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什么驾校很少学员回去探望教练)_师父_徒弟_师徒

本文目录

  •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什么驾校很少学员回去探望教练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郭德纲为什么不认杨志刚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什么驾校很少学员回去探望教练

驾校的教练不是师父,是师傅。“师父”的学生是徒弟,师傅的学生是消费者,另外“师父”对徒弟以后的生活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驾校教练多则半年,少则两个月以后就和学员没关系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郭德纲为什么不认杨志刚

我们用所谓的“封建糟粕”来聊聊这个问题。需要讲清楚三层意思。

第一层,父子是先天关系,师徒是后天关系。师徒如父子,并不是师徒就是父子,而是对父子关系的一种模拟。用就好像儒家说:“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不是说君主真的是臣子的父亲,而是用父子之亲模拟君臣之谊。

第二层,儒家又说:君臣以义合,也就是君臣是后天之义结合的,毕竟不是父子。所以君臣的结合有条件,那就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君待臣以礼,臣才会事君以忠。反之君不像个君,臣可以放弃他。甚至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

而父子之间则不行,父亲要犯罪,儿子必须劝,三次不听,只能一边哭一边跟着一起去干(《礼记·曲礼》)。父亲杀了人,儿子必须放弃一切背着老爹逃走(《孟子》)。所以古来连坐,只连坐父母兄弟妻儿,没有连坐学生的。(除了方孝儒作死)更没有说,老师犯罪,学生必须跟着帮忙的。

第三层,上面说的,是原始儒家的道理。到汉代董仲舒以后,又出了个三纲五常,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甚至出了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么一句混账话。这可就是十足的封建糟粕,一点没得洗白了。但是注意,这句混账话一样只限于君臣,父子,夫妻。师徒关系仍然不在其中。

杨志刚先生肯定是对郭德纲有授业之恩的,这没得说。但这是老师的责任,作为“师父”还不够。

那么曲艺界的师徒关系,对师父的责任是怎么说道的呢?这要说师父和老师,又不是一样的。封建糟粕又说了,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不能每次出门都认一个父亲吧?

我也是当老师的,每年都毕业几十个学生和几个研究生。但我可不能说就是人家师父。如果说教了你本事,那只是老师,还不是“师父”。这一条可以看看侯耀文和王玥波的访谈。侯耀文说,这个徒弟有了门户,出门不受欺负,走到哪儿都有同门照应。王玥波说,你得看他是个材料教他成材,然后他没有工作你得替他找工作。没有饭吃你得管饭。

王玥波,北京评书名家,连丽如先生义子。

郭德纲和杨志刚先生,恩怨纠葛只有他们自己清楚。但是他们的关系肯定是很早就破裂了。可能怨杨志刚,也可能郭德纲不是人。但不管怎样,郭德纲离开天津闯荡北京,杨说郭离开他一天也活不了。郭在北京说自己是杨志刚徒弟,杨声言郭“也是也不是”。不肯承认郭德纲是徒弟,不肯尽师父的义务。徒弟不好,你做师父的可打可骂,甚至逐出门墙都行。因为这是封建糟粕赋予你的权力。但你当着外人不承认有过这个徒弟,师徒关系不明,不肯庇护他,任由别人欺负。师徒情分只能到此为止。所以郭德纲转投师门,杨也没什么好说的。这就是后天的师徒关系决定了相互的行为尺度。这些都是所谓的封建糟粕决定的。

最后看,郭德纲和自己的几个徒弟。郭德纲有没有传道受业,有没有摆支拜师,有没有创造工作机会让他们成材,出了事有没有挡在前面?都有。郭德纲是严格按照封建糟粕在尽一个师父的义务。而几个离开的徒弟,却弃师父于危难之际……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当然正确!这其实是在说“感恩”,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应该心怀感恩!别人对你的好,对你的一点一滴的帮助,要记在心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