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职就炸了公司微波炉,整栋楼都认识我了”_微波炉_鸡蛋_加热

多少当代打工人这辈子闯过最大的祸,就是炸了公司微波炉。

前两天小红书有个挺火的帖子,博主@青睐的公司微波炉旁边贴了两则警告:

“这是上一个热鸡蛋的人赔的”

“内有监控,勿热鸡蛋”

@青睐

评论区一时间挤满了微波炉热鸡蛋的受害者,有人被鸡蛋崩了一头一脸,有人哭着擦了微波炉一晚一宿。

另一个社畜们熟悉的爆炸场景就是便利店微波炉,一看就知道有不少醋包命丧其中。

展开全文

某便利店的微波炉

每个公用微波炉旁边张贴的提醒,都是微波炉受害者们的血泪史。

微波炉有多方便,炸的时候就有多吓人。

会在微波炉里爆炸的东西,也可能比你想象中多得多。

谢谢,炸过

01

“热的时候没炸,吃的时候炸了”

曾经,我遇见把微波炉列入公司福利的HR只会嗤之以鼻,觉得这点小事也要拿出来说道。

直到短暂地进过一家没有微波炉的公司,才知道打工人多需要一顿热饭,来拯救为工作凉了半截的心。

@追风筝的小白羊er 公司微波炉旁全是排队的饭盒

微波炉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的微波辐射,通过在食物中引起分子振动而加热食物。

没有明火、全是科技,闪烁着着金属光泽的长方体,虽然隐约带点凑合的心酸,但也不乏打工人般钢铁意志的美。

作为人类工业文明的智慧成果,不少社畜将它想象成泽被众生的热饭之神。

殊不知,工业文明也危机四伏。

千万别小看微波炉,因为你也不知道一个操作错误的人,能捅出多大的篓子。

有些食物在微波炉里,就像在渡天劫。

up主@吾乃唐夙用微波炉热了一种可以膨胀的豆腐,没转多久大火就直冲天灵盖。

再晚来一步,整个家都能被这玩意儿烧了。

还有人的饭里放了豆角,加热过程中电闪雷鸣。

毁掉了微波炉的同时,也毁掉了后面所有排队同事的午餐。

最可怕的当属辣椒,放进微波炉就是燃烧弹和防狼喷雾的结合体,带着辣椒素的一团雾气,堪比无差别攻击的生化武器。

@果壳

2016年,纽约的一栋公寓楼全体居民呼吸困难,被迫疏散。

当消防员赶到时,只在现场发现了一枚微波炉里燃烧的辣椒。

作为公司行政,微波炉简直是Pan的心魔,有时候连梦里都在冲进茶水间救火。

抄起灭火器、清理爆炸现场、安抚受惊吓的同事几乎成了他的工作日常。

有人把裹着叶子的粽子丢进微波炉加热20分钟,满公司浓烟滚滚,惊动物业;

有人热汤狂飙10分钟,到达现场时碗里的汤一滴不剩,全扑到了茶水间地面。

他经常怀疑公司等不到倒闭那一天,就会被微波炉杀手们连锅端掉。

当然,微波炉使用者闯祸后,也得遭受“社会性死亡”的心灵谴责。

博主@四件皇帝柑在实习期间加班加饿了,就想用公司微波炉烤俩面包片。

结果因为烤得时间太长,微波炉冒出的滚滚黑烟差点淹了整层楼。

2021年12月13日,江苏南京一女子用微波炉热馒头“翻车”

