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_体育_评价_学生

引言

通过一些对比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国内外在评价目标上都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内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上稍显不足;(2)在评价的内容上国内外也相差不大,国外体育教学评价涵盖体能、运动能力、体育知识、运动参与和社会责任感几个方面;(3)国外与国内不同之处包括除了学校主观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体育教师、学生个体、家长外,国外还有独立于教学单位的第三方机构;(4)在评价方式和手段上都呈多样化的特征。国内外都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合。同时也都有制定不同评价,配合过程性评价。

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3个维度。但以往的对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研究中往往只针对体育核心素养的某个指标,或者是针对某个项目的某些指标进行研究。这一方面反映出学校、体育教师和研究人员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的认识上还存在缺乏深度、广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碎片化,不同项目评价的各自为政等系列问题,这样可能会给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进一步明确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探究,加快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研制科学地评测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工具就显得十分必要。构建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有的从模糊评估的角度评价,有的则从清晰的百分制得分来评价;有的从教师教的角度来构建,有的从学生学的效果角度来构建;有的从体育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两个方面来反映体育教学效果,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学和教学效率三个因素构成教学效果;除这三者之外,教学媒介的运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

展开全文

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目标,是指做某事努力的方向和预期所要达到的某种结果。只有当体育教学目标具备可接受性、可测量性、易回馈、渐进性、导向性和层次性几个原则时,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指在高中阶段,以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为主导,通过对有兴趣的运动项目持续三年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还要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培养裁判能力,具备初级传授运动项目技能的教学能力、竞赛组织能力和运动项目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拼搏、不怕失败、永不服输的品质。因此,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的教学目标分为体育意识目标、体育知识目标、运动能力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和体育品德目标五个部分。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应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高中阶段学生心智水平基本达到成人水平,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体育价值观;对体育的兴趣,逐渐地由初中阶段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现阶段比较理性地追求体育生物改造和社会功能实现的转变。高中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课外锻炼的动机,已经不仅仅是追求心理上的满足,而是趋向于体育对个体身体和生活上的价值。可见,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已经成为高中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结语

人本主义教育观告诉我们,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学生自行决定学习内容的权利。专项化教学充分保障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在高中阶段第一个学期开设运动项目体验课,让学生选择3-4个运动项目进行体验。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在选项中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理论上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确立具有“特长”潜质的1-2个兴趣项目,用来发展自身终身体育的能力。有研究表明,人们一旦对某种事物或项目有主观需要时,就会产生一种优先的心理倾向,并会主动接触,深入了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