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很美,就是读不懂”?其实人人都能欣赏一首诗_诗歌_诗人_赞美

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读诗和写诗是我生活里最有意思的事之一。不过,只要和周围的人聊起诗歌来,我常听到的声音有两种:“诗歌很美 ”或是“诗歌我读不懂”。这两种声音可以说代表了人们对诗歌——其实主要是现代诗——普遍的理解,或者说是误解。

不过,说句公道话,现代诗尽管“难懂”,但并非无解。

那么应该如何“阅读一首诗”呢?

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路径,我们才能进入一首诗的内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呢?

在我编辑《如何阅读西方经典》时,读到《历史的折射:诗人和诗》这一章时,说是相逢恨晚,喜出望外也不为过。

作者苏珊·鲍尔是一位倡导通识教育的学者, 诗歌是她在本书中介绍的六大文体之一,除此之外,还有 小说、戏剧、历史、自传和科普。

关于如何读诗,苏珊不仅提供了古典三段式阅读法,还探讨了诗歌的定义,梳理了清晰简明的诗歌发展史,此外还对 30多位经典必读诗人进行了评述。

可以说,我从未见过如此清晰,实用但绝不简化诗歌丰富性的阅读指导方案。

「美」苏珊·怀斯·鲍尔 / 著

孙大强 关颖 / 译

▲点击上图,进入图书购买页面

01

关于诗歌阅读,与苏珊相见恨晚

首先我们来看苏珊对诗歌的定义:诗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尽管“诗究竟是什么”被古今无数诗人阐释过,它仍然像只泥鳅一样令人难以把握。“对最难下定义者下定义”,苏珊用的是一个比喻:

“诗歌犹如一部潜望镜,总是包含着两面镜子。第一面镜子是诗人的存在。第二面镜子是诗的语言。”

很清楚吧!小说家总是躲在故事幕后,即使他使用第一人称“我”,你也不能认为就是小说家本人,而诗人无论如何都无法从诗中隐身。

我们总是听到诗人的口吻,并顺着他的目光去观看。

有了这个理解,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就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留意诗人在一首诗中是怎样的,二是留意语言的特征。

展开全文

畅销书作家苏珊·怀斯·鲍尔

诗歌为什么难懂?苏珊的解释是:

“诗人的语言从来不是一扇透明的窗,让人可以透过这扇窗户轻松看到其意义”。

每一首诗,都是历史枝条上的果实。

苏珊梳理的清晰简明的诗歌发展史也让我受益匪浅。对,要读懂诗,我们还需要了解诗歌在不同时代在形式上的变体,将诗人及其作品放回到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脉络中,理解诗歌这种精神产物在人类历史中的演变机制。

为什么在莎士比亚的时代,人们偏爱十四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这种形式就逐渐衰落了?

浪漫主义诗人为什么会格外偏爱大自然,而往往又和神秘主义相关?

苏珊有极强的语言天分,她能将微妙的思想转化成通俗简明,几乎人人能懂的语言。

她在极短的篇幅中“七分钟诗歌简史”中,梳理了从荷马史诗到后现代的诗歌演变史。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古希腊诗人和现代诗人之间的精神传承。

比如女诗人萨福,是古希腊第一抒情诗人,恐怕也诗歌史上第一位抒情诗人。萨福让“诗人自己的声音头一次在诗歌里发光发亮”。我觉得我们当代的每一位诗人都应该感谢这位诗歌老祖母。

古希腊第一位女诗人萨福

当我们理解了诗歌发展史,再去阅读任何一首诗,都能清晰地判断它是结在哪一根枝条上的果实。

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或框架,至少可以去除我们面对一首诗时的胆怯——不是真的读不懂,而是认为自己可能读不懂。

02

用三段式古典阅读法

走近《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苏珊所说的三段式古典阅读法,指的是当我们真正开始阅读一首诗时,应该分为三个步骤。

这样的拆分为我们提供了路标,让我们知道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走,以及该留意什么。

第一步是语法阶段的阅读,搞清楚基础事实。

值得一说的是,苏珊不建议读首诗之前对背景知识了解过多。次序应该颠倒过来。先读诗,再补充背景知识:标题、目录、序言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情感或经验上找到共鸣”,而不受背景知识的限制。

第二步是逻辑评价阅读。

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去鉴别一首诗究竟属于哪一类诗歌:史诗、十四行还是俳句?留意诗歌的形式本身:韵律、措辞、分行、分节,这些语言形式的变化在诗歌中会制造什么样的效果。

第三步是修辞阅读。

我们要留意诗中深层的问题:诗中有没有转折、因果和张力?

