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狂魔”隋炀帝和他的超级粮仓——世界文化遗产:回洛仓_杨广_洛阳_粮仓

隋炀帝一生干过不少大事,其中就包括修建超大型粮仓——回洛仓。但这个回洛仓真的有着当今都无法超越的水平?这倒是有些夸大了。

从修建的缘由来看,回洛仓是顺应时势而建的国家工程。是隋炀帝有这样的想法,民间有这样的技术,于是就有了这个巨型仓库。

北周天和四年(569),一个将来“美姿仪,少聪慧”的孩子在长安出生。他正是杨坚和独孤伽罗的第二个儿子——杨广。杨广在年幼时就因为父亲的功勋而受封为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时年十三岁的杨广就被封为晋王,官至柱国、并州总管。不久后,杨广又授任左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这些职位虽然更多是流于表面,没有实权的。但能够获得这样的恩赐,还是说明杨广有足够的心思,很能讨人欢心。

杨广的心思之缜密,从他与哥哥杨勇争夺太子之位就可以略知一二。

隋文帝曾派擅长看面相的人私下打量过自己的儿子们。最终相面之人告诉隋文帝,杨广贵不可言。不久,隋文帝就亲自前去杨广府邸。结果隋文帝发现,自己的这个年幼的儿子,府中丝竹蒙尘,甚至有不少都已经损坏。隋文帝看到这幅景象,以为这个儿子不喜欢玩乐,便对杨广大加赞赏。自此之后,杨广越发重视掩饰自己,慢慢博得了“仁孝”这样的好名声。

为了讨得父母喜爱,杨广亲近自己的正妻,不沉迷于妾室;每次上朝都乘坐简朴的马车,对待大臣都非常有理;多次在母亲面前抹黑杨勇……最终,杨广从哥哥手中夺过太子之位。

仁寿四年(604),为了修建洛阳的防御工事,杨广征调山西和河南的几十万农民。大业元年(605),杨广又大兴土木营建洛阳。这一番动作,俨然是要把洛阳打造为一个固若金汤的超级大都市。那又怎么保证这座城市的后勤?需要粮食了就从外地运?在本地种?还是,修建大型粮仓慢慢储藏?显然,针对洛阳的地位和实况,杨广选择了在本地修筑回洛仓。

洛阳作为国家中心,在杨广看来,显然不适合再作为农业基地,就好像今天的北京——北京作为国家中心,有的更多的是政治资源而非农业资源。所以在杨广看来,依靠本地每年的产粮,不足以确保洛阳的粮食安全。而如果仅仅是为了运送洛阳日常所需的粮食就修建大型交通工程,显然又成本过高,得不偿失。所以在本地修粮仓,慢慢积累,就成了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之下,最合适的办法。

展开全文

而现代并没有那些需要隋炀帝去纠结的制约因素。我们有更发达的交通,如有需要,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去调配。所以从隋朝的超大型粮仓到现代散布各地的中小型粮仓,这反而是一种进步。

而从粮仓的修建规模和技艺来看,回洛仓确实是当时先进水平的体现。但放在今天,还是比不过当代粮食储存技术。

回洛仓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整体面积相当于50个标准足球场。整个仓内已知的仓窖有220座,但据推算总共应有700个左右。这确实是个庞大的工程,在当时可谓是难以想象的。但我们今天的技术水平,如果有需要,也能够修筑这样的大型工程。目前国内最大的粮食储备库中央储备粮三河直属库在本世纪初就已达到储梁35万吨的规模。回洛仓放在古代确实无法超越,但在现代看来,也只是一个大工程罢了。

而回洛仓的仓窖在修建时需要先挖坑,之后用火烧烤仓窖壁面,再依次涂抹一层青膏泥、铺设一层木板、木板上铺一层席。现在我们的粮食仓储库,都已经是混泥土建筑。现代粮仓修建更高效,受环境制约也更小。

就修建的技术含量来说,现代远远比古代走的靠前。回洛仓有的,是把当时有的材料组合、利用。就像青铜器再繁复,也只是一件青铜器,制作难度不会高于现在的航空零件或高端电子芯片。回洛仓确实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但那技术放在当代,就是非常原始、落后的了。

我们说回洛仓无可比拟,一方面是它在当时确实世界领先。而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我们祖先的创造力的赞叹。他们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我们用“难以超越”这样的字眼去表达我们的敬佩,这其实也没什么不妥,不是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