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幼稚是我因为被爱而爱,成熟是我因为爱而被爱_爱情_成熟_理解

爱的艺术》这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情感的经典之作。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爱情这个重要的人际关系。

但是,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实践往往是受到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经验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爱的艺术》这本书对于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和实践的影响。

《爱的艺术》这本书提出了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性的选择的观点。换句话说,爱情不是单纯的感情,真正的爱情需要建立在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需要真正地理解并尊重他人,体认到他们的独特性和独特需求,才能建立健康的爱情关系。

《爱的艺术》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是一种主动的、有创造性的、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情不应该仅仅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和对上帝的一种感情表现,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持续地实践爱情,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态度来传递给他人,为他人带来正能量和幸福感。

怎么才能做得到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其次,我们需要真正地理解和尊重他人,体认到他们的独特性和独特需求。此外,我们还需要深刻地理解人的归属感和自尊心对爱情的重要性。这种理解可以促进我们之间的共识和合作。这些原则不仅仅适用于恋爱关系,也适用于其他重要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在探讨爱情时,一定会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成熟的爱,什么是幼稚的爱。

成熟的爱

首先,作者认为成熟的爱是一种关注和关心他人的态度。这种关注和关心不仅仅局限于对方的外表,更多的是关注对方的内在世界,体贴并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和信仰。成熟的爱意味着接受对方的完整性,包括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接受并尊重对方的做法和选择。

展开全文

也就是说,成熟的爱指那种在恋爱和婚姻关系中,能够建立在彼此真正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仅仅基于个体的需求和欲望。成熟的爱,是能够容忍对方的错误和缺点,同时也能够包容自己的另一半的优点和长处,更注重建立两人之间的平等和合作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支配和控制。

幼稚的爱

相反,幼稚的爱往往是以情感驱动为核心的一种自我需求的满足。在幼稚的爱中,我们往往无法关注和理解别人的感受,过于注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幼稚的爱则不同,它并非真正地面对对方的全貌,反而是建立在虚假的幻想和理想化之上。这种爱情容易快速升温,但同样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熄灭。 在幼稚的爱情中,个体痴迷于对方的外貌、名气、财富等方面,而非真正关心和理解对方的内在。它常常表现为一种极端的自我中心,而不是建立在两人互相支持和关心上。

换句话说,成熟的爱注重建立彼此平等的合作关系,而幼稚的爱则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快乐感。总想索取被爱。

我们会经常陷入一个误区,觉得被爱,惹人爱,只要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有魅力,就可以得到爱。以为等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出现,我们就拥有爱了,会认为爱特别简单,不需要学习。但在作者的眼里这,处在婴儿阶段,等待索取。

然而却忘了,一个人内心的成熟,成长过程过从被爱学会去爱的过程!

爱情成熟的模式

首先,来看一个成熟的爱情模式。

例如,夫妻间的爱情。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的互相支持和协作上。 这种爱情是基于两个人的共同体验、生活和目标,而不是仅仅基于感官和性的吸引力。它是一种坚实和广阔的爱情,能够经受住时间和压力的考验。

接下来,看看幼稚的爱情是如何表现的。

比如,在制造新闻的娱乐行业中所产生的感情。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一种虚伪的、虚构的基础上,两人的感情多半只关注追求刺激和快感,而不是真正交流和理解。他们的关系是一种短暂的、轻浮的强烈感情,随着对方的稍微一些变化或者出现问题,就会瞬间消失殆尽。

最后,我再来举个例子来更直观的体现两者的区别。

例如,一件艺术品, 拥有成熟的爱情的人会欣赏和理解它的价值和美感, 并且能够(或是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学习。而拥有幼稚的爱情的人,可能只是为了炫耀、打肿脸充胖子、甚至短暂的满足感,而没有深入的思考。

在总体上,成熟的爱情是建立在真正的相互理解和接受基础上的,是一种彼此平等、相互支持协作的关系。而幼稚的爱情则更多地关注于物质、表面和短期的满足感。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爱情的本质和执着的价值,为我们的真正感情和生命中的成熟带来有益的启示。

总结

一个人内心的成熟过程,是一个学会从被爱到爱的过程。

我们对于爱的理解有太多的错误。

以为爱是被爱,惹人爱,只要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有魅力,就会得到爱。

以为等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出现,就拥有爱了。

以为爱是非常简单的,不需要学习。

以为爱自己,就可以得到爱情。

正如弗洛姆所说,

幼稚的爱:是我因为被爱而爱。

成熟的爱:是我因为爱而被爱。

爱是奉献,不是被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