通过三个阶段的阅读,诗的主题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也许用一两个词就可以概括。

比如《当你老了》,它的主题是爱情与青春,衰老的关系。

通过这三个步骤,我们对一首诗的探索式阅读就完成了。

下面是我尝试用古典阅读法对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的阅读过程。

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翻译 /黄灿然

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想想六月漫长的白天,

还有野草莓、一滴滴红葡萄酒。

有条理地爬满流亡者

废弃的家园的尊麻。

你必须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你眺望时髦的游艇和轮船;

其中一艘前面有漫长的旅程,

别的则有带盐味的遗忘等着它们。

你见过难民走投无路,

你听过刽子手快乐地歌唱。

你 应当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想想我们相聚的时光,

在一个白房间里,窗帘飘动。

回忆那场音乐会,音乐闪烁。

你在秋天的公园里拾橡果,

树叶在大地的伤口上旋转。

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和一只画眉掉下的灰色羽毛,

和那游离

消失

又重返

的柔光。

尽管我个人的经验与这首诗中所描述的情形相去甚远,却会被它深深打动。因为整首诗传递着一种强烈的情感,消除了个体、族群、国别的差异。

它唤起的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最美好、历尽苦难依然充满力量的部分。

我注意到这首诗的题目:“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从语气上来说,表达的是一种“犹豫”。

“我不确定我是否能做到,因为这太难了,但我愿意来试一下。"

这个句式因此而构成了一个“邀请”——如果你和我一样感到一种对立的矛盾,不妨一起来试一下。

第二阶段,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诗句的重复与变化。

从“尝试赞美”变为“必须赞美”,接着又变为“应当赞美”。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重复和变化?

我是这样理解的:变化与其后诗句所描述的场景有关,更与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渐进演变有关。

而重复则创造着一种节奏,每次回到熟悉的词语都强化了它在我们内心的声音。

其次我留意到这首诗里有几个词很刺耳。名词是: 流亡者、难民、刽子手。动词是: 遗忘和走投无路。流亡者被遗忘,难民走投无路。刽子手却在快乐地歌唱。

我们通常把“快乐”理解为一个褒义词,但当它被和刽子手并置在一起时,我们对这个词产生了怀疑。

刽子手快乐地唱歌,会让我们不寒而栗。这个洞穿的意象来自诗人对真实的捕捉。

第三阶段,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明显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

就像波涛冲刷礁石一样,它的情绪在词语的重复与变化中不断演进。

当“赞美”一词第四次出现时,我们感受到诗刚开始时的犹豫和矛盾消失了。尝试、必须,应当,这些词被取消,直接是“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直接的动词,意味着直接的行动。在犹豫、决心和说服这些心理活动之后,诗句带领读者进入行动:现在就开始赞美这残缺的世界吧!

批评家桑塔格评价扎加耶夫斯基的诗,说他的诗里有绝望。“但慰藉的到来同样势不可挡”,我想桑塔格的评价未必是针对这首诗的,但用来理解这首诗再恰切不过。

整首诗的结尾,将句子切分开来,如同羽毛在黄昏的柔光中轻轻下落。尽管这世界并不完美,有种种不如人意或残忍之事,但也总有一些时刻——宁静、轻柔,足以使爱忽然盈满心间。

不过,归根结底,我们无法通过解剖一只小鸟来找到它的歌声。

如何读诗的第一步,依然是去读。

这是苏珊不仅在诗歌这一章,而是在整本书一开头就强调的。任何方法都只适用于已经在路上的人。那么,抛开一切顾虑与成见,

春天来了,开始读诗吧,就像倾听小鸟歌唱一样。

拓展阅读

3月#好课免费领# 活动开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