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号飞船?为什么要发射神舟飞船_飞船_神舟_时间

神舟十二号飞船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将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距离上一次载人飞行已经过去了近五年的时间。

神州十二号飞船在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历经6.5个小时之后,这一任务顺利完成。三位航天员进驻到我们自己的“太空家园”,这是“历史性时刻”,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现在,只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就晋升到世界一流水平。这次登上太空将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请先向他们献上心底那份崇高的敬意。

回顾空间站的进程,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人类离开地球,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这都是历史性的时刻。相信在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的航天工程也会更加强大,中国空间站也会越来越美好,太空中也会留下更多中国龙的足迹。

为什么要发射神舟飞船

发射神舟飞船是我国探索太空的需要。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截至2019年4月24日,神舟飞船、天舟飞船正在进行正(试)样产品组批生产。

神舟飞船的研究规划: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分3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建造阶段安排了问天舱、梦天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

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总体方案优化,通过交会对接和转位组装构成空间站本体。其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

神舟号飞船的资料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一、轨道舱

飞船结构分为: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附加段,四部分,“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7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

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清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为了使轨道舱在独自飞行的阶段可以获得电力,轨道舱的两侧安装了太阳电池板翼,每块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积为2.0×3.4米,轨道舱自由飞行时,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电力。

轨道舱尾部有4组小的推进发动机,每组4个,为飞船提供辅助推力和轨道舱分离后继续保持轨道运动的能力;轨道舱一侧靠近返回舱部分有一个圆形的舱门,为航天员进出轨道舱提供了通道,不过,该舱门的最大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由。

舱门的上面有轨道舱的观察窗。轨道舱是飞船进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

轨道舱留轨利用是中国飞船的一大特色,俄罗斯和美国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分离后,一般是废弃不用的。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二、返回舱

返回舱又称座舱,长2.00米,直径2.40米(不包括防热层)。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

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呈钟形,有舱门与轨道舱相通。返回舱式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内设可供3名航天员斜躺的座椅,供航天员起飞、上升和返回阶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仪表板、手控操纵手柄和光学瞄准镜等,显示飞船上各系统机器设备的状况。

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进行监视,并在必要时控制飞船上系统机器设备的工作。轨道舱和返回舱均是密闭的舱段,内有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确保舱内充满一个大气压力的氧氮混合气体,并将温度和湿度调节到人体合适的范围,确保航天员在整个飞行任务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舱内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神舟号飞船的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

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架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

三、推进舱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或设备舱。推进舱长3.05米,直径2.50米,底部直径2.80米。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

它呈圆柱形,内部装载推进系统的发动机和推进剂,为飞船提供调整姿态和轨道以及制动减速所需要的动力,还有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部分设备。两侧各有一对太阳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阳翼的面积为2.0×7.5米。

与前面轨道舱的电池翼加起来,产生的电力将三倍于联盟号,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当于富康AX新浪潮汽车的电源所提供功率。这几块电池翼除了所提供的电力较大之外,它还可以绕连接点转动,这样不管飞船怎样运动,它始终可以保持最佳方向获得最大电力,免去了“翘向太阳”所要进行的大量机动,这样可以在保证太阳电池阵对日定向的同时进行飞船对地的不间断观测。

设备舱的尾部是飞船的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由4个大型主发动机组成,它们在推进舱的底部正中。在推进舱侧裙内四周又分别布置了4对纠正姿态用的小推进器,说它们小是和主推进器比,与其他辅助推进器比它们可大很多。另外推进舱侧裙外还有辅助用的小型推进器。

四、神舟飞船附加段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用的。在载人飞行及交会对接前,他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对于附加段现阶段的设备没有官方介绍,但是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如:其中一个半环型装置,据推测是用来安装方形的仪器装置。而三个相互垂直并可伸出的0.4米的探针被推测为可能是导航系统的一部分或对接系统的一部分。

因为美国的阿波罗飞船上曾有类似的装置用来进行对接。神舟飞船轨道舱前端可能装有俄罗斯式的对接系统。但这些装置可能只是一种试验型,在将来执行与太空站对接的任务时肯定会被新型对接系统所替换。

扩展资料:

神州飞船各型号概览

1、神舟一号,发射时间:1999-11-20 06:30,返回时间:1999-11-21 03:41,乘组:无人飞船,飞行时间:21小时11分。

2、神舟二号,发射时间:2001-01-10 01:00,返回时间:2001-01-16 19:22,乘组:无人飞船,飞行时间:6天18小时22分。

3、神舟三号,发射时间:2002-03-25 22:15,返回时间:2002-04-01 16:54,乘组:搭载模拟人,飞行时间:6天18小时39分。

4、神舟四号,发射时间:2002-12-30 00:40,返回时间:2003-01-05 19:16,乘组:搭载模拟人,飞行时间:6天18小时36分。

5、神舟五号,发射时间:2003-10-15 09:00,返回时间:2003-10-16 06:28,乘组:杨利伟,飞行时间:21小时28分。

6、神舟六号,发射时间:2005-10-12 09:00,返回时间:2005-10-17 04:32,乘组:费俊龙、聂海胜,飞行时间:4天19时32分。

7、神舟七号,发射时间:2008-09-25 21:10,返回时间:2008-09-28 17:37,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行时间:2天20小时30分。

8、神舟八号,发射时间:2011-11-01 05:58,返回时间:2011-11-17 19:32,乘组:搭载模拟人,飞行时间:18天。

9、神舟九号,发射时间:2012-06-16 18:37,返回时间:2012-06-29 10:03,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飞行时间:12天。

10、神舟十号,发射时间:2013-06-11 17:38,返回时间:2013-06-26 08:07,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飞行时间:15天。

11、神舟十一号,发射时间:2016-10-17 07:30,返回时间:2016-11-18 13:33,乘组:景海鹏、陈冬,飞行时间:32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神舟飞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