出版优质新书的三个关键词
文 | 许金晶
书评人,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
“ 人”
主体的再现、重生与势能最大化
谈到2022年的国内出版,就不能不提到“人”这个第一关键词。在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的复杂形势下,上到中央、下到基层,决定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最终会落到一个个富于个性和生命力、敢于担当作为的“人”身上。而与这种国家大势相对应的是,2022年国内各机构出版的相当一部分重点好书,都是围绕或传奇、或普通的人物的个人生命历程而展开的。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书写,不只是西方流行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史、新文化史潮流的一种传播与体现,也是中国语境下“人民群众是历史主角”论断的生动演绎。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点出以下一些优秀出版机构的名字:那就是推出共和国历史重要亲历者和见证者生命史书写系列佳作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代表作:吴长生《凝固的浮云》、么书仪《寻常百姓家》),编选再版北大建校以来优秀师生言行的《先生说》的后浪图书,出版知名非虚构作者袁凌以普通人生活变迁为线索、讲述汉水及汉水流域社会文化生活巨变的《汉水的身世》的中信出版集团,策划打工女作家邬霞的动人非虚构随笔集《我的吊带裙》的小马图书,出版美国学者门德尔松以西方元典《奥德赛》为蓝本、讲述父子之间围绕经典阅读与经典的生活演绎的动人故事的《与父亲的奥德赛》的世纪文景。如果我们把视野进一步延展的话,还可以在这个致敬名单里,加上因诺奖效应而再次加印的法国作家埃尔诺的《悠悠岁月》的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不以名气和资历论英雄、大胆出版青年作家黄西蒙融虚构和纪实与一体的“北漂”题材小说集《北京流光》的译林出版社,以质朴回乡故事荣获鲁迅文学奖的江子《回乡记》的出版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者主编的以深受Beyond音乐影响的素人故事组成的《海阔天空》的出版方——南京大学出版社……而笔者在2022年参与书写出版的另一部图文影像志类作品——《我们正年轻》(五洲传播出版社),也同样可以归结到“人”这个关键词的序列之下。
展开全文
梳理与总结上述这些优质作品,可以发现它们在挖掘“人”这个关键词上,可谓各有向度——有的深入探究“人”(名人)与“人”(普通人)之间的连接与互动关系(《海阔天空》),有的细致梳理“人”的生命历程、以及这种历程与自然、与社会、与中国和世界之间的丰富互动(《寻常百姓家》《我的吊带裙》),有的则回到经典、探究当代社会里的“人”借助于阅读、对话与生活实践,跟经典之间发生的美妙连接(《与父亲的奥德赛》)。是的,“人”本身是极其动人的,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一个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有了关于“人”的动人书写,探讨人与人之间连接与互动的图书佳作,同样会应运而生。由此引出我们的第二个关键词——“群”。
“ 群”
社会的,文化的,也是大众的
说到“群”,我们自然就会想到社会学在中国的最早汉语翻译——“群学”(严复语)。在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语境下,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只有放置在作为集体的“群”,也就是诸如组织、共同体、社区等层面的考量时,才真正具有富于生命力与文化影响力的本原力量。
而提到以“群”为关键词的重点好书,我们就不能不重点提及三家优秀的出版机构——一家是在2022年策划出版了美国学者雅劳施关于德国“魏玛一代”社会生活史的《破碎的生活》、美国学者桥本明子关于二战之于日本国民的记忆研究的《漫长的战败》等社会文化生活史佳作的理想国;一家是出版批评家何平以青年作者品评与提携、文艺批评风气的破旧与革新等为主题的批评集《批评的返场》、以再版法国殿堂级学者福柯重要而相对被人忽视的论著《临床医学的诞生》而回应时代需求、以出版作家刘亮程的系列作品集响应中央关于中国各民族“多元一体”定位的译林出版社;最后一家是以民营出版机构的身份、致力于现代经典文学与社科作品的再版、策划推出了在中国读书界颇具影响力和话题效应的优质丛书——“冯至文存”和“费孝通经典作品集”的领读文化。
在这三家机构推出的这些优质作品里,无论是他国社会文化生活史书写中的“社会”之“群”,还是将个人书写、创作与研究,融入时代需求和发展大势之中的“大我”之“群”,亦或以经典作品再版演绎和传播经典作者思想的当下时代新义的“求新”之“群” ,都是2022年中国出版史中的动人篇章。
“ 生”
生生不息,动则生,进以生
无论是彰显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人”,还是突出集体与群体化力量的“群”,最终都需要在2022年疫情笼罩下的中国与世界生态的第一关键词——“生”下面,去理解、去演绎、去实践。这样的“生”,至少有三个层面的丰富维度:
一种是回归经典,回归自然,以经典阅读和“格物”式的自然体验,去跟变幻无常的疫情及其相关防控去做调适。由新京报书评周刊大受欢迎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的三书的《周末读诗》(青海人民出版社)、北大中文系出身的优秀诗人臧棣回归植物与自然的动人诗集《诗歌植物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久居新疆的作家刘亮程以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为蓝本创作的成人式“童话”史诗《本巴》(译林出版社),都是秉承这种面向的代表性作品。
一种是直面生命,直面苦难,以个体化的能动与抗争,去书写和演绎当下最为重要的时代与社会议题。2022年鲁迅文学奖得主张莉主编的《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中信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推出的“女性研究·精选版”、刚刚逝世不久的香港作家西西的遗世之作《白发阿娥及其他》(译林出版社&活字文化)、中国文艺学学科的开山级学者童庆炳先生的口述自传《朴》(一頁folio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都是这一面向所涵盖的精彩作品。
最后一种面向,就是以体验式的阅读、研究与书写,用完整呈现他者“生生不息”的生命史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的种种呼声与表达欲望。北大历史系罗新老师以北魏时代宫女为主角的《漫长的余生》、南京籍香港作家葛亮荣获鲁迅文学奖的以岭南美食为主题的小说《燕食记》、学者李孝悌以明末清初众多文人士大夫的动人生命故事为主线的优质社会文化史研究论著《恋恋红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都可以归结到这样的面向之下。
而从“人”“群”到“生”,当我们把关注的主体,从“人”延伸到“群”、再进而延伸到“中国”与“世界”这样更大层面的“群”的话,就会发现变中求生、动则生、进以生,即便对于中国与世界这样的宏大叙事对象来说,同样是可以总结2022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关键语。
从这个角度来说,已经在本文中被反复提及的优秀出版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海外华裔学者李怀印老师的《现代中国的形成》一书,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这篇粗浅的盘点文章的结尾。所谓现代中国的“形成”,仍然是一个处在进行时当中的动态过程;而为你我之“生”、家国之“生”、现代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生”,我们都理应对2022年的中国出版实践表示敬意。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