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千县工程”,县域医院如何提升重症救治能力_重症_医院_县域

作者:健康县域传媒

“在重症监护中心建设方面,要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对标准的认识,制定重症学科标准化体系,包括设备、人员、技术、培训等。打造强势优势学科,通过标准化手段促进同质化,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医疗标准是保障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底线。标准化是同质化的基础,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县级医院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医疗标准的规范、支撑、保障、联通、引领作用。助力‘千县工程’,助力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相关同志在县域医院重症监护中心建设论坛上如是说。

4月9日下午,县域医院重症监护中心建设论坛在浙江桐乡举行,众多重症专家云集,建言献策,从宏观视角、微观路径全方位呈现县域医院重症监护能力提升的解决方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相关同志、浙江省仙居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向红、齐鲁制药销售总公司县域事业部大区经理于兆贤分别致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波、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叶宏伟、 湖北省京山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叶霖、齐鲁制药销售总公司县域事业部副总监许冉达分别作主题演讲,全面阐析重症医学学科建设、重症监护中心建设和学科研究等焦点问题。

会议由浙江省仙居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向红、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巍共同主持。

重症医学科已步入蓬勃发展“快车道”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我们要以斗争精神迎接挑战,以奋进拼搏开拓未来,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全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相关同志在致辞中指出,县级医院是县域医疗卫生的核心,承担着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抢救及疑难病症的转诊工作,要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沉、资源下沉,将健康守门人的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千县工程”的目标是大病不出县、少出县,这意味着县级医院必须着力提升自身的诊疗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县医院功能定位,以及县域医疗资源整合共享,实现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重症人’在各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可以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推动了重症医学的发展,让我们这个新兴的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杨向红院长在致辞中表示,重症医学科正步入高速发展的春天。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当中,重症医学被列为第一个要加强建设的临床专科。

加强重症医学科建设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波围绕《县域重症监护中心建设思考》主题作精彩分享,分别从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现状、设备、人员储备、制度化运营、能力建设和质控等方面进行介绍,同时详细解读了县域重症监护中心建设的指南草案。

如今,县级医院重症医学迎来高速发展期,县级医院的重症监护中心如何建是摆在每一位县级医院管理者面前的必选题。

“我们的目标和定位是以县医院的重症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县医院为平台,发挥县域医共体的龙头作用和城乡纽带作用,同时加强上下联动,构建辐射整个县域的重症监护中心。”他指出中心建设与发展要以县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为基础,整合全院重症资源,支撑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微创介入和麻醉疼痛中心建设,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能够有效承担县域居民常见危重疾病抢救,做到重病不出县、少出县。

“对标指南、人才为先、引智下沉、上下联动”是实现县域重症医学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相信未来我们国家的县域能够真正担当为10亿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功能。”

“一个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发展,体现了这家县医院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重症医学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过程当中大有可为,我们也要抓住这个机遇,有所作为,这样才能使学科发展得更好。”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叶宏伟以《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之路》为主题,分享了医院重症医学科发展经验,并指出四点关键因素。

他表示,重症医学科的发展需要医院作好顶层设计:

第一,要把学科发展的责任压实到学科带头人上面,鼓励科主任往更高级的学科平台走,除了有奖励之外,还有相应的问责。

第二,要激发科研动力,作为县级医院,派人员出去培训,引进技术,把外面的专家请进来,在科研上加大投入。

第三,要建立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夯实人才基础。积极引进一些上级医院的专家团队,采取导师制培养、师带徒的结对模式,培养科室的中坚力量。学科带头人要作为学科的领头雁,每个科室都要建设能体现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品牌,要有标志性的学术成果。

第四,对于整个学科来说要两手抓,重症医学科本身是一个平台,在器官功能的支持方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同时要多参加多学科的团队MDT,注重发挥各个传统专科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在重症医学科这一救治平台基础上,还要在呼吸、循环、消化、营养、感染等各个方面逐渐培养自己的亚专科医师队伍,使整个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用心践行卓越服务 做有温度的ICU

“重症监护的临床五大中心建设,要提高我们的诊疗能力,以重症为依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大病不出县,或是重症不出县,实现‘十四五’国家发展的中期目标。”

湖北省京山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叶霖以《基层重症发展现状与思路》为主题,从创建重症背景、医院发展情况、国家发展战略、未来发展方向四个方面展开分享。

他针对综合ICU的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第一是加强人员轮岗,ICU在医疗技术水平上是全院的实力担当,因此全院的护理人员都是先要求去ICU轮转;第二是全院上下一盘棋,可以按照国家的标准,按照县域的创伤中心建设标准,依托卒中、胸痛、创伤中心的建设,打通患者的急救通道,县域真正的优势在于“千县工程”里面“心电、影像、检验、消毒、供应”五大共享中心,为患者的救治铺平一条路;第三是尊重生命价值,重视患者生存质量,随着ICU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重症监护的患者要关爱,慢慢去除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压力,转变以往观念。

关于县域重症监护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叶霖分享了几点想法。首先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重症是必须要建的,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终极目标。疫情期间,有很多呼吸重症的病人,对于重症监护建设发展机遇非常难得;第二是技术支撑,现在有信息化、大数据,包括“千县工程”平台,把大家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分享,共同找问题,分享自己发展的优秀经验和理念,给彼此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尖峰对话 共探ICU的智慧未来

一场重症领域的国内顶尖学术对话在大会期间上演。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侯林、河南省登封市人民医院院长高峰杰、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伍光晗、 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丹、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陈敬围绕“重症医学中心人才贮备和运营机制,如何做到承上启下”、“迎政策东风,县级医院建设县域医院重症监护中心的发展机遇及使命”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最后,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巍就整场论坛作会议总结。他指出,不同层次的医院,留住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医院管理者来讲都是普遍的难题。城乡之间人才的流动对于医院的发展而言,很多时候都是瓶颈,尤其在乡村,人才很难留住。大城市里面的三甲医院,也想引进杰青、长江学者等,但引进人同样也很难。需要结合自己医院的情况,在基本的医疗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和措施,量体裁衣引进人才。

创新驱动健康未来 践行民族药企担当

作为本次分论坛的公益支持单位,齐鲁制药销售总公司县域事业部大区经理于兆贤指出,作为国内大型民族制药企业,齐鲁制药40余年来专注于药品的研发与生产,致力于做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优质的国产好药,为“把药瓶子攥在自己人手中”做了不懈的努力。

集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未来,齐鲁制药集团将为临床医生以及医护人员提供更多优质的、经济的新选择,也会一如既往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为县级医院的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责任编辑:程然

审核:王军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