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追捧的古早网红,今天全网悼念_马蜂窝_成了_景区

先说一个名字——

张小砚。

你或许没有听过。

但这些金句你一定耳熟能详:

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

梦里出现的人,醒来就该去见他;

用嘻哈的蓝调精神来过二胡一样的生活......

这些,都出自张小砚经典语录。

2009年,原本打算从成都去汶川做志愿者的张小砚,因半路桥断了,绕道去了西藏。

展开全文

没有周密的计划,没带什么钱,一双人字拖,踢踢踏踏就上路了。

到达西藏的时候,张小砚兜里就剩下2块钱,显然不够返程。

她干脆把这仅有的2块丢给路边的一位磕头人,想看看一无所有的自己,究竟能不能够走回去。

靠着在大昭寺前说书,她挣来114块8毛,开始往回混。

这一路,混帐篷、蹭顺风车、赌球骗吃喝,还逢了一康巴汉子,谈了场恋爱......该干的不该干的,统统都干了。

七十多天后,张小砚安全返回成都,兜里的钱拿出来一数,嘿,竟然还剩下31块。

这段两个多月的旅行,张小砚将它写成游记放在「天涯论坛」上。

于是,2010年,一篇名为「小砚MM 83元走川藏」的帖子,轰动天涯,点击量破2000万。

记录这段旅行的游记书《走吧,张小砚》,也在当年席卷各大畅销书榜单。

粉丝为她建起数十个QQ群;

无数人因她辞职,走上公路;

川藏的青旅,老板娘跟游客说,这张床可是张小砚睡过的......

那是一个独特的时代,和它鲜明的印记,像少年时偷喝的一杯粗粝而刺激的酒。

那个时代——叫做「穷游」。

无数崇尚自由的“文青”高歌前行,在遥远的路途中猛烈地探索着,而前方“有如聂鲁达的诗歌般美好”。

张小砚,却事了拂衣去,搬到庐山脚下,种稻酿酒,隐居起来。

后来在一档访谈节目上,主持人杨澜问她:

“再去走一次,你还愿意吗?”

她笑笑回答:

“指定不干,我又不傻。”

而最近一条小红书热搜,再次让已成为时代印记的“穷游”和“背包客”,泛起一丝唏嘘的涟漪:

曾以长游记和“穷游”文化爆红出圈的马蜂窝,市值骤减,无人问津。

盛极一时的穷游网等旅游网站也或关停或萧条,日薄西山......

少年听雨歌楼上,而今听雨僧庐下。

景区成了打卡处,“文青”成了贬义词,世界好像再难容下“背包客”。

一个策马扬鞭四海为家的浪漫时代已逝。

那些年,背起包说走就走的你,如今还好吗?

当年轻人不再「穷游」,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穷游的穷,是穷尽的穷

「穷游」这玩意儿,说起来还是个舶来品。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伦敦摄政公园的长椅上,一对年轻人不期而遇,坠入爱河。

一年之后他们结婚,两人离开伦敦,横跨亚欧大陆,来了场充满冒险的蜜月旅行。

Lonely Planet 创始人托尼和莫琳·惠勒

这对外国夫妇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名叫《穷游亚洲》的攻略书,并逐渐演变成之后大名鼎鼎的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 孤独星球》系列。

到了当地该去什么酒吧、哪里有经济实惠的酒店、什么地方便宜又好玩......

那个信息流通不畅的纸媒时代,《Lonely Planet》(以下简称“LP”)正中自助旅行者们下怀,行销各地,成为“全球背包客的圣经”。

一人一背包,挎上就去浪迹天涯,没钱了找个旅馆打打工,待腻了就换下一个目的地。

——全世界的年轻人发现,这种“现代游牧式”的生活,简直太酷了!

Lonely Planet 创始人托尼和莫琳·惠勒

这股风吹到华人圈,千禧年初,彼时还在德国汉堡学生宿舍里当网管的肖异,创立了一个简陋的论坛——服务于出境游的自助旅行网站「穷游网」。

而远在澳洲留学的蔡景晖,则不远万里回国,成了全球知名旅行指南(LP)的中国区代表。

2011年,肖异带着他势头正盛的「穷游网」归国,蔡景晖辞去人人羡慕的「LP」的工作。

两人在饭桌上碰面,一拍即合。

从那时起,「穷游网」成了国内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旅游论坛。

肖异「穷游网」

以内容见长的穷游网,并非对准的是下沉市场,反而走中产定位。

“穷游的理念是把旅行作为生活中一件平凡的事,而不是一件奢侈的事。它跟钱多钱少关系不大,它应该代表一种生活方式。”肖异这样说。

早期穷游网页面

从「穷游网」开始,到随之兴起的「马蜂窝」,都无不传递着一个共同的理念:

