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号返回舱着“鹭”_厦门_厦门市_航天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全国首次展出,即着陆厦门。

作为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配套活动之一,昨日下午,“两岸携行 共望星空”航天科普展在厦门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启幕。

神舟十四号返回舱、降落伞、航天服等航天实物,还有天和核心舱1:1模型……一件件珍稀展品,向两岸的航天迷们全面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发展成就。

本次航天展将展至8月底。不过,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在厦门仅面向公众展示两周时间。

展览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厦门市人民政府指导,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厦门市科技局、共青团厦门市委员会、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厦门国有资本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厦门万舜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1精彩对话 两岸青少年共望“星空”

“什么时候可以登月?”“近视可以去太空吗?”“宇航员平时是怎么训练的?”“空间站能吃到好吃的凤梨吗?”

面对四位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少年脑洞大开的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第一任大队长申行运在展览启动仪式现场,一一解答。他不仅分享了航天员平时训练和执行任务的故事,还勉励两岸青少年努力学习,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一起探索浩瀚宇宙。

近距离观摩大国重器,两岸青少年无不被这满载梦想与汗水的浩大工程所震撼。

来自台湾的杨如伶就读于曾营小学五年级,是个航天迷。昨天她收获满满,不仅得到了“申叔叔”的答疑解惑,又实地观看了航天实物。她说:“希望将来可以实现自己的航天梦”。

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分校五年(5)班的航天少年张辰铄格外兴奋。“很震撼、很激动,将来我也想当一名航天员,去探索太空。”他说。

2搭建平台 打造两岸航天科普基地

在此次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厦门市政府签约共建的“海峡两岸青少年航天科普基地”,将落地诚毅科技探索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对基地建设提供指导和支持。

现场致辞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夏刚肯定了厦门对载人航天事业的大力支持,并表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加强航天技术与厦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目标相结合,携手推动空间科技成果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厦门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黄锦城表示,厦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为厦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3创新形式

推动两岸科技融合发展

据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厦门在科技与文化领域已有多年合作。

近年来,厦门市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如持续推动航天科普展馆建设,并陆续开展了“海峡两岸青少年航天梦”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航天科普品牌活动。

接下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厦门市政府将围绕“海峡两岸青少年航天科普基地”建设,融合中国载人航天独特的科普资源,以及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阵地优势和对台区位优势,在科普研学、品牌活动、产业和招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双方将创新航天科普方式和内容,促进航天科普事业发展,积极推动两岸科技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弘扬爱国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培养两岸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目前,厦门市拥有80家科普(教育)基地,日常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年均接待量达千万人次,已成为市民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

导报记者 康泽辉/文 沈威/图 通讯员 姚晓青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