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无意间听到药方,秘密配药,时机成熟,立刻辞职,创数家药铺_药铺_寿堂_师傅

一说起老北京的药铺,很多人只知道同仁堂。这主要因为当年的同仁堂名气太大,实力太强。殊不知,老北京的药铺不胜枚举,凡是有名的大街小巷,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药铺。但不论是历史最悠久的鹤年堂,还是那些新出现的药铺,老乐家的同仁堂一直是药业界的“龙头老大”。同仁堂的地位在当时的老北京可以说无可撼动。然而,谁也不会想到,一家新开张的药铺却在名气上有超越同仁堂的气势。其实,这家药铺的老板原本只是一名学徒,却凭借一种药,从学徒逆袭为老板。

1900年,一位名叫康伯卿的少年因家境困难,不得不投奔在老北京谋生的亲戚。经过亲戚的介绍,康伯卿进入西单舍饭寺一家中药铺当学徒。药铺的东家并不看好他,只让他跟着师傅们学切药。在药铺中,切药的属于下层工人,工资低,地位低。这种工作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身体棒,有力气,慢慢可熟练生巧。在学徒期间,药铺只管饭,并没有所谓的工钱,有的只会给点零花钱,而有的甚至还要限制学徒的饭量。康伯卿做学徒时,既要出力气,又没有零花钱,还要伺候师傅。但康伯卿的脸上没有一丝厌倦与不满,因为,他知道这次学徒的机会来之不易。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康伯卿早早起来,等到师傅快起来,为师傅打好洗脸水,沏好茶。师傅起来后,康伯卿赶紧为师傅卷铺盖,并把“板子”拾掇起来。过去,不论是师傅还是学徒,并没有固定的宿舍,更没有固定的床。他们在什么地方干活,就在什么地方简单地把几块木板搭在两个凳子上,铺上铺盖睡觉,这就是他们临时的“床铺”。早上起床后,需要把铺盖卷起,再把木板与凳子拾掇好。这就是当时药铺工人的睡觉环境。

展开全文

晚上,康伯卿又要为师傅打好洗脚水,铺好木板与铺盖。康伯卿的勤快、机灵,师傅嘴上不说,但心里清楚。所以,师傅也心甘情愿将一些切药的技巧传授给他。当时切药工被称为“揪老虎尾巴的”。因为,切药的时候如趴着的老虎,揪尾巴似的切。就这样,康伯卿做了三年零一节的学徒。从此以后,康伯卿可以拿工资了,成为正式员工,但不变的是,他还是一名切药工。然而,他又不不甘心一直切药。但除了切药,康伯卿没有任何本事。渐渐地,康伯卿认为自己这辈子就是切药的命。

一天午饭休息的时刻,药铺前柜的一位老卖药工,一边抽着烟一边向康伯卿的师傅走来。此时康伯卿与师傅正切药。只听老卖药工对康伯卿的师傅说道:“吃饭了,还忙活呢。钱是挣不完的。”师傅笑着回道:“切药发不了财,比你们卖药的差远了。”老药工抽了一口烟,眼睛微闭着说道:“咱都一样,挣不了多少,还不是东家说了算。”在旁边一直切药的康伯卿只当闲话听着,并没有上心。突然,老药工又说了一句“不是谁都能发财的。”师傅摇摇头,无奈地叹了口气。老药工看到师傅的表情与动作,笑嘻嘻地说道:“我还真有发财的药方,给你试试。”康伯卿的师傅知道老药工经常打趣,无心地说道:“你先用你的药方发财之后,再带着我一起发财。”老药工却看着面前康伯卿与师傅切的几味药,像背书一样自言自语地说了一遍,然后又顺口说了其他几味药,然后又来了一句,“这方子应该可以清热解毒。”此时,康伯卿与师傅切完手上的药,与等候的卖药工一起去吃饭。

忙活了一天,十点收工后,康伯卿像往常一样为师傅铺好板子与铺盖,打好洗脚水,又把自己的铺好。然后,康伯卿才开始看《四百味》与《药性赋》等医书。就在看书的时候,康伯卿突然想起了中午卖药工说的话。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康伯卿想起了卖药工说的那个方子,接着回忆了药方中所用的那几味药。他翻开书一一查看了那几味药的药性,感觉卖药工说得不错,应该可以清热解毒。于是,他瞒着师傅与东家,稍微取了药铺中的那几味药,根据药方配成了丸药。