穷游的“穷”,是“穷尽”的穷,是极尽所能和旅行地发生一些关系。

无数人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到这些平台,索取经验,又以贡献者的身份分享自己的旅行经验。

有了互联网的共享和交互,穷游在国内风行一时。

精选游记会被挂在「马蜂窝」首页

图源:小红书@举个栗子

50个小时的硬座去拉萨,困了就拿出睡袋,椅子下、过道里,一躺就能休息;

陌生人的家里,沙发就是一方天地,炒一盘菜露两手,能顶几个子儿房租,全凭手艺;

蜿蜒崎岖的川藏线,气候瞬息万变,你骑了多远,又在哪里命悬一线,都是创下的战绩......

图源:知乎@鱼丸

最终,无数背包客带着他们动人的传说,汇集在昏暗的酒吧、拥挤的青旅。

素昧平生却奇妙相聚的「驴友」们,一杯啤酒下肚,彻夜开怀畅聊。

图源:网络

大家比谁花的少,比谁的方式更艰苦、谁的经历更离奇。

在当时的西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鄙视链”是:走路的看不起骑车的,骑车的看不起搭车的,搭车的看不起坐火车的。

当然,除了侃天侃地吹牛皮,他们也分享在拉萨读到的格萨尔王的传说,游三峡时看的惊涛骇浪的诗句。

那时,杰克·凯鲁亚克一本《在路上》被奉为流浪圣经,渴望上路的年轻人一头扎进浓黑的寒夜,将怎么也用不完的日子纵情挥霍。

主持人大冰辞去电视台朝九晚五的工作,带着他的一批流浪歌手,在丽江的青石巷建起梦中的乌托邦,取名「大冰的小屋」。

图源:网络

那是许巍“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的时代,是穷极一生做一场梦的理想主义的时代,是空气中充满着年轻荷尔蒙的嬉皮的时代。

那,是穷游的黄金年代。

失去信徒,穷游只剩下“穷”

价值洼地里淘金,爆火的穷游让沾边的不沾边的都趋之若鹜。

一时之间,大批“淘宝爆款文青”扎堆在云南、丽江、大理,聚集在流水线加工生产的“青旅”。

当时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是,“叉是一样的叉,装上见高下。”

于是,男会唱宋冬野,女会诵《恋爱的犀牛》经典台词。

而抛开表面的文艺,有多少人是真心热爱文学、真正喜欢穷游,还是刻意追求「文青」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得而知。

只知道当他们跋山涉水来到所谓“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只为在姑娘面前以一种“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姿势弹琴唱歌,无数动人的传说也只剩下恶俗的艳遇时,背后那些见不得人的目的,不言而喻。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

后来的西藏,甚至时不时传出一些骇人听闻的故事。

说是两个女孩抱着浪漫的幻想,靠着沿途搭车,五千块钱上西藏。

却不曾想,路上碰到的都是老司机,伸手就摸。

微博上精美照片的背后,却是两个女孩“一路卖身到西藏”。

那些年,穷游成了一件形式大于内容的事情,无本无根,拾人牙慧。

正品文青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伪文青”使尽最后的力气带领所有人浩浩荡荡走向“辉煌的破败”。

应势而起的移动端短内容时代,则是在互联网平台,覆灭了驴友们的“老巢”,给了「穷游」最后一记重击。

当碎片化的短内容日渐风靡,又有携程、飞猪、美团等大块头旅行平台拔地而起,挡在前头。

穷游网、马蜂窝等以长图文游记聚集流量的传统平台逐渐式微,商业变现更是步履维艰。

实用干货类的旅游攻略更受青睐

从前,驴友们最骄傲的,是自己的游记被马蜂窝的编辑精选,并挂在“蜂首”上。

如今,花时间阅读长篇游记,花功夫去精心穷游,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显得太“闲”了。

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浅显的目的,无论是对商家还是对游客,穷游都太不划算。

于是,火烧眉毛的马蜂窝做了一次又一次尝试,改名、改版、融资、广告。

最终却无一不是失败收场,透支自己的口碑。

马蜂窝雷人广告

如今,再打开马蜂窝APP,映入眼帘的全是“一眼假”的KOL带货笔记。

标题越来越离谱,封面越来越醒目,却让人没有一点浏览的欲望,满屏满眼都是“赶快掏钱”。

招揽不到新顾客,又丢了老用户,马蜂窝之流,终究被资本裹挟着,走上一条不归路。

网友对马蜂窝的吐槽

后来,我们看到大冰在直播间卖书,曾经的“酷大叔”如今已是一副油腻不堪的奸商嘴脸。

我们知道,在消费主义至上、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时代,人们已经对远方鲜有敬畏。