办公室浓烈的糊味陆陆续续引来了物业领导、维修室大爷、巡逻保安和其他同事,最后连老板都打来电话慰问。

每遇到一个惊诧万分的过路人,她都不得不重讲一遍自己如何炸掉微波炉的故事。

虽然后来这段实习火速结束了,但据说到今天为止,全楼上下依然流传着曾经有一位实习生因为不满加班,试图火烧大楼的恐怖传说。

至于为什么公司要把鸡蛋专门拎出来说,答案很简答——

这是一种最常见、最随机,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头铁的“微波炉限定易爆品”。

微波炉是均匀加热,鸡蛋内部升温更快,蛋黄外的细胞膜、蛋壳,都可能是阻挡气体膨胀,导致爆炸的元凶。

@中国消防 刚加热几秒就炸开的生鸡蛋

十年前在某问答app就有不少网友回忆,自己用微波炉热了一次生鸡蛋,打开门的一瞬间,细碎的蛋黄蛋白喷薄而出,炸了自己一脸。

“我以为就要死在一个鸡蛋手上了,我会乱说?”

蛋黄蛋白加热速率的差异,让熟鸡蛋也不能幸免。

博主@梦泽的自留地拿着半个剥了壳的熟鸡蛋,以为万无一失。结果打开微波炉的一瞬间,鸡蛋沫以天女散花的姿势炸满了整个微波炉内壁。

鸡蛋热透了,她的心也因为要洗微波炉凉透了。

@梦泽的自留地

前人前赴后继地把鸡蛋塞进微波炉,也没能试出一个稳热不炸的条件。

熟鸡蛋会炸,剥了壳的熟鸡蛋会炸,切成两半且剥了壳的熟鸡蛋会炸,干脆弄碎了的熟鸡蛋也会炸。

《走进中国消防》栏目

这不是鸡蛋,这是导弹。

连物理博士来了也得铩羽而归,乖乖收回夸下的海口,回收报废微波炉。

因为鸡蛋爆炸伤到眼睛,吃鹌鹑蛋炸到口腔的新闻年年都有。

但多少年过去了,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吸取任何教训。

02

人类大战高科技厨具

看尽各式爆炸现场,在详读了无数微波炉杀手们的个人陈词之后,我终于在其中找到了共性。

当代年轻人,似乎对以微波炉为代表的的现代高科技厨具,有一种玄妙的幻想和创造力。

烤箱、空气炸锅、微波炉、蒸炸烤箱,这些听起来就很厉害的玩意儿着火或者炸了,已经在互联网变成了日经话题。

“缺乏常识”很多时候只是原因之一,看几个使用高科技厨具翻车的帖子,就能在字里行间总结出人类使用现代厨具的十大美德。

自信:以前热鸡蛋没炸,这次也一定不会炸。

宽容:微波炉专用碗也能进烤箱吧?

@naughtykid 微波炉专用碗在烤箱化了,还挺艺术

效率:快点,连包装一起放进去。

勤奋:吐司片我只在微波炉转了10分钟就着了。

哪吒都快出生了

勇敢:烤箱冒烟了,我赶紧泼水灭火。

电器不要泼水灭火啊

实干:没试过怎么知道金属不能进微波炉?

试试就逝世

洞察:我一直以为我家的烤箱是微波炉!

《哈哈哈,天哪》

应变:不锈钢锅不能进微波炉,没说不锈钢碗不能啊!

