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办医或将迎来高质量发展,医院经营者如何应对市场洗牌?_医院_医疗_医疗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中国市场足够大,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强劲。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13部门印发《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加强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的统筹规划,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并纳入分级诊疗和医疗急救体系。按照自愿申请、多方评估、协商签约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券商首席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的加入对于多数民营医疗来说是一场冲击,这也要求更多的医院去调整战略规划。特别是,当前医院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公立医院在做医联体,民营医院也在抱团取暖,未来医院的发展趋势也一定是集团化、规模化。小、散、乱的医疗机构将很难生存,或将面临一场洗牌。

“不过,我们也坚定地相信,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进程加速,未来医疗大健康市场规模还会呈几何倍数增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长期存在。未来健康中国建设,不仅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也需要社会资本的支持,尤其是在部分特色化的或互补型的专科,高端医疗、区域医疗中心以及部分医疗供给不足的地区。”上述首席分析师说。

鼓励国有企业创新办医

根据普华永道数据,2016年至2021年,中国医疗健康服务行业交易总额累计超过3000亿元,交易数量超过1500笔。中国医疗健康服务年度披露交易规模从2016年约488亿元上升至2021年超1000亿元,较2020年几乎翻倍。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国企医院改制进入收官冲刺阶段,社会办医规模化扩张和转售;二是,远程诊疗需求增长、医改加速医院信息化、医疗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落地拓展赛道空间。

其中,在2021年底,医疗机构深化改革完成率达到99.6%。历时超过十年的改制进程中,大型医疗集团“跑马圈地”,产业资本积极布局,头部医疗集团如华润、新里程等成为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中坚力量;在医院资产转售和医疗集团持续扩张之下,医院并购持续活跃。互联网、科技、保险等跨界产业资本进入市场寻求商业模式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上下游协同效应下的新增长。

而此次《方案》的确立,也意味着国企办医或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方案》明确,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公益性,充分发挥其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承担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医疗教学等任务,承担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援外、国防卫生动员、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任务。

根据公开资料,在国有企业中,通用技术集团、辽宁健康产业集团、华润健康、国药集团等都是重要的办医改革成员。其中,通用技术集团是目前国内拥有床位数量最多、网络覆盖最全、全产业链特征明显的央企医疗集团。通用技术集团不断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以医疗为核心构筑大健康产业链生态圈。其中,集团要打造央企医疗健康养老“主阵地”。目前,通用技术集团旗下共拥有49家各类型健康养老机构、社区中心及服务站,养老床位6000余张,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

国药集团是医药健康主业规模最大的中央企业,在医药卫生健康领域拥有129家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近2万人,总床位数超2万张。近年来,国药集团引导医疗机构利用集团产业链资源,由重医疗向以医疗为依托、产业链延伸、多元发展转型;指导各区域公司积极开展药械集采和医工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已实现全覆盖。互联网医院、医疗美容、眼健康、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等经营性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展开全文

不过,哪怕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旗下资源丰富,但想要经营好一家医院并不是易事。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医疗行业并购主管合伙人钱立强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投资医院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医院本质上不是一门挣快钱的短线投资,因为这个行业关系民生,具有天然的普惠和公益性质。同时,医院的本质是靠专业的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这类人才始终是稀缺的,靠人提供的服务注定不可能向工业自动化一样量产,另一方面,这类人才的人力成本注定是呈上升趋势的,以后还会更高。

“早期的医院投资,部分案例是押注人口红利、改制红利、现金流红利和供应链红利,但部分投资主题和后来的医改政策演变趋势相悖,如果投资和经营的模式不与时俱进,扭亏为盈会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情。医院是一个人才、资金、技术、监管密集的行业,医院管理有自己的门道,而少数股东对医院的管控是很难的。”钱立强称,通过普华永道观察,从2016年起,越来越多医院交易变成了控股型交易,有经验、有魄力的投资人,愿意控股收购,参与运营管理和学科建设。这个过程中也不乏一些跨界投资人的参与。如果投资人不带着学习的态度去面对医院投后管理,而是走上了“外行人管内行人”的路,只靠财务指标来管理,医院不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

确保国企办医与政府办医享有同等待遇

那么,要想经营好一家医院需要做到哪几点?

对此,普华永道根据案例分析指出,盈利指标和现金流指标都很健康的医院普遍具备四大特点:一是,找准市场定位,和公立医院互补发展;二是,临床和学科发展上有一技之长或有特色服务优势;三是,医院发展的规模、人才、成本结构和医院的定位是匹配的,既不会盲目扩张,也不会积财吝赏;四是,领导核心作用明显,临床团队和运营管理团队关系融洽。

钱立强也认为,在谈成本控制之前,首先要先想清楚,医院为什么需要控制成本?哪些地方该花钱,哪些地方不该花?不能单纯地讲成本控制,而是要分析现在的成本结构合理性,是否和医院的定位、服务理念匹配?“在我们看来,人工、设备等固定成本,教学研等支出等与医院定位、长期发展、服务理念、患者诊疗体验相关,一味地消减这些成本,必定造成患者体验的缺失,医院发展乏力。应提升成本利用的效果,要节流但更要开源。”钱立强说。

钱立强表示,医院需要控制的是是追求短期效益的成本,比如过高的广告支出、获客成本,如果一个医院是靠渠道付费去获取病人,而不是通过提高诊疗技术去获客,这个模式只会阻碍医院长期发展。通过科室共建引入专家团队和技术,弥补短板是好的,但是单纯从成本控制角度进行的科室共建必要性值得商榷。另外,也可消减非必要而且患者需求频次不高但占用了大量资源的服务项目,通过外包服务解决。另外,精细化成本管理也是成本控制的一大重点。一些医院是由公立或者企业医院改制而来,过去的习惯是“以收定支”,没人关注成本,首先要树立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理念。要建立按科室、按病种(或病组)、按项目的成本管理模式,并投入相应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支撑。

实际上,国企创办医院应该偏向公立医院性质。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国企办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贴近于民营医院,各种资金支出需要企业自行承担,其公益属性也难以维持下去。

为此,《方案》指出,要“确保国企办医与政府办医享有同等待遇”,具体表现为,落实等级评审、床位设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医疗卫生用地划拨等各类审批、备案事项中也将落实与政府办医同等政策。还明确规定其公共卫生服务等支持可享受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政策,由地方政府按规定予以补助。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3.5万家医院中,公立医院1.2万家,民营医院2.3万家,占比超65%。从数据上不难发现,留给医疗集团的市场空间仍然非常广阔。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民营医院提供的服务量仅有20%左右,整体呈现小、散、乱态势。

如何破局突围?新风天域联合创始人兼CEO、和睦家医疗CEO吴启楠日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需找到最佳“相处模式”。一方面,在多点执业模式上,“看病难”的首要原因就是医疗资源不均衡,而医生多点执业有利于均衡各地医疗资源。而让医生用自己高水平的专业技能通过"多点执业"获得合理报酬,有利于提升医生收入。从本质上讲,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合作,能够增进更多学术上的交流,解决人才不足的瓶颈问题。

另一方面,公立医院住院病人较多,有时难以满足患者需求。因此,民营医院需要提供特需作为补充,增加医疗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看病需求。并且二者在特需服务上的服务理念通过学术和服务方面的交流,也能更好地的进行资源互补。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