穷游,终于失去了它最后一批信徒。

而走向末路,行至贫瘠的,也不只是穷游,还有我们久久蒙尘的、疲惫的灵魂。

景区变游乐场,遇到的都是NPC

今天的旅游,放眼望去,尽是相互欺哄。

刘亦菲的《去有风的地方》爆火后,云南没有迎来朝圣者梦想的灵魂抚慰,而是迅速爆炸成了开年国内旅游第一乱。

沸腾的洱海边拥挤着“假浪漫真摆烂”的许红豆们,幻想着一场艳遇和"天仙同款照片"。

景区更是紧追热度,纷纷涨价,房屋被改造成酒店、餐厅,成了最适合打卡拍照的地方;

原生态的文化被拔起兴起的商业街和假古镇挤压殆尽,放眼望去,尽是义务小商品批发市场。

游客发个朋友圈,兴兴而归;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得偿所愿。

空气里都是欲望的味道。

网友吐槽被拍照游客堵爆的西双版纳

总之,景区打头阵,资本做辅助,强强联合,精心打造一个又一个同质的“游乐场”,喂给游客一壶接一壶最地道的“假酒”。

而我们,喝了这壶酒,春风得意马蹄疾,假作真时真亦假。

而这样的景象,每天都在各种眼花缭乱的营销噱头之下,在各大景区轮番上演,总有人乐此不疲。

青岛“网红墙”,游客扎堆打卡 图源: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篇游记,记录了作者最近一次出门旅游的经历:

海边的民宿,窗户正对着大海,窗外是盛大的日落、灿如烟霞。

她却躺在民宿的床上,忙着精p手里的打卡照,抱怨着景区无聊。

作者得出结论:当代年轻人所谓的旅行,就是换个地方玩手机。

游客在乌镇景区低头玩手机 图源:网络

移动网络兴起,旅游产业带来的一连串的标准化,让旅行变的越来越无趣,发九宫格的朋友圈,逛一样的假古镇,让旅游变美好的不是经历,而是滤镜。

我们再也没有心力,去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些具体而平凡的人;

再也偶遇不到那些天涯海角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些一壶酒一首歌、自由发烫的灵魂,那些追一片风爱一朵云的浪漫。

人们心甘情愿活在一种“在远方”的假象里,始终没有了“真旅游”的心境。

日子宽裕了,年轻人,却庸俗了。

图源:视觉中国

小in无比怀念十几年前的中国,那个曾充满徐霞客精神的纯真年代。

那时有一帮年轻人朝气蓬勃,身无分文敢走四方。

那个年代人也很真诚,一句驴友,就敢把客厅的沙发寄宿出去,大家用并不便捷的日志和明信片,传递着泰山的风、丽江的酒。

那时一间狭小的青旅里,汇集八方来客。

大家唱着赵雷的民谣,诵着仓央嘉措的诗句,一群在路上的灵魂,开满让青春怒放的夏花。

如今,逐利的商业街、鱼龙混珠的古镇,过度开发的景区,严重拥挤的人潮,乱花迷眼。旅行,已不再是那场有关自由和爱的冒险。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旅游了?

跟风的人群,辜负了太多美景;

务实的年代,湮灭了真正的「乌托邦」。

只是多年之后,我常常想起那个夜晚。

那时,尚且年轻的我,一夜火车站票省下30块钱,只为在凤凰古城,沱江桥上,看远方的闪电将暴雨里的天空划亮,刹那恍如白昼。

那时小in还没有意识到,这惊鸿的一瞬,曾点亮我整个青春。

直到今天,穷游落幕,浪漫逝去,我们才惊觉——

或许并不是那个时代走远了,而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心,老了。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云总在蔚蓝色的天空。

如果可以,祝我们更自由点,再浪漫点。

参考资料:

1. 文秘帮《蔡景晖:旅途永无穷尽》

2. 今日头条《花83元走西藏,征服杨澜成为网红,她却拒绝央视,回乡隐居酿酒》

3. 每日豆瓣《这些年过去了,你还会去穷游吗?》

4. 搜狐《背包旅游和穷游的黄金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