自由:没有说明书,随缘用吧。

烤箱:那我也随缘了

自省:桃酥怎么着了,这烤箱不太行。

沟通:说明书是什么东西,我从来不看。

至于微波炉,只是受害厨具里那个被波及最广的。

要不是炸了后被挂上互联网,你都不知道有些东西还能进微波炉。

比如几粒葡萄。

也不知道葡萄有什么加热的必要,但就是有人放进去热了,还热得惊天动地,热得一路火花带闪电。

两颗小小的葡萄,在微波炉里整出了发电机的阵仗,看起来不仅赛博朋克,还八字相克。

大概发明微波炉的人也没想到会有鬼才用微波炉热葡萄,因此这玩意儿为什么会冒电火花,直到2019年科学家才研究出来。

如果有两颗葡萄或是被切开的葡萄,微波波段接近且小于葡萄大小,那么葡萄的接触点便会出现最强的电磁场,同时在里面相互作用。

这种电磁场的能量强度足以把空气电离,从而产生电火花。

2019年在学术期刊《PNAS》发表的论文

不仅如此,很多人用炸了微波炉,却从来找不对原因,结果一炸再炸。

在某瓣炸厨房小组里,大部分写着“不要用微波炉加热xxx(某种食物)!”的帖子,背后都能总结出另一个微波炉爆炸的真正原因。

有网友把路边买的汉堡连着锡纸袋塞进去,结果烧着了。

于是得出了“汉堡不能进微波炉”的结论。

其实真正原因在于把包装袋的锡纸一起放进了微波炉,而微波炉里不能放金属。

还有人用普通塑料饭盒装饭,热了一会儿盖子瘪了,总结:

“家人们,微波炉不能加热5分钟以上啊!”

但除了pp材质以外的其他塑料盒,本身就不应该放进微波炉里。

照这种用法,现代厨具如果长腿,估计要连夜扛着火车跑路。

03

“常识”,但冷知识

在不小心用坏了微波炉的帖子下,往往有不少评论会指责“你怎么这么没有常识”。

说是常识,但其实很多人并没有学习这种“常识”的场景。

年轻人本来就使用经验不足,公共场所也没有说明书可看。

就像人们在用锅煮鸡蛋前不会突然扪心自问“铁锅能不能煮鸡蛋”,大多数人根本想不到,微波炉加热一种常见食材竟然会有爆炸的可能性。

小桃第一次用微波炉的时候,前后排队的同事看起来都操作娴熟,随手把饭盒一塞,就能完好无损地取出一份热腾腾的饭。

她学着别人的样子用微波炉,结果饭菜里的小西红柿在微波炉里爆炸,汁水溅得到处都是。

本来高高兴兴第一天上班,结果以社死开了局。

不只是年轻人会在微波炉上栽跟头。

有网友在医院当护士,提起很多老人从乡镇来医院看病、陪护,以前根本没有用过微波炉,也经常把不锈钢饭盒塞进微波炉,冒出滚滚黑烟。

这么看,微波炉的使用注意事项大概也不能算作常识。

不必过于苛责,但需要常常科普。

微波炉本身不产热,但微波震荡食物分子的宏观表现就是食物被加热了。

这种加热方式导致它和传统厨具不同,不是从外向内加热,而是全部均匀加热。

根据网友们的血泪史和科普,在使用微波炉方面,有几点特别要注意:

一、有外壳和薄膜的食物很容易爆炸

鸡蛋、带肠衣的香肠、栗子,都属于这类食物。

二、水果可能引发爆炸

有些水果含有盐离子,比如葡萄、蓝莓、圣女果等,放入微波炉就很有可能爆炸。

三、加热所有液体都要小心

微波炉是将所有水同时加热,没有对流也就不会沸腾,但极不稳定。只要有一点扰动,液体就很容易暴沸,引发烫伤。

微波炉加热纯净水的暴沸实验

酸奶、粥等较为粘稠的液体长时间加热也容易爆炸

四、油脂含量过高的食物有炸裂风险

五、微波炉空转可能自燃

六、别热干辣椒

七、尽量只使用明确标注了可用于微波炉的容器

金属(尤其注意锡纸、搪瓷、不锈钢)、纸质包装、非pp材质的塑料等,都有很多在微波炉里起火、炸裂的案例。

陶瓷和玻璃本身可以放进微波炉,但有描金花纹、金属边框或者刚从冰箱里拿出来,都有可能导致其起火或碎裂。

锡纸在微波炉里着火

如果不幸真的着火了,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拔掉电源,然后根据火势判断情况。

火势小可以等它自行熄灭,中等火势就要隔绝空气法进行灭火,如果火太大,还是赶紧使用灭火器或者求助火警。

如果还没炸过微波炉,那恭喜你,至少代表人类在这方面战胜了人工智能(x)。

你怎么也炸过微波炉啊!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微波炉之神保佑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