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卫星定位,地图绘制却很精确,老祖宗智慧不得不服!_地图_绘制_都是

对于地图,自古以来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到战争,小到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其实地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最早的地图,一般用于记录祖坟方位和风水。那么以前没有卫星,为什么的确却能很精确呢?那么去研究一下老祖宗的办法,看其高明之处。

上世纪80年代,在甘肃的放马滩秦墓出土了一幅战国时期的地图,一共有7幅,绘制的都是秦国境内的山川水系。还有一个人,就是徐霞客,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不过最早全国地图时唐代贾耽编制的《海内华夷图》,在宋朝时期的石刻地图,北宋沈括编制的《天下州县图》和现在的全国地图已非常接近。

大家在地理课上做试题的时候最先做的就是测量了,所以绘制地图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测量,只有知道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才能够将它们更好的体现在地图上。古代的时候是没有卫星或者是航拍的无人机的,那个时候飞行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卫星及时都是没有的,当时的人民就相处一个办法,通过步子或者马,每经过一段路程,会击鼓或者敲击铃铛,从而测量距离。

展开全文

中国关于地图的记载和传说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到了西汉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一种用于地理位置测量的马车,车上装有指南针每次车行驶一里地,就会打鼓。绘制地图前,首先就要准备方块,每个方块为有个大小,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进行换算,不仅能确定方位,还能确定里程。天圆地方的观念,其实就是绘制地图的时候总结出来的。

在沿海地区也是这样,会沿着海边走,然后里面的人负责记录下,在哪里拐弯和具体里数就可以将祖国疆域的外围大致轮廓绘制出来。轮廓出来了,那么里面就可以不断丰富内容,这样的话做出来的地图在准确度方面还是非常的准确的,不过这种方法也是有弊端的,比如没有将地球是球体考虑进去。

195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西周初青铜器“宜侯矢簋”(guǐ)底内刻铸的120字铭文有两处谈到地图:“唯四月辰在丁未,王者武王遂省、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立(位)于宜,内(纳)土,南乡(向)。

王令虞侯曰:‘繇,侯于宜。’据考证,公元前1027年周康王要举行纳土封侯的册命仪式,当时周康王根据地图到了宜地。

三国时期的裴秀提出了六天创造性的原则,分别是准望、分率、高下、道里、迂直、方邪。准望是方向,分率就是比例尺,高下指的是相对高度,道里就是距离,迂直是指高低与距离的换算,方邪是坡度问题。从“记里鼓车”和“计里画方”,虽然老祖宗用的方法绘的地图有偏差,但在没有高科技的帮助下,还绘制出大致地图,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我们国家涌现出许多画家,他们的作品非常逼真,有写意的,也有写实的,虚实结合,让我们很容易看清楚所处的位置。一幅地图的绘制,虽然在古代比较繁琐,需要一个团队去完成,里面可能就包含画家。是不是还是老祖宗厉害?

参考文献:《海内华夷图》《罗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