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是错觉还是事实?_航海_地中海_补给

所谓大航海时代,就是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舰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从而在欧洲发展新的资本主义。可以看作是欧洲国家打破穆斯林国家对旧航道垄断的一次尝试。从这个角度看,明清同时期没有这种需求。纵观历史进程,古代中国并不是没有航海活动,而是中国航海受地理因素影响很大,在大航海时代的表现,给人一种中国与它无关的错觉!

地理因素

导航需要技术支持。我们可能对此很有信心。航海史上有一句名言,如果中国的罗盘早点传入摩尔帝国,伊斯兰文明将把航海时代提前7个世纪。然而,远洋航行并不是一个可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指南针。西欧国家的航海技术得益于地中海优越的环境。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只能在太平洋沿岸进行试验,所以中国古代航海多表现为“下南海”。这种活动早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就已实现。明代郑和下西洋只是近海航行的升级版。前所未有的强化,不升级航海技术。

展开全文

与海洋相比,地中海的航海条件没有那么复杂,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航海技术可以说是围绕地中海升级。在海岸线附近航行与在大洋彼岸航行完全不同。以补给为例,郑和的舰队可以搭载大量士兵,因为陆地上有足够的补给等待郑和登陆;哥伦布的船队在大洋深处,无法停靠补给,所以他的舰队补给较多,人员较少,安全性远不如郑和的舰队。而且,由于跨洋作业,水手们患病率高。补给的解决办法往往是寻找荒岛,攻杀蛮族之道。

欧洲大陆被山川河流分割成若干个板块,从而形成了国家版图的划分。不过,在东欧大平原上,游牧民族同样强大。他们压缩了西欧国家的发展空间,欧洲国家不得不向出海寻求突破口。这也是欧洲国家导航技术比较发达的另一个原因。

当时远洋航行的动力主要依靠风和洋流。全球季风和洋流为欧洲西航提供了巨大帮助。出海时,东北信风、金丝雀洋流、北赤道暖流都是他们顺利到达中南美洲的有力支撑;西风、墨西哥暖流和北大西洋的漂流是他们返航的助推器。在古代,打仗需要天时地利,更何况是对自然条件要求很高的远航。哥伦布向西南出海,又向东北返回,一路顺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