由于,初次尝试,那丸药品相很难看,与正规药铺的丸药不在一个档次上。但康伯卿对于自己配的药相当自信,认为品相不佳,药效不错。之后,他以各种原因,不惜旷工跑出去卖药。然而,并没有人买他药。苦恼了几天后,他想出了一个法子。每当他出去卖药的时候,总会去街边吃饭,吃完饭不付钱,而是以自己配制的药代替饭钱。街头小吃也只是一些油炸鬼、烧饼、馄饨、豆汁等,饭钱极其便宜。小贩看到康伯卿穿得简朴,与自己一样,所以,当他以丸药顶替饭钱时,也不会过多计较。因为,这些小贩本身也舍不得买药,何不尝试康伯卿的清热解毒丸药。况且这种药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令小贩们没想到的是,当他们因上火导致口鼻生疮,风火牙疼,眼圈红肿时,吃了康伯卿的清热解毒的丸药,相当有效。就这样,康伯卿的清热解毒丸药也可以卖钱了。开始,康伯卿卖的相当便宜,只要给点钱就卖。因为,价格便宜,药的效果不错,买的人越来越多。康伯卿看到时机成熟,立刻辞去了药铺切药的工作,开始专心配药卖药。这就如现在体制内一些看到出头无望的人,突然发现致富的法子,在时机成熟之后,立刻辞职,走上发财的路子。当然,这里面还需要勇气与胆量,因为发财的道路并不平坦。康伯卿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就这样,康伯卿平时走街串巷卖药,逢三去土地庙,逢四去花市,因为一到固定的时间,集市与花市上人山人海。他只要不赔本,宁愿把这些药便宜卖出去。谁也不曾想到,凭着一种清热解毒药丸,康伯卿越卖越火。为了打上自己的标签,康伯卿为这种清热解毒丸药起名“康氏牛黄解毒丸”。

1921年,康伯卿通过卖康氏牛黄解毒丸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于是,他就在东花市铁轱辘把儿南小市口开了一个小门脸。这就是康伯卿创建德寿堂药铺的开始。从此,康伯卿有了固定卖药的地方,后来,又建起了两层小楼。里面大都是包装康氏牛黄解毒的材料和制作此种药丸的药材。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康伯卿又弄了一个卖汤药的门市部,其实那汤药只是一个幌子,来抓药的人很少,主要是为了充当门面。此时的德寿堂还是专门卖康氏牛黄解毒丸。

由于,康伯卿极其注重药德,自制成药一定要用地道的药材。康氏牛黄解毒丸中有一味药是黄芩,此味药加工之后的成色才能证明其质量是否上乘。然而,当遇到颜色稍微有偏差的成品,康伯卿将会把整批黄芩销毁,绝不会用这种不地道的药材。凭着这种制药精神,德寿堂的生意越做越火,规模越来越大。接着,康伯卿不仅在东花市路北开了一个德寿堂东号,又在在珠市口西大街虎坊桥建了德寿堂南号。德寿堂南号有两层楼,中西合璧,后面有二柜、库房,门前的门脸也非常特别。最有创意的是在此建筑的二层楼顶南侧外立面,设计安装了一个用燃油驱动,可穿过外立面开凿的涵洞,并沿环形轨道循环运转的仿真小火车。小火车配合大钟整点运转,来回穿梭于两个涵洞之间。据当时的人回忆,大钟到了八点,小火车准时开始启动,“轰隆轰隆”的声响招来很多人看热闹。九十年前,这样的小火车对于老北京人可是稀罕物,运动的小火车也是一景。

德寿堂的这种宣传效果果然不错,药铺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为了能加大宣传,当时老北京的很多戏院,舞台,还有明显的建筑物,有轨电车上,都打上了德寿堂的康氏牛黄解毒丸的广告。此时德寿堂的名气有超越同仁堂的气势,而康氏牛黄解毒丸作为后起之辈,足以与当时已经延续两百年的长春堂的避瘟散齐名。这其中既有康氏解毒丸的出色功效,也有广告宣传力度的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康氏牛黄解毒丸已经享誉京师并远销东南亚等地。

康伯卿的成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如果当初他没有对别人随口而说的药方留心,也不会配制出清热解毒丸,更不会创立数家德寿堂药铺。如果,他没有一定的经营头脑与坚强的毅力,也不会将自己配制的药推销出去。在做大之后,他始终坚持使用地道药材,而绝不违背良心,这是康伯卿能将生意做大的根本原因。同时,在保障药效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力度,获得了知名度。最终,康伯卿作为后起之辈,才能创建数家德寿堂,并在老药铺汇聚的老北京占有一席之地。至今,珠市口西大街的这座德寿堂药店已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家完整保留殿堂历史原貌的老字